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社群资产兴起数位遗产话题夯◆文/罗素《交流杂志109年4月号第170期(历史资料)》

人类拥有的「资产」,种类越来越多元化,从金钱、车子,以及房子等有形资产,到网路时代脸书或Google帐号、iTunes订阅音乐,甚至是线上游戏的虚拟宝物、比特币等形成数位资产。然而,你是否曾想过,有一天自己不幸离开了,这些数位资产是否能转化为遗产获得保留,归属谁?有关数位遗产的讨论,随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未来势必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虚拟帐号保留当遗产 数位原住民心愿
日剧《Dele删除人生》中有句名言:「即使你已死去,你的手机和电脑依然活著。」这部在前年上映的日剧,描述一间名为「dele.LIFE」的事务所,协助顾客在死亡后删除手机、电脑等数位装置中,不想被人看到的资料,但随著主角对顾客的故事了解越深后,反而难以按下删除键。这种少见探讨数位遗产议题的影集,甫播出便掀起网路热议,剧本写出许多「数位原住民」的心声,也就是这些虚拟世界遗产,未来究竟该如何处理。
国家发展委员会在2018年发布的「数位资产与数位遗产法制之研究报告」,针对数位遗产的定义,主要就被继承人(使用者)生前所享有之数位资产,在生后是否得作为继承标的,著重在该数位资产本身的「财产性」能否在使用人死后传承下去。不过,报告中点出数位遗产的两项症结点,其一是若肯承认数位遗产之继承,是否将侵害死者的隐私权?其二是就算承认数位遗产之继承,应如何继承?

法律难界定 数位遗产 牵涉隐私与专属性
我国《民法》第6条规定:「人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该报告指出,我国实务针对死者人格权的判决,多以死者名誉权的侵害争议为主,但对于死者隐私权的部分还没有判决出现,就相关继承法制观察,对隐私权保障无法面面俱到,至于何种遗产涉及被继承人隐私?由谁判断?相关规范应否及于被继承人及继承人以外之第三人?在法律操作上很难界定。
另外,数位遗产是否得作为遗产标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移转性」以及没有「一身专属性」问题。数位遗产有两种移转方式,一是实体物的移转占有,如继承使用者的数位产品,像手机、电脑、光碟、随身碟等;二是取得使用者的帐户资料,如电子信箱或脸书帐密。从使用者生前与网际网路服务提供业者之间订定的《服务条款》,多数订有不得移转、转让帐户予他人使用的规定,其法律性质是基于契约关系。
而现实帐号经营者的身分,网路服务供应公司并未负有积极查证的义务,仅在于被动收到通知后,得依据条款停止权限或删除该帐号。对于数位资产的继承问题,多数则是基于帐号资讯本身保密及个人资讯安全考量所订定的「契约专属性」,而非全然属于「一身专属性」。

谷歌与脸书很窝心 保留亡者帐号
检视网际网路巨头Google与脸书,目前对于亡者的帐号使用方式,Google目前推出一个「闲置帐户管理员」(Inactive Account Manager)功能,能够提前设定Google帐户,当使用者往生或因为其他因素而无法继续登入,想继续使用Google帐户时,就会依照当时的设定,将资料压缩后寄给信任的亲朋好友,或是选择永久删除Google上的所有资料。
脸书的部分,其服务条款中有一项规定,可以指定一位用户(称为「纪念帐号代理人」),在你的帐号设为纪念帐号后负责管理。只有你的纪念帐号代理人,或你在有效遗嘱或类似文件中指定的对象(你须在该文件中明确同意于逝世后或无行为能力时公开内容),才能在你的帐号设为纪念帐号后要求公开帐号内容。
不过,并非所有的网路公司都有相关的友善规定,英国媒体就曾报导,好莱坞影星布鲁斯威利耗费数千美元从苹果电脑iTunes下载的数位音乐,希望在他过世后由三名女儿继承,但根据iTunes的规定,使用者只是在授权之下能听这些歌曲,而非实际拥有。

用户只有使用权苹果、腾讯无法保留 亡者帐号
另外,像中国大陆腾讯公司的通讯软体微信,在用户协议中也声明用户不能把帐号转让给任何人,因为「用户只有帐号的使用权,所有权归腾讯」。
英国布里斯托的遗嘱法律专家Fidel Beauhill认为,以苹果电脑公司来说,消费者买的只是授权、而非所有权,所以原则上过世之后,权利也消失了。
事实上,以目前两岸相关的继承法令来看,就算使用者生前在遗嘱里做出明确声明,网站服务业者也没有照办的义务,因为在使用条款当中,并未授予使用者完整的权利。
3C达人Jimmy表示,目前仅美国有许多州针对数位遗产提出立法,但无论在台湾或中国大陆,均未有积极作为,一方面是因为华人对于死亡一事还是有些忌讳,预立生前遗嘱观念,未获百分之百认同,「就连日常实体财产的遗嘱都未被重视,遑论数位遗产」。以社群帐号为例,这笔帐号除了本身的财产价值外,也代表使用者个人的网路形象,在《民法》中有所谓「人格权」,这是存在于个人的权利,无法分离,也不会因人死后而抹灭,因此恐无法继承或转让。

数位资产继承否 业者规定是关键
律师周逸滨亦分析了数位遗产窒碍难行之处,他表示目前法律有明文承认的无形资产,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若非属法律承认的无形资产,要继承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将数位资产纳进来继承,也得检视当初业者公布的服务条款。
周逸滨举例,过世者若本身是创作音乐的作曲家,其拥有的著作权,就属于法律明文保障的资产,但如果只是单纯下载音乐的消费者,并非拥有著作权,这两者必须分开来看,取得数位音乐的档案,并不是拥有著作权的所有权人,所以还是必须回归到当初与业者签订的服务条款来看。
不过,周逸滨认为,随著网路服务越来越多元,数位遗产的话题势必会被拿出来做广泛讨论,但从目前法律的现实面来看,还是以有形资产或被明文认定的无形资产为主,现阶段数位遗产恐怕还是得看众家业者愿意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保障用户权益,不过往好处想,若愿意提供更多服务的业者,也比较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

提前备份、转移帐号密码 虚拟的「你」可续命
Jimmy也建议用户,可以先写下自己在社群网站、串流平台或者线上游戏的帐号与密码,让家人在有需要时得直接登入,平时个人资料也应随时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像脸书的「纪念帐号」或Google的「闲置帐号管理员」等,都可提前设定好。
事实上,目前有许多粉丝专页,虽然经营者已逝,但帐号还是继续经营,比如在2013年不幸过世的台湾毒物科侠医林杰梁,其帐号就由家人和医界友人们继续经营他的粉丝专页,传递食安知识;又或者像已故艺人杨又颖,身前因遭网路霸凌而离世,其粉丝专页也由家人继续经营,并更名为「心地好一点,霸凌少一点」公益页面,推动反霸凌的相关活动,都是数位遗产继续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例子。虽然数位遗产推动上仍有难度,但若能转移帐号和密码,就有机会让虚拟的「你」续命下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