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企业如何落实 净零减碳的目标◆文/陈诗豪(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五所副所长)

  • 更新日期:112-02-10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于1992年通过、1994年生效后,全球开始关注气候变迁以及温室气体排放议题,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通过《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t),提出全球平均升温目标2℃以内,并以限制升温1.5℃为预定目标;2021年COP26通过《格拉斯哥气候协议》(Glasgow Climate Pact),要在2030年前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甲烷)减量行动,并完成《巴黎协定》的国际碳市场规则。这显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是国际共识。截至2022年8月,全球已有139国承诺净零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是达到净零排放,已是国际必然趋势。

电力结构大幅调整 绿能投资成主流

在2050年净零排放的趋势下,能源系统将彻底转型,根据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21推估,2050年全球电力约88%来自再生能源,其中太阳光电与风力发电约占70%;其余大部分是来自核电约7.7%。

为达净零,短期内要大规模投资所有可能的洁净能源及高效率技术,并大力推动绿色创新,如再生能源、电动车与节能建筑改造,推估至203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将需要约4兆美金。绿能产业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019年全球再生能源直接或间接相关工作人口约1,146万人,较2018年1,098万人增加48万人,其中以太阳光电和生质能最高,分别达375万人和358万人。

2021年IEA(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能源部门净零排放路径」报告指出,2050年净零排放目前尚在示范或原型阶段技术,净零排放情景中,略低于40%的减排量来自低碳技术普及;55%的减排量既需要低碳技术的导入,也需要公民及消费者的参与,例如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购买电动车;其余8%的减排量则来自于行为改变和材料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减少能源需求。

政府已宣示2050净零排放,未来将由能源转型走向净零转型。能源转型方向为展绿、增气、减煤、非核,系以再生能源及天然气为主轴,目标2025年达成20-30-50洁净能源发电结构与非核家园愿景。国发会并提出2050净零转型规划路径,2050将以60%~70%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配合火力加CCUS(碳捕抓封存再利用)以及森林碳汇等方式,达成净零排放目标。

全球进入碳定价时代

碳定价是推动减碳最重要的经济诱因工具,透过碳费(税)征收,有带动减碳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等多重效益。碳费、碳税,以及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ETS)皆为国际间常用的碳定价工具,可以将排碳外部成本内部化,提高绿能使用与产业节能诱因,引导厂商减碳。

至2022年4月,全球有68个已实施及3个即将实施碳定价制度的国家,包括37个碳税,34个ETS,管制约全球23%的温室气体排放。台湾亦被世银列入已考虑课征费(税)国家。

碳交易价格与碳排放数量息息相关,全球主要ETS市场碳交易价格已明显上升,净零排放情景下IEA推估碳价将逐年上涨,涨幅可观;反之,化石能源价格将明显下降。

未来企业生产势必需要进行碳排放的盘查验证。企业生产活动于国内将要支付碳税(费)或是ETS价格。产品出口将依照出口地支付当地市场的碳关税或边境调整税。因此,碳排放量高低将冲击厂商之竞争力。

欧盟「碳边境调整制度」(CBAM)是最关键的影响制度,欧盟2023年起试行阶段将要求进口纳管产品申报产品碳含量;长期欧盟将逐步扩大产品纳管对象,并可能带动其他国家加入实施,碳成本纳入生产考量是必然趋势。

企业可采行的减碳策略

台湾电力排放系数较高,可能冲击竞争力。依照经济部模拟,在净零排放情境下,2025年及2030年的电力排放系数(公斤CO2e/度)分别为0.388及0.299。;搜集日本与韩国相关目标发现,日本推估2025、2030之电力排放系数分别为0.365、0.250;韩国则为0.350、0.268,可见台湾的排放系数较高,未来产品出口势必要负担较高碳关税,可能影响竞争力,企业自行尽量减碳成为重要措施。

(一)制造业

依产业别推动制程改善、能源转换与循环经济等三大减碳策略,逐步建构企业减量能力。

1.制程改善

短期以设备汰旧更新及导入智慧节能管理为主,长期则朝氢气技术开发应用及含氟气体削减等创新技术发展。

2.能源转换

短期以扩大使用天然气及生质燃料为主,长期则朝百分百使用绿电及无碳能源应用。

3.循环经济

短期以原料替代、使用固体再生燃料(SRF)及能资源整合为主,长期则朝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等突破性创新技术开发应用。

(二)服务业

依产业别推动设备或操作行为改善、使用低碳能源、商业模式低碳转型、绿建筑等减碳策略。

1.设备或操作行为改善

老旧设备(如空调与冷藏设备、灯具等)汰换,改善空调系统设定等操作行为改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使用低碳能源

油类或气类的能源需求,应逐步改用低碳能源,如电动车、太阳能光电板、太阳能热水器等。

3.商业模式低碳转型

导入智慧科技及净零排放技术(如智慧物流);导入智能设备(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办理绿色消费推广活动。

4.绿建筑

建筑应选择符合绿建筑隔热相关标准。

规划减碳路径落实目标

全球净零趋势下,欧美国家即将课征贸易碳税,如欧盟CBAM、美国CCA;国际品牌客户开始重视碳排议题,要求业者提供用电、用水资料给国际客户参考。

此外,环保署、能源局列管排碳和用电大户;金管会要求上市柜公司碳盘查及查证;立法分阶段征收碳费,最快2024年实施。这些内外压力都促使业者必须规划减碳路径落实目标。有些企业也自我要求,自主提出减碳倡议,申请SBTi减碳目标审核;或在永续发展下,揭露公司ESG或CSR的作法及资讯。

(一)碳管理策略

碳管理策略成为企业最重要工作,投资者也会向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减少碳足迹,抓住绿色增长的机会。企业必须将减碳与业务运营融合,从而产生实质影响,提高企业价值。

碳量度是碳管理的基础,量度碳足迹可以协助机构建立一个可供后续比较的基准线,并识别减排的机会,包括碳排放相关的温室气体查证(ISO 14064)及产品碳足迹(ISO 14067)认证体系。

(二)以科学基础减量目标倡议订定减量目标

科学基础减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是由联合国全球盟约及国际减碳倡议组织(CDP)等单位共同发起,为响应《巴黎气候协定》目标,借由科学方法计算在特定公司的合理减碳额度。

参与这项目标,长远来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除了让人们知道企业正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外,亦可帮助公司推动创新,建立信誉与弹性。

(三)内部碳计价、自我督促

内部碳定价(Internal Carbon Pricing)被视为促进企业自身低碳转型的有效工具。已有多家国际企业积极采用内部碳定价方法,借以改变内部员工行为朝低碳化、完备未来投资方案评估与降低企业未来可能遭遇的法规风险。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对未来资本投资进行规划与检视;二是管理可能的财务或法规风险;三是找出企业机会调整发展策略。

(四)零碳、负碳与购碳

提升能源效率外,设置再生能源、采行负碳技术,实行碳抵销(Carbon Offset)减少外部的碳排放,抵销本身的碳排放,如植树造林、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等。

2050净零排放已是国际趋势,碳管制亦已成事实,未来市场碳经济将成为主宰力量。台湾目前已提出净零蓝图与减碳路径,相对其他国家,因为能源禀赋差异,未来的挑战仍高。因此,企业必须采行更积极减碳作为,方能在国际市场中保有竞争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