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世界地球日50周年─地球也要休息◆文/刘芸《交流杂志109年6月号第171期(历史资料)》

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造成全球数百万人感染、20多万人死亡,为阻止疫情持续扩散,各国纷纷祭出停工、封城、锁国等措施,人类群体活动几近停摆。对人类而言,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巨变,但对大自然而言,却是百年来未有的喘息机会,今年3、4月就有几则新闻,让人又喜又叹,百味杂陈。一,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卫星图片显示,中国大陆上空的空气污染程度大幅度降低,这一变化主要是因配合控制冠状病毒疫情而停工,太空总署空气质量研究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如此大一片区域因为一个特定事件而出现如此急剧下降。」二,位于印度奥里萨邦的鲁西库利亚(Rushikuly)沙滩,由于观光客净空,意外让榄蠵龟拥有不受干扰的空间,一周内涌入近28万只「龟妈妈」产卵。三,印度北部旁遮普邦贾兰哈市(Jalandhar)数十年来首度可用肉眼清楚看见喜马拉雅山脉,拍下照片的民众叹道:「这是真正的大自然,也是我们搞砸的。」的确,人类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从未遭遇如此大规模爆发的疫情,也未让地球有好好休息的机会,而地球的蓝天竟是要靠病毒给予,更是一大讽刺。

气候变迁正威胁地球永续发展

近百年来,随著人口不断增长,垃圾废弃物相对增多,碳排放更让气温节节上升,新闻画面中屡屡可见因为地球暖化,让北极熊面临饥饿致死的危机;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人类现在正面临6千万年以来最严重的物种灭绝期;海洋升温蒸发加快,局部地区短时间内降雨量突然升高,导致水灾更加频繁;每年有800万公吨塑胶垃圾进入海洋,这些塑胶足以覆盖全世界的每一吋海岸线。

尽管在研究地球暖化的科学领域中,有人提出太阳活动的变化或其他林林总总的现象都是因素,但是目前学界的共识是,人类活动才是导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过去20年中,大约4/3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他的人为排放则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别是砍伐森林。当然,十几年来已有不少企业和团体组织设法减缓全球暖化的速度,包含倡导使用生物柴油、风能、太阳能、核融合、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碳税、人口管控、少吃牛肉等策略。不管成效如何,至少人类已开始觉醒,而且愿意为地球环境的永续发展而努力。

地球需要呵护 「世界地球日」应运而生

今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世界地球日」起源于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掀起的环保运动,当天全美各地总共有超过2千万人参与运动,运动的成功促使美国在每年4月22日举办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不过最初的地球日是选择每年的春分节气当天,这一天全世界昼夜时长都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代表世界平等,也象征人类抛开彼此争议,和谐共存,早期联合国也在每年的春分举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

到了1990年第20届地球日活动,活动的策划人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倡议主要国家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并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这次倡议得到了美欧亚非许多国家和国际性组织的响应,当天全世界来自140多个国家的超过2亿人参与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讽刺的是,美国总统川普却在去年宣布正式启动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程序。

近年台湾各界致力环保,成绩斐然,也热衷响应「世界地球日」设定的年度行动目标。为了送给今年地球日50周年一个大礼,「世界地球日」自2017年起在全球募集「30亿个绿行动」,台湾地球日主办单位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在同年发起「台湾百万绿行动」,依据食、衣、住、行、育、乐以及公益参与等7个面向,具体条列了50件友善环境的行动,同时整合线上与线下,号召台湾民众一起参与这场全球性的公民行动,串联个人、团体、企业及政府部门共同实践绿色生活提案,将实践成果登录于活动网站上。例如2018年的宜兰绿色博览会就以「实践・绿行动」为主题,承诺全程无塑,这是地方政府筹办大型活动首度做出的改变,活动最后成功减少30%的垃圾量,募集55万个绿行动,成果丰硕。

原本2020年4月要完成的「台湾百万绿行动」,于2019年10月15日提前达标,足见台湾社会愿意付诸实践的行动力,这项成就也引起了位在美国华盛顿的地球日总部关注,并对台湾在环境保护上付出的努力表达肯定。诚如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秘书长陈瑞宾所说:「绿行动不是达标后就结束,而是日常生活中不间断的实践。」

2020年除了是地球日50周年,也是巴黎气候协议正式生效的第一年。地球日网络(Earth Day Network, EDN)以「SAVE」为主题,从科学(Science)、扩大同温层(Amplify)、自发行动(Volunteer)以及教育(Education)作为四大主轴,邀请所有地球人继续参与,挽救日渐崩坏的环境。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则以「全面行动」做为年度主题,聚焦「废弃物管理」、「生态保育」、「气候变迁」、「永续饮食」等四大议题,呈现过去20年来的变化与进程,透过形象短片、活动网站、网路行动串联、地球日选书、讲座、全球大捡废等六大计划传递以上议题。

环境与传染病息息相关

爱护地球不仅要减少污染,更要维持生态的多样性与自然环境。新冠病毒造成疫情大规模爆发,已夺走20多万人的生命,尽管病毒来源还未获得充分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肆意破坏多样的生态系,已使我们与野生动物的距离比以往都更加紧密。英国海洋生态学家恩里克.萨拉(Enric Sala)就发出警告:「没有健全的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就无法永续。过去20年经历的这些传染病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我们继续破坏环境、毁林、捕捉野生动物当宠物、食物和药物,那么将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疾病。」2012年的畅销书《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的作者大卫.奎曼(David Quammen)也指出:「高度多样的生态系有许多野生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整个生物多样性中都存在特殊的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气温上升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更适合的条件,当前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都出现了疟疾,而大自然崩坏的影响远不止传染病的爆发,粮食的质与量也受影响,心脏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随之急遽增加。根据《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1950年代出现了大约30种新的传染病;到1980年代,这个数字增加了3倍以上。爱滋病、伊波拉、SARS、MERS都是知名的人畜共通传染病。尤其近20年来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传染病的足迹也跟著更加全球化。

尊重环境 天天都是地球日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世界许多地方都爆发严重的天灾,让大家开始怀疑这是否是环境的反扑。但随著疫情的爆发,工厂停工、交通工具使用量大幅下降,空污因而此得到缓解,温室气体明显减少排放,但关键仍在于我们是否能维持。借由这次的反思,人类或许将更加尊重环境。

全球知名气候经济学家史登(Nicholas Stern)曾表示:「度过COVID-19危机后,一种新的经济成长方式可望形成,是一种永续的、有弹性的经济,与自然界关系更密切和谐。」的确,危机往往也是转机,祸福相倚,一场灾难或许将为未来的地球带来重生。「世界地球日」虽然有名义上的日期,但爱护地球却是日常的功课,只要付诸行动,趁势调整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生产型态,天天都是地球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