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及中国大陆对外关系发展评析◆文/王宏仁(国立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
- 更新日期:112-02-10
美中关系在2022年11月「拜习会」后,从原本的剑拔驽张逐渐趋缓,但其中不乏因为台湾问题再显波折;中国大陆与日本的关系也是如此起起伏伏。中国大陆对外的各个重要双边关系在2023年初「两会」开议前会暂时平稳,但随著持续利用加强军事的力道,亦即,不断维持「二十大」之前的军事冲突压力或建立新常态的方式,未来对外关系仍会冲突不断,特别是中国大陆胁迫各国进行政治立场的表态。其中包括分化欧洲国家、拉拢中东及中亚地区的支持、增强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压力,以及牵制美国对于印太事务的干涉能力。
「拜习会」缓和美中紧张局势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与习近平于2022年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岛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正式会面之前,美中关系呈现紧张与冲突,并在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Nancy Pelosi)访台之后达到高峰。正式会面之前,美中领导人有几次通话与视讯会晤,分别就美国对中的经济制裁、香港问题、新疆人权议题、台湾问题及中国大陆对俄乌战争的立场进行「亲切」、「坦率」及「广泛」的讨论。但结果往往双方各说各话,美中关系僵局难解。
裴洛西于2022年8月2日访台后,美中关系进入剧烈动荡。裴洛西一离开台湾,中国大陆立即进行围台军事演习,并于军演之后持续对台文攻武吓,包含派遣战机大量越过台海中线、针对台湾部分政治人物进行所谓的「惩戒」措施。一连串的动作激起西方媒体、官方、民间社会高度关切与谴责。例如,七大工业国(G7)在8月3日发表外长联合声明,批判中国大陆借由裴洛西访台进行侵略性的军事演习、制造台海紧张、破坏区域稳定,以及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升级。美国国务卿又于8月5日协同日本、澳洲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进一步谴责中国大陆发射弹道飞弹,并要求立即停止军事演习。此外,美军航空母舰雷根号与其战斗群虽在中国大陆展开军演时,为了避免紧张情势升级,在菲律宾海监控待命,但共军结束演习后,仍「例行性」地通过台湾海峡,试图威吓共军勿轻举妄动。
美中僵局一直到「拜习会」才趋于缓和。拜登在与习近平的会面中表示,美方持续遵守「一个中国政策」,但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拜登也在会后记者会表示,美国的台湾政策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美方希望看到两岸问题可以和平解决。拜登还提到,「我相信,他(习近平)完全明白我在说什么」。中国大陆媒体也发表,习近平在两人会面中表达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美中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至此,可以说台湾议题(而不是其他)已成为美中领导人日后会面的核心议题,双方领导人都将台湾议题视为未来美中管控分歧的重中之重,且双方也有意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与冲突。即便拜登刚签署完《2023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纳入友台条款,共军也以军演升级予以回应,但目前美中自会面后所建立的缓和局势并未改变。
「岸习会」重启日中沟通管道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的会面,主要是利用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契机,并借由日中领导人同时参加2022年泰国曼谷APEC会议的时机,举行暌违3年的日中领导人峰会。3年前习近平曾在日中峰会上面无表情地与已故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握手,且未进行任何对话。3年过后,两国领导人终于有对话的机会,但双方仍对许多议题缺乏共识,特别是对于既有领土争议、台海全面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各自有不同的担忧与解读。
习近平在此次会面中,主要是重启日中在印太地区的对话空间,也为「二十大」之后的第三任铺路,毕竟日中仍有许多共同利益与合作空间。这是著眼政治关系的安排上,以至于有后来邀请日本外务大臣林芳正访问中国大陆的计划。岸田文雄的回应也是政治性的,认为日中两国可以在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进行「有建设性」和「稳定的」日中交流,希冀对目前两国所面临的挑战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各种合作的可能。
日中关系与美中关系的发展目前都面临相同的困境,也就是,同样脆弱与不稳定。这样的不稳定除了来自近几年西方各国与社会对中国大陆的反感情绪外,也来自中国大陆时常过度解读西方作为,以及作出过度反应的行径。以日中关系这几个月的发展为例,原本日中领导人会面后所和缓的局势,又因中国大陆不满日本当局于2022年12月16日所通过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3文件而产生的变化,其中包含原本12月下旬日外相林芳正赴中访问将无限期推迟。
就日本的角度而言,增加国防预算、提升日本防卫反击能力、关注台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将中国大陆视为是「最大的挑战」,都符合日本政府当下的安全关切。况且,在日本的3份重要安保文件中,并非完全针对中国大陆,而是在俄罗斯、北韩等主要地缘安全威胁的脉络下进行论述。中方的回应除延迟林芳正的访问,更于12月22日至25日持续派遣海警船在钓鱼岛海域周边航行超过72小时,改写中方海警船进入日本领海的时间纪录。这些动作都被视为是过度反应、改变现状的行为,不利于日后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发展。
习近平「二十大」后首访沙国 拉拢中东国家
习近平在「二十大」后首访沙乌地阿拉伯,双方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并发表《利雅德宣言》(Riyadh Declaration),确立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能源及经济合作持续成为中国大陆和中东国家合作的基础,延续中国大陆长期在中东的战略投资。
中国大陆在中东的活动主要依据2016 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China's Arab Policy Paper)、及 2015 年「一带一路计划」及2018年《中国—阿拉伯国家一带一路执行宣言》(China-Arab Executive Decla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lt and Road」)3份文件,主要著重能源、基础设施、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有鉴于中东国家大多为美国盟友,为避免涉入中东敏感政治问题,中国大陆在中东的活动向来只侧重经济层面的合作,以免在安全及战略上直接与美国冲突。中国大陆对中东的策略以5大原则为基础,即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
美国和沙乌地阿拉伯之间因沙国流亡记者贾迈.哈绍吉(Jamal Khashoggi)遭暗杀事件,双方陷入紧张。俄乌战争之后,拜登欲压低通膨,要求沙国主导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PEC)增加产量,压低油价,但OPEC却反其道而行,宣布减产,使美沙关系更加恶化。反观中国大陆向来标榜「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承诺不会派军队推翻当地独裁者;不触碰人权问题,也是中国大陆与中东国家的默契。随著中国大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东能源有高度需求,双方贸易关系愈加紧密。其次,许多中东政权正试图透过经济成长和发展,加强其合法性,而非西方要求的政治改革,中国大陆过去的经验可作为中东国家学习的典范。在伊朗问题上,美伊关系长期紧绷,但伊中关系却愈加紧密,伊朗更于2022年9月加入上合组织备忘录,并与中国大陆签订石油供应长约。
美非峰会弥补美国在非洲的影响力
拜登为强化与非洲国家的关系,于2022年12月13日至15日举行首次包含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的美非峰会,承诺将在未来3年向非洲投入至少550亿美元的援助。拜登也计划在2023年到非洲进行访问,对非洲国家的重视可说是立意良善,但为时稍晚。
拜登在这次的峰会中并未进行与个别非洲国家的双边会谈,因此要与40多个非洲领导人达成任何「共识」,无异缘木求鱼。此外,美国对外援助都是「有条件式」的给予,对许多发展缓慢、民主政体并非健全的非洲国家而言,并无太大吸引力。中国大陆在非洲的耕耘与投注,已累积相当的成效,加上习近平任内借由「一带一路」基建投资,更让非中关系牢不可破。美国若认真希望重建在非洲的影响力,必须持之以恒地投入,但问题在于美国的全球对外援助预算有限,难以面面俱到,势必要与其他民主国家合作,例如非洲前殖民的欧洲国家,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台湾应通盘考量国际因素 掌握两岸论述主导权
美中关系在「拜习会」后的和缓趋势,是一个暂时性的现象,台湾切勿将此视为两岸关系就此和缓。两岸关系已经国际化,所牵涉到的也不只美中关系发展的问题,更扩及中国大陆周边国家的利益、欧洲国家的关切,以及美中在中亚、中东、非洲、南太平洋、东南亚等区域角力的分歧点。台湾制订两岸政策,势必要通盘考量这些国际因素,评估其中可能对台造成伤害的风险,寻求理念相近国家的奥援,才能掌握两岸论述主导权,避免陷入被中国大陆在国际将我边缘化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