《借镜台北》上海垃圾分类动起来◆文/陈羽谦《交流杂志108年10月号第16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垃圾分类对台湾民众来说轻而易举,但在中国大陆民众眼中,却几乎到了「特技」的神层次。因工作关系常须前往北京、上海,每当和对岸朋友聊到「台湾让你感到最特别的是什么?」垃圾不落地、民众排队等垃圾车的印象深植人心。
在上海龙柏新村一个社区里面担任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游阿姨正在帮忙民众将厨余倒入回收桶,并提醒「脏掉的纸是干垃圾,干净的纸才是可回收物」,接著转头问,「小陈,台湾的垃圾分类是不是做得比我们好很多啊?」
垃圾围城 分类动起来
上海自今年7月1日起展开所谓「史上严格」垃圾分类,迄今3个多月过去,民众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渐渐转为从容,每到倒垃圾时间,街坊邻里还会一起协力「闯关」,彼此互相探询,似乎下了决心「不给上海丢脸」。
事实上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上海准备了整整18年,但转机的背后是上海不得不面对、被诟病已久的「垃圾围城」问题。透过以下数据,可看出上海推动垃圾分类的急迫性。
上海2015至2018年产生的生活垃圾依序为789.9万吨、879.9万吨、899.5万吨、984.3万吨,将抽象的数据具像化以后可以得到,上海每天平均产生近2.7万吨垃圾,几乎是每两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
在这过程中,出于垃圾处理的矛盾、纠纷多次上演。2016年以前,来自上海市的家庭垃圾、建筑垃圾被非法外运到江苏省南部地区如苏州、无锡、南通、常州等市处置的情况屡禁不止。
2016年7月,媒体曝光了太湖垃圾偷倒事件,苏州市下令禁止垃圾运入,上海市也下令禁止一切建筑垃圾外运,暴露了上海市垃圾处置能力不足导致的「垃圾围城」现象。这些事件加快上海推动垃圾分类的步伐。
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年6月3日透过党媒《人民日报》对垃圾分类做出指示,他说,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上海则是全中国大陆首个被要求「动起来」的城市。
台北经验 上海借镜
一直被中国大陆民众津津乐道的台湾,则是上海乃至于整个中国大陆城市借镜、讨论的「模范生」,关于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话题,在两岸官方交往间,成为和政治、经济议题并列的重要事项。
以行之有年的台北、上海城市论坛(双城论坛)来说,垃圾分类几乎年年都是热点。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回忆,在他担任市长期间,时任上海市长韩正来台访问时对台湾的垃圾减量、资源回收留下深刻印象。
而令韩正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市民都自愿来做分类,而且做到哪天我丢什么垃圾大家都清楚。」自此,来自上海和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官员一批又一批奔赴台北,参观、学习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这股「向台北学习」的风潮到了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以后丝毫没有退流行。2018年底,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在赴台参加双城论坛前夕就向记者表示,此行去台湾最想参观的就是历史建筑保护与垃圾分类。
他当时还向台湾媒体打听,「听说台北街上的垃圾桶很少,不像上海到处都是」。周波那一趟的赴台考察,将重点放在垃圾分类、收集、储运、管理、处置,他赞许,垃圾处置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像台北这样「从源头治理」。
今年7月刚落幕的双城论坛,上海市长应勇在会见柯文哲时也说,上海有3,000万消费人口,每天制造两万吨的生活垃圾,他曾到日本东京考察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场,发现和台北一样,都是从源头减量、全程分类。
四大分类 民众一头雾水
然而尽管在垃圾分类方面上海观摩台北已久,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时,还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到「阵痛期」。在垃圾分类上路的前几天,甚至一度发生垃圾分类指导员和民众起冲突而遭打晕的暴力事件。
不同于台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生活垃圾分做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4大类;餐饮服务和餐饮配送服务者,不得主动提供免洗餐具,旅馆业者也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客房抛弃式日用品。
4大类区分方式难以一言穷尽,但简单来说,可回收物即是可回收的垃圾,有害垃圾则像是电池、过期药物、日光灯管。湿垃圾则是厨余,那些不可回收、无害、也不能做为厨余的,就被视为是干垃圾。
条例也祭出处罚方式,要求单位办公场所、住宅社区、农村居民点均应设置分类桶,违者最高可处人民币5万元罚款,个人最高200元罚款。此外,餐饮服务业、饭店业者不得主动提供免洗餐具、抛弃式日用品,违者将处最高5,000元罚款。
此外,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将面临处罚;生活垃圾收运单位、处置单位若未遵守相应规范的,分别可处最高人民币10万元、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单位经营服务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4大垃圾分类方式和台北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上,常会令民众一头雾水,光是干垃圾、湿垃圾的分类,就有很多违反常理判断的地方,「神逻辑」令人哭笑不得。
像是蒸过的肉粽叶湿湿的,理应当湿垃圾堆肥,但这跟一般厨余又不太一样,最后官方定调为干垃圾;至于鸡骨头是湿垃圾,煮过的牛、猪大骨却是干垃圾,官方的解释是,猪牛大骨不易粉碎,不适合当厨余堆肥。
垃圾费随袋征收 提上议程
随著垃圾分类上路逾百日,尽管民众迄今大多能掌握上海垃圾分类的秘诀,但「台北为何可以做得那么好」的讨论,依然是微信、微博等社群平台的热门话题,而「自觉」则被认为是能否做好的决胜点。
上海曾姓网友表示,到台北旅游的时候,每天到了倒垃圾时间,街上就会出现等待垃圾车的民众,「那是一种文明的自觉,也是大陆所普遍欠缺的」。北京那姓网友则说,「就是要靠互相瞧不起的力量,自觉提升公民素养」。
至于学界对改善上海的垃圾分类实施现况也有所讨论,并建议应该和台北一样,尽速推行「垃圾费随袋征收」。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课题组表示,按量收费是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必要手段。
建议明确指出,台北的垃圾治理实践,系统验证了随袋收费对破解垃圾源头减量困局不可或缺的作用。1991年起,台北市先后实施了垃圾费随水费征收、分类收集、垃圾不落地等政策,但生活垃圾清运量不减反增。
台北市2000年痛下决心,推行垃圾费随袋征收,强制市民购买有防伪标志的专用垃圾袋,实施当年,垃圾产生量较上年下降27%。2015年,台北市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比1999年下降近80%,资源回收率提高55个百分点。
课题组建议,在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同时,上海应将加快建立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提上重要决策议程,力争「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全面实施,为中国大陆破解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探索一条新路。
逐步扩及中国大陆重点城市
于此,中国大陆的作法与思路很清楚,推行垃圾分类在上海「压力测试」成功后,再进一步将「上海经验」复制、推广全中国大陆,而不管是从垃圾分类到定时定点投放,再到可能启动的垃圾费随袋征收,台湾的影响始终作用著。
在以上海为首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中国大陆住建部指出,到2020年底,各个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住建部将继续投入人民币213亿元加快推进设施建设,满足生活垃圾分类需求。
文明输出是软实力的象征,台湾不遑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