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逐梦—两岸北漂青年和「脱北」者◆文/辛西亚《交流杂志109年4月号第170期(历史资料)》

脱北:本来专指离开北韩到南韩,现在泛指所有通过非正常管道离开北韩。本文用来比喻离开北京或台北的两岸年轻人。
偌大的城市,承载著众人所望。这一头,「北漂」者进场逐梦,另一头,「脱北」者,黯然离场。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身在其中者,才知个中滋味。
马来西亚歌手黄明志所写的「漂向北方」,成为近年在华人世界中传唱度很高的一首歌,讲诉了一个外地人在北京的北漂经历,「漂向北方,别问我家乡,高耸古老的城墙,挡不住忧伤,我漂向北方,家人是否无恙,肩上沉重的行囊,盛满了惆怅」。听完一首歌,即能初探北漂者的心境。

「北漂」指非北京地区的外地人 「漂」代表什么?
「北漂」一词源自中国大陆,大陆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上是这么解释的,「北漂」最先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外地人。
现实层面来看,这类人在北京初期很少有固定住所,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即便生活安定后,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租屋处,但他们仍然对这个城市没有归属感,心理层面上,仍然还是一种「漂」的、不踏实的状态。
最初所称「北漂」的所在地为北京,北京是中国大陆的首都,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拥有各种发展机遇,北京代表前途与希望,青年知识分子都希望在北京闯出一番名号。
而后,「北漂」的意涵又再延伸到其他大城市,出现了「沪漂」、「广漂」等「漂客」们。道理都是一样的,年轻人告别家乡,一个人孤零零的,盼在高大上的城市中求得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
人群是流动的,在北京的北漂者并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不过陆媒曾报导,2019年农历新年前夕,大约有1000多万北漂族离京回乡过年。

「北漂」的白天光鲜亮丽 夜晚窝居陋室
这么多人在北京奋斗,但城市居大不易。近年物价上涨速度远超过薪水,特别是房租,没有家里的奥援下,许多初来乍到的北漂青年白天过的是西装革履出入高端办公室的「精致人生」,夜晚,却可能是窝在四环、五环外的分租房、大楼潮湿的地下室。而这样困窘的空间,代价甚至超过月薪的一半。
北漂白领,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则是在残酷的生活中折腾著,高昂的房租、污浊的空气、堵塞的交通。大陆互联网上「北漂」话题历久不衰,总能引发热议。众多北漂网友发文分享自身背景与经历,纾压的同时,也向同为北漂的同温层们「讨拍」。

北京深似海 「漂们」同温层彼此打气
一名在北京打拚的程式设计师表示,「年薪30多万(人民币,下同),却活得像乞丐一样,省吃俭用,鞋子不敢买150以上的」,引来另一同业回复「我北京年薪比你多一倍,租个房子,在3000和5000间比较了又比较,心疼了又心疼,为了可以每天洗澡的一个独立卫生间,犹豫了又犹豫,也是活得像乞丐啊。」
有网友说的直白,在河北老家的亲戚朋友眼里,在一线城市北京工作生活,也就相当于走出了省城、走向了世界,「可是她们却万万没想到,在北京待了将近4年的我,现在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城里人儿』。」因为,她为了较为低廉的房租选择住在「城中村」里,一入北京深似海,反倒成了「村里人」。
房租都已是个沈重的负担,买房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回老家吧」这样的念头不时浮现,「脱北者」与日渐增。
回到家乡,生活相对轻松不少,不必忧愁「房事」外,还有家人、朋友的陪伴,许多人逃离一线城市,回到二线城市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过,有些人带著遗憾而回,偶尔也是会想起那个曾经在大城市中奋斗的自己。

「双城模式」造就回流青年
据《正在消失的壁垒——腾讯2019小镇新青年研究报告》指出,源于就读大学和找工作等原因,高达63%的小镇新青年曾经在一二线城市长期生活过。但随著政策持续向好、宜居性稳步提升,家乡吸引著他们回归。
拜科技和交通所赐,近期大陆出现一种新群体「小镇新青年」,他们过著「工作在家乡,生活在别处」的「双城模式」。
中青网报导,距离北京120公里的河北省文安县回来了许多「回流青年」。看准政策利好、发展环境改善等机遇,这些人回到家乡创业,开设英语教育机构及健身房等。
但无论是创业还是生活,过往在大城市的学习、工作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鲜明的烙印。一名青年用「第二故乡」形容工作过十多年的北京。
部分回流青年依旧保持著过去在一、二线城市的工作作息,有人说「在北京,人人是能量充沛的小马达」,渴求更多资源,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也跟著回到了家乡。
他们透过各种途径提升自我,或者前往生活过的一二线城市进行休闲娱乐,「工作日在家乡、周末在北京」的双城模式或许是当前最适宜的状态。
当然,以上过著「双城模式」的案例只适用于临近北京的省城县市,实际上的「脱北者」要面对的是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虽然逃离了北京,却也是未知的新一轮挑战。

歌手林强「向前走」 道出湾北漂心情
透过社群媒体传播,如今「北漂」一词也已被台湾社会广泛使用。台湾的「北漂」现象,约莫自1970年代开始,台北市是政经、文化、教育、医疗、学术研究的领导中心,各地年轻人多对繁华的首善之都有憧憬,希望到台北闯荡,寻求发展机会。
歌手林强在1991年推出「向前走」一曲,歌词道尽中南部青年北上兴奋期待心情,首段便是这么唱道「阮欲来去台北打拼,听人讲啥物好空的拢在那,朋友笑我是爱作暝梦的憨子,不管如何路是自己走」,诉说年离乡背井北上打拚的心境,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氛围。

选举操作「北漂」引发热议
「北漂」现象,近年再度引发台湾社会广泛讨论。高雄市长韩国瑜在2018年选举时打出「北漂青年返乡」牌,指出高雄工作机会及薪资少,使得不少高雄年轻人为了生活离家上台北打拼。
究竟高雄北漂人数有多少?当时韩阵营声声称,有41万高雄人户籍迁到外县市, 20年来北漂数字估计在30万到50万间,不过高雄市府则反驳,若按照同样逻辑计算,新北移出51万人,台北移出133万人,桃园移出31万人,这样计算方式并没有意义。
网路上对「北漂」议题有不同看法。一派人认为从「北漂」的由来而论,之所以称作「漂」是因为大陆制度下,即使搬家到外县市工作定居,户籍还是在原出生地,难以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落生根,反观台湾可以迁移户籍,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任何地方长居久安。另一方面,台湾国土小,台北到高雄,高铁也只要坐上一两个小时,距离上并没有「漂」的感觉。
另一派网友认为,虽然距离和交通不是问题,但台北工作机会和薪资水平高于其他县市是不争的事实,想离开台北,但似乎又无处可去。

从「北漂」到「脱北」心情矛盾
如同为数不少中南部的青年,今年28岁的Tei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台北找工作,她说,学的是广电,只有台北才有工作机会,来自风城新竹的她,工作了几年,受不了台北经常下雨的气候,还是决定搬离。
Tei坦言,习惯城市的便利以及建立台北的生活圈后「很难出来」,「脱北」后,回到家乡又或是再到其他城市找工作也面临诸多困难。她说,身边的北漂朋友时不时问她「要不要回去(台北)?」「不要撑了,赶快回来」 ,也只能向自己喊话不要受到影响,但同时心里也很矛盾,会有这种想法,是否也是代表著她还是想回台北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