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毕业季来临 两岸兴起「孔乙己现象」◆文/陈家瑜(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6-20

2022年中国大陆高校(大专院校)毕业生突破1,000万人,2023年预计有1,16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更加紧绷。近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失业率逐级向上,找不到好工作,又放不下身段寻找低阶工作糊口,许多年轻人自嘲是「脱不下身上长衫」的孔乙己。

「孔乙己」旧科举制度下的愚昧象征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白话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小说描述,下工的短衫蓝领工人习惯到咸亨酒店买一碗便宜的酒站著喝,与店内坐著、著长衫的读书人阶级有所区别,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小说中说,孔乙己读过书但没有功名,生性懒散又放不下身段,以致谋生不易,「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纵使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于生存却毫无帮助,因贫穷与酸腐成为下层阶级与孩童的嘲笑对象,最后因偷窃被打断了腿,不知所踪。

孔乙己讽刺的是时代社会现象,被不合时宜的旧科举制度束缚的愚昧的人,以及凉薄残酷的大众,然而,孔乙己的故事放到现代,却让中国大陆年轻人心有戚戚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科举制度结束后仍然束缚著中国大陆每一辈的年轻人。多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每年毕业季,数百万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在经济直线起飞的时代,创造经济与教育的荣景。

但随著经济成长缓步下滑,年轻人失业率激增,过去3年,中国大陆政府在疫情期间多次且大规模封控,加强监管民企,打击地产、补教、网路科技等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受限,消费者支出紧缩,带来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而受到打击的民营企业,提供80%以上的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加剧学历贬值

在政府监管下,企业难以扩张,就业市场更趋寒冷,白领职位首当其冲,同时,高校毕业生每年仍在大量成长,供需失衡,加剧学历贬值。

2022年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比2021年成长167万人,而大学生还在逐年增加。2023年预计有1,158万大学生毕业,其中,做为观察指标的北京高校毕业生约28.5万人,研究生(硕博士)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学士)生,增量创历史新高。官方表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50万人,「就业工作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双重挑战」。

高学历者失业率高薪资低    年轻人选择「躺平」

对中国大陆政府来说,年轻人失业率居高,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年轻人对生活的愤怒,可能造成社会、甚至政治动荡,关系著政权稳定。每年毕业季,官方如临大敌,举办各种大型招聘会、媒合大专院校为毕业生提供短期教职、要求国企和机关单位增加聘用大学毕业生等,这些努力,在千万大学毕业生的浪潮下,有如螳臂挡车。

中国大陆今年第一季数据显示,16至24岁的年轻族群,失业率达19.6%,几乎每5人就有1人失业,创历史次高,现在也是数十年来整体教育程度最高的时代,逾千万名大学毕业生,面临著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白领工作不符期望,当蓝领又「拉不下身段,且无技术能力」,毕业即失业,或学非所用,或高学历低薪,在高度压力下,「躺平」、「丧」出现在年轻人的文化圈中。

中国大陆高学历年轻人自嘲是「被教育所困」的孔乙己,用孔乙己自况:「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如果我没上过大学,那我一定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孔乙己」现象演变为世代冲突

「孔乙己」们的悲鸣,官方态度显得相当重视,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符中国大陆年轻人的预期。

孔乙己嘲讽文学在网上传开后,官方先是删文,之后试图扭转焦点,鼓励年轻人不要太过挑剔,且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共青团3月撰文批评相关论点是宣扬「读书无用论」,强调教育始终是保证个体完成身份转变的最佳赛道,读书受教育的意义绝不能被低估。

文章说,作为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年轻毕业生应脱下思想上的长衫,「挽起裤腿下田地」。

央视网微博公众号也发文,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并说孔乙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以央视为首的官方媒体3月联合公布数十个案例,都是大学毕业生没有学以致用,转作其他低阶工作赚到大钱,央视特别采访一对在浙江省街头卖豆腐铁板烧和炸薯条的大学学历夫妻,称每晚摆摊可赚到人民币9,184元。这些宣传,引发更多网友的怒火,怒呛政府没有创造足够的就业环境,「不如大家都去卖豆腐吧」。

许多国家都有青年失业率普遍高于成人失业率的现象,毕业生缺乏技术、工作经验及经济后盾,初次求职相较困难,也可能迫于无奈接受不合理的雇用契约,失业风险大增。然而,青年失业多属短期现象,当前中国大陆因为教育制度偏废,传统观念僵化,加上就业环境不良造成的青年长期失业,逐渐演变为世代冲突与阶级争论,形成难解的社会问题。

台湾失业者有年轻化与高学历化趋势

台湾社会向来存有重学院、轻技职教育的现象,一窝蜂挤进大学窄门使学历贬值,高学历失业比重持续增加,从2006年开始,台湾的长期失业者就有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

行政院主计总处「人力资源调查」统计,2022年25到29岁青年就业者为207.8万人,比2012年减少11.6万人。其中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者有124.7万人,占比60%,比2012年增加9个百分点。调查也显示,去年六都25至29岁失业率,首都台北市7.5%,已连续第5年蝉联六都最高,其次是台南和高雄。

技职体系出色表现    逐渐破除学历迷信

在少子化冲击下,台湾人才失衡的现象愈来愈严重。40年前高职生与高中生人数比例是7:3,而今,高职生与高中生比例3年前「黄金交叉」后,再也没有改变趋势,教育部统计,109学年起,高职生占49.8%、首度跌破5成,110学年继续跌至48.7%。111学年全国高中阶段56.8万人,其中高职生27万人,占47.6%;高中生29.8万人,占52.4%。

台湾高学历失业现象比中国大陆早许多年,相较之下,台湾就业环境波动不大,职场竞争比较不激烈,近年技校学生在国际屡屡夺得好成绩的表现,慢慢扭转台湾对技职教育的偏见。疫情过后,台湾半导体产业等制造业频喊缺工,蓝领职缺四处高薪抢人,与面对无薪假与裁员的白领员工两样情。

现代社会人人各司其职,白领、蓝领不应有高低之分,身处相对开放的社会,台湾年轻人少有「脱不下长衫」的心灵束缚,受困于不平衡的教育体系,以致所学难以致用,两岸皆然。当高学历不再能保证就业,年轻人激进的「学历无用论」,可能是翻转社会「学历迷信」的新契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