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AI应用掀热潮 就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文/许瑛仁(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8-15

「我是一个由 OpenAI训练的聊天机器人,主要任务是回答问题并与人们交流。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当前在AI领域引爆热议的ChatGPT对自己的描述。ChatGPT只是AI应用快速发展的象征之一,其他包括绘图、影片等生成软体及工业机器人,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让人不得不反思,AI终将为人类带来甚么样的后果。

ChatGPT掀起全球AI浪潮

2022年11月30日,美国人工智慧研究实验室OpenAI上线开放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使用者与ChatGPT之间的对话互动包括普通聊天、资讯咨询、撰写诗词作文、修改代码等,短短5天吸引上百万人使用,相比之下,Facebook花10个月才突破百万用户大关,可见ChatGPT受欢迎程度。更令人惊讶的是,ChatGPT开放两个月全球月活跃用户就破亿,话题不断。

ChatGPT并非技术的颠覆式创新,而是对话模式革新,使用者能以更简单的自然语言与机器人实现对话,机器人也更能理解对话语境,生成文本时会考虑到先前的对话内容,输出更符合语言逻辑与人类价值观的文本。已有不少用户透过ChatGPT的协助,完成论文写作、方案撰写甚至代码编写等。

美国科技巨头AI大战打得如火如荼,微软宣布加大投资OpenAI达数十亿美元,这是微软自2019及2021年投资后的第3次加码。Google也积极迎战,今年2月6日Google母公司Alphabet宣布将推出名为「Bard」的AI聊天机器人服务,至少20项AI新产品,以应对竞争对手微软所引领的新浪潮。而中国大陆「百度」证实其命名「文心一言」,类似人工智慧聊天机器人的项目完成内部测试,将向公众开放,当天股价就强升15%,阿里巴巴、华为也正在研发类ChatGPT的对话机器人,并提出专利申请。

科技与艺术的界线渐模糊

过去聊天机器人的应用大多偏向娱乐、客服、搜寻引擎、商业场景,以及学术辅导,但ChatGPT兼具实用性与功能性,被视为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AI应用之一,提高大众对AI的期待。今年2月初,OpenAI宣布推出ChatGPT Plus付费订阅套餐,每月收费20美元,开启商业化变现道路,AI商业应用新蓝海似已近在眼前。

近年由文字转化成图片的生成平台异军突起,包括辉达 GauGAN2、DALL-E、Stable Diffusion 、MidJourney等绘图工具纷纷上架。这些平台力求如照片般逼真,聚焦文本精准分析,也追逐高度艺术性,MidJourney就是其中的佼佼者。2022年7月MidJourney开放Open Beta版,让任何人都可以向Midjourney输入「愤怒草莓的油画」等无厘头字词,几秒内就从AI接收到几张图片,艺术感和可用性高,几乎每张都能即生即用。《经济学人》等杂志也开始用MidJourney生成图片当封面,甚至作家也用MidJourney为文章和小说生成插画。

2022年8月底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美术大赛,名为「太空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作品在「数位艺术」类夺冠,从主题、光影、人物、色彩来看属上乘之作,却引发热议。因参赛者Jason Allen既未受过严谨的美术训练,作品更非亲手所画,而是借由AI绘图软体MidJourney生成。有人质疑Jason Allen将AI作品署名自己的合法性与AI参赛的公平性,若这样也能称为艺术家,无疑是艺术死亡。

MidJourney最大特点是社群非常开放,所有人的关键词都在频道公开,能学习别人用什么文字描述想要的图像,看别人生成的图片。掀起这股「人人都是艺术家」巨大风浪的MidJourney设计者,是一个在矽谷只有11人的AI团队。

AI也能制作影片 生成领域重大发展

科技势力不断扩大,艺术界不得不严阵以待,并就何谓「数位艺术」展开大辩论,认为具创造力的艺术领域都无法避免被机器颠覆,未来还有什么不被机器取代?例如,AI生成作品究竟作者属谁?让AI与画家、设计师同台竞争合理吗?AI是否将取代艺术创意工作者?

支持AI者认为数位作品本来就要藉助工具完成,用AI创作仍需创造力和想像力,艺术本质仍在。就像Jason Allen所解释的,提交作品时就明确标示是和MidJourney一起创作,且历经900多次修正,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艺术创作。然AI作品版权在法律层面还未明确界定,大部分AI图片生成平台资料库都是开放版权协议,创作并分享社群的作品并不完全属于作者,任何人都可修改。

从正面角度来看,绘图工具可提高设计和创作效率,甚至成为灵感激发器,许多创作者已开始利用AI生成的底图进行二次创作,或提取元素。诚如MidJourney创办人David Holz受访时表示:「我觉得人工智慧就像水。水有危险,可能会溺水,但也可戏水消暑,或用它发电。MidJourney并不想成为水,而是为人们制造冲浪板,让大家能与水一起生活和共事。」

除了绘画,AI制作影片也进入测试阶段,脸书母公司Meta初步发表Make-A-Video影片制作软体时强调:「AI生成的研究给予人们简单快速的工具创造新内容,只需要几句话或几行文字,就可以创造出生动多彩的独特影片。」目前由文字生成影片,有造假、模糊失焦或形状扭曲等缺点,技术尚未成熟,但无法否认这已是AI内容生成领域的重大发展。

中国大陆AI以监控为主要任务

中国大陆是AI应用大国,2021年工业机器人占世界一半,每万名员工有322台机器人,超过美国。2022年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30.3万台;预估2023年机器人市场整体增速预期为20%至25%。然如此大量的机器人,为何无法领先研发究出类似ChatGPT的软体产品?据2022年人工智慧投资者Nathan Benaich和Ian Hogarth合写的《人工智慧现状2022报告》分析,与美国的人工智慧研究相比,中国大陆的研究论文更关注与监视相关的任务,包括自主、目标检测、跟踪、场景理解和人脸识别。

另一个问题是,因ChatGPT能展现较完整的「聊天」的功能,不少中国大陆网友以政治有关的话题与其对话,试图突破中国大陆互联网的严格管制。然ChatGPT 学习的材料来自网路内容,而网路上简体中文知识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内容普遍经过政府审查,若以简体中文向ChatGPT询问问题,给出的答案可能就像个「小粉红」。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曾分别以英文、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与免费版ChatGPT问答互动,其中有关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简体中文地回答就偏向中共官方立场,这恐怕也会让ChatGPT陷入意识形态的陷阱。

AI应用不断扩大   就业市场利弊互见

AI诞生于1956年,60多年的演进正在加速改变世界。1997年IBM「深蓝」(Deep Blue)打败人类西洋棋冠军,当时认为要打败人类的围棋冠军还要100年,但仅隔20年,Google旗下DeepMind开发的AlphaGo就击败当时围棋世界翘楚的中国大陆柯洁及韩国李世乭,AI技术快速发展,令人惊奇。当电脑具有自动学习、自动决策等能力后,会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从金融、医疗、制造业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然而,诚如前述MidJourney对艺术家带来的威胁、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海量化、ChatGPT翻译功能再进化,都冲击到部分人力就业市场。且由于ChatGPT的强大力量,据调查截至今年1月,美国已有89%的大学生都用ChatGPT做作业,迫使巴黎政治大学向所有学生和教师发送电子邮件,要求禁止使用ChatGPT等AI工具,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

尽管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与改造是不可逆的过程,但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有衰落就有兴起,自古以来大多数行业都面临过淘汰的威胁,仍有新兴行业继之而起。世界经济论坛曾针对15个行业、26个经济体发布《未来就业报告》,预计到2025年,AI可能会取代8,500万个工作职位,但AI推动的经济成长,会产生9,700万个新职缺。就像20几年前网路技术萌芽时,人们就忧虑会带来大规模失业,但网路也创造大量工作。AI驱动的第4次工业革命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但未必带来大规模失业。

尽AI不是没有罩门,例如ChatGPT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模型,给出的答案源之于大数据库,只要数据库没有的讯息,就不可能给出好的答案,创作者短期内还不用太担心有工作被替代的危机。

AI技术与人类未来持续辩证交锋

另一方面,部分体验者认为聊天机器人已具有些微人格特质, Open AI联合创办人Ilya Sutskever曾在推特上表示,打造聊天机器人的大型神经网络,可能有点意识。听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获得图灵奖的Meta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直言,「当今大多数AI的运作原理,永远不会产生真正的智慧。」专家们普遍同意目前的大型语言模型,就像一台不怎么精明的影印机,印出来的东西会失真,也不具备真正理解人类的智力。反而令人担忧的是,聊天机器人会不会散播假讯息、仇恨言论、歧视、推广错误医学知识、煽动冲突,以及AI取代部份劳动力,造成革命与社会动荡、失业者心理健康危机等等。

AI技术与人类的未来,将会持续辩证交锋,但我们相信风靡一时的Nokia手机广告词:「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无论各种AI如何进化,人类会自我纠偏,谨慎应用,过程或许争议不断,但不至于像电影《机械公敌》(Robot)那样,陷入自取灭亡的困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