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抱团养老」新趋势◆文/赖廷恒《交流杂志109年2月号第169期(历史资料)》

欧美国家行之有年,已趋于成熟的「抱团养老」,引进两岸后颇受关注,也令两岸银发族憧憬向往。不过近两年在中国大陆陆续传出「抱团养老」的失败案例,「相聚易, 相处难」,如何与传统养老模式适度交融,也是一大课题。

李伟文揪团12人台南蜗居

1985至1992年热播的美国影集《黄金女郎》,剧中4位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银发族,共同居住于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一栋大房子,其实就是电视版「抱团养老」的经典模式。「抱团养老」概念起源于1970年代的丹麦,尔后推广至瑞士、荷兰,在欧美各地广为流行。

在台湾,「抱团养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莫过于纪录片《李伟文的退休进行式》。2014年8月,远见出版集团推出年度特刊主题「养得起的未来」,搭配拍摄的这部微电影,内容描绘荒野保护协会的创办人、牙医师李伟文偕同12位朋友,相约在台南找一块地「蜗居」,准备合盖一栋小坪数的「老人公寓」;影片po上网后不到3年,点阅率已逾150万人次。

50岁时李伟文与年龄相近的朋友共组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为「下半生」。目前成员已有6、70人,共同期望为中年以后的生活,能够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灿烂。李伟文忆起,2012年底与友人至台南旅行时,首度萌生「我们退休后一起搬到这里来住吧!」的念头;隔没几天、机缘随即到来。

2013年初10来位朋友群起响应,共同买下台南巷弄里的一块地,开始构筑「蜗居」梦。「当地的朋友就帮我们物色到一块地。价格很合适,只考虑了一两个星期,我们十来个家庭,每户人大概各投了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新台币,买了地, 做好了房子的设计。」李伟文表示,一些因素虽让「蜗居」计划暂缓至今,但「我们12个人计划住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因为有大家,我不害怕年纪变老,甚至很期待老年的到来……」,引用「蜗居」计划老友之一、曾是资深媒体记者的林国香所言,李伟文强调, 若能与许多有共同生命经历或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居住在左邻右舍,应是最幸福之事。这也是「千金买房,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所在。

「共生互助住宅」可抱团养老

针对「抱团养老」,李伟文认为,一群朋友退休后共同居住,类似「蜗居」计划、自行购地建屋并非唯一的选项,「其实现在也有很多建商甚至政府单位积极营建各种适合年长者居住的公寓,只要大家能一起去订购预约,也不见得要耗费心力自己找地盖房子。」

此外,1970年代北欧国家发展出的「共生互助住宅」(Collective House), 各住户拥有独立的卫浴设备,并可共用生活起居室、厨房等空间, 也成为云林科技大学建筑与室内设计系教授曾思瑜心中,几个家庭「抱团养老」,相互扶持的理想退休住宅,既能分担家务、共进餐饮,又能保有隐私、彼此尊重。

「台湾在传统上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互相支持,但未来在都市地区有可能会发展成接受非血缘关系的模式。」长年研究高龄者住宅的曾思瑜指出,她心目中理想的退休宅概念,较类似国外的协力共同居住,由一群10至20人、志同道合的伙伴,找一块地进行规划,携手参与造屋计划;包括客厅、餐厅、厨房等公共空间均可共用,各住户的房间内仅设置简易的客厅、厨房等设备。

中国大陆7对夫妻北京郊区合租别墅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让「老龄化」的中国大陆社会,逐渐面临「中国式养老」的困局。根据中国大陆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去年底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2.5亿,占总人口比重11.9%;预计至2050年将达4.87亿人,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9成以上的养老方式仍然为「家庭养老」。

「『抱团养老』这个词,就是为我们发明的!」包括今年退休刚好满20年,72岁的耿婉在内,自今年3月起,7对夫妻在北京郊区合租两栋别墅共同生活。这群多年好友相识超过半世纪、互称「荒友」──一起去过北大荒的战友,对于养老的想法也很相近:「找个地,盖个房,几家凑在一块,互助生活。」

耿婉笑称,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抱团养老」。7对夫妻住进别墅后,相当自觉地各自签下一份免责书;考虑到老年人难免有诸如心血管之类的疾病,「抱团养老」的过程万一发生任何状况,一概自行负责。「这是让家属放心,也别给同住的人带来负担。」

抱团养老缓解养老院难题

现年51岁的王卫东,本身为大学教师、经济学博士,2017年在北京郊区平谷觅得一处别墅社区,租下20余栋别墅,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一个「抱团养老」的试验邀请,租期订为10年。「我其实一直很向往抱团养老。长者共居的概念在国外一直都有,我就在想,中国老人能不能也来享受这种模式的生活。」

两年下来,王卫东发现,「抱团养老」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并不重要,性格很重要;只要性格开朗,乐于交流,愿意「抱团」、与其他成员打成一片,彼此相处起来「就会舒服很多」。为此王卫东订下规则,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退出;「抱团养老,对老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大家互相关心、和谐相处。

「抱团养老可以缓解老年人入住养老院难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张盈华指出,中国大陆的养老模式向来有「973格局」的说法:家庭养老占90%,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分占7%与3%。实际调查结果可发现,家庭养老比例甚至高达98%,社区与机构养老比例其实偏低。

抱团成员经济差异大易散伙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者殷骏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内, 家庭、社区、机构三种模式仍然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主流养老模式。」在他眼中,「抱团养老」的理念看似美好,但无法掩盖众多客观现实的问题, 「比如生活费用如何平摊?」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大陆传出「抱团养老」的失败案例, 除「水土不服」因素外,关键多半出在「钱」的问题,「抱团」成员彼此间经济能力、价值观的差异,经常酿成「散伙」的结局。「抱团养老」并非短期旅游、联谊活动,光靠往昔朋友、同学、袍泽之情,恐难长久支撑;唯有签署公约、厘清责任义务,才可能和谐、有序地共同生活。

不容讳言,两岸社会、家庭乃自个人,共同面临著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无论中国大陆或台湾,养老资源均属供不应求,也让两岸银发族对「抱团养老」跃跃欲试。「抱团养老」模式对于「地利」、「人和」等方面的门槛,以及生活、医疗、交通等相关配套,实有值得家庭、社区或机构养老引为参考,取长补短之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