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辜汪30年 两岸交流的社会图像◆文/ 廖士锋(两岸线媒体记者)

两岸自1987年底,由时任总统蒋经国宣布开放大陆探亲后,原本因国共内战分治而隔绝的社会,呈现交流急遽增长的局面。1993年4月,两岸两会在辜汪会谈签署四项协议后,建立各项验证程序,使交流的障碍大为降低,对台湾社会也有显著的影响与变化。

从开放探亲到35万对两岸婚姻

两岸民间交流始于探亲,亲人团圆曾衍生诸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例如2019年,近80岁的大陆老伯王桐华,来台与近百岁老父王道璜相认,感人画面在社会造成极大回响。供奉逾40万忠烈将士、位于台北大直的忠烈祠,也屡屡有大陆在世亲属来访祭拜,甚至有多名历经抗战的大陆老兵亲身来台致敬。

除接续中断的亲情,新的血缘关系也是两岸民间交流重要面向。两岸婚姻能被承认,背后所需要的文书验证,可谓辜汪会谈的直接受益者。1990年代,两岸通婚大量增加,据大陆民政部统计,1988年大陆涉台婚姻有100对、1997年变成1万多对,短短10年间成长100倍。

辜汪会谈之前,两岸双方对于彼此的公证书,都以「视情况采证」,「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签订后,明定双方要「相互协助查证」。海基会统计,辜汪会谈后至今年3月,总共完成大陆公证书验证案件逾223万件、向大陆转递我方认证书则有近166万件,规模相当庞大。

2003年是陆配来台的极盛时期,创下全台每百对结婚当中,就有20.2人的另一半是大陆配偶纪录。如今,很多台湾家庭都有来自中国大陆成员。移民署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台湾陆配总计有35万5,124人,远高于排名第二的越南配偶11万2,821人。

13万多陆配在台湾,对台湾的美食文化与餐饮业带来新的饮食热潮,英国广播公司(BBC)曾专文报导,原本因后继无人而「走味」的外省菜肴,在陆配来台后重新复苏,甚至包含一些起初台湾较少见的外省佳肴,例如新疆菜、内蒙古烤羊、广西螺蛳粉等;来自四川的陆配,带来更为正宗的麻辣川菜,也掀起饮食潮流。

20多万陆生来台     增进两岸青年互相理解

在辜汪会谈签订协议扩大交流的基础上,两岸社会各项交流逐步进行,青少年、两岸新闻界、科技、体育、学术、宗教等各项社会交流日益蓬勃。例如,1997年两岸奥会签署备忘录,建立「两岸奥会体育交流座谈会」机制,近年来虽有疫情与两岸关系影响,日前已恢复实体举办,类此交流机制,多奠基于1990年代。

两岸青年交流方面,影响最大的当属开放陆生来台。台湾学术界与大陆学术界早已交流及互访,但学生层面的交流远远少于教师。直到被称为「陆生元年」的2011年,当年首批928位陆生来台攻读学位、并有上万名陆生来台研修,此后每年都有不少陆生以学位生、研修生、交换生等不同名义来台就读。陆委会统计,2011年累计至今,已有20.5万研修生、2万学位生负笈台湾。

两岸学生学习表现的差异,常常成为不少大学教师用以衡量两岸青年差异的重要基准。与此同时,台北商业大学校长张瑞雄、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等多位大专院校领导阶层都提到,陆生在台湾发挥的「鲶鱼效应」,能提升本地生的求学积极程度,形成良性循环。

陆生来台10多年来,影响了部分台湾学生。因为亲身与大陆同侪的共同学习、生活经验,不少陆生也使用台生熟悉的社群媒体,时常分享、评论中国大陆的报导,台湾本地学生得以多一道认识大陆的窗口;多项研究显示,在陆台生与在台陆生,于交流后的两岸认知显著高于交流前,这对增进青年互相了解有裨益。

陆客来台感受台湾的最美风景─人

进入台湾最多的大陆民众,以观光为目的为主。陆客于2002年开放,当时我方单方面开放经第三地中转或旅居海外的陆籍人士来台观光,到2008年7月,经两岸两会签署协议,进一步开放大陆民众以直航方式来台观光,再到2010年,先后分三批开放全大陆31省市区民众来台观光,2011年再开放陆客自由行。

据交通部历年统计,截至2022年底,陆籍旅客累计来台达3,184.6万人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逾7,000亿元。相较于团客都是固定旅游地点、团进团出,与台湾社会连结较少,自由行的陆客则与台湾社会非常紧密互动。陆客自由行先后开放大陆47座城市,自由行来台已逾765万人,光是疫情前的2019年,就有将近百万人次。

在社会面向上,往昔不少来台陆客的感想都直言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也盛赞台湾旅馆干净、惊讶于媒体蓬勃发展,对台湾出版的多元化繁体中文书籍,不少陆客也是相当喜爱,熄灯前的诚品敦南店,是诸多知名中国大陆人士来台必逛的地点;尤其,台湾人热情、乐于助人、童叟无欺等诚实风格,「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深植人心。

新冠疫情冲击下,两岸社会实体交流急速降温,不过网路无远弗届,两岸线上管道的交流仍持续进行。除了各种线上会议外,例如发源于大陆的社交平台「小红书」,号称是「大陆版IG」,近两年来也成为许多台湾国高中生的爱用软体,不少媒体与评论者纳闷之余,纷纷试图解释台湾社会为何有这种现象。

除了人员往来的实质影响外,无形的影响还有两岸社会对彼此的同理心与扶助。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台湾社会各界与政府共捐赠大陆70.5亿元; 2009年,台湾八八风灾,大陆社会各界与政府则捐赠40亿元实物与现金。这些两岸民间甚至官方互助赈灾的情景,放在解严前是难以想像的。

不过,多年来的两岸社会交流发展,曾衍生不少问题,并引起社会上的分歧。例如,陆配的前婚生子女(俗称「小明」)来台依亲议题、还有陆配取得身分证时间较外籍配偶长,这些争议最后都有相关法规政策予以调整。

而陆生来台也曾在社会引起担忧与争论,最后促使政府定下「三限六不」限制,规定不允许陆生请领奖学金、也不允许陆生打工或者兼职,且毕业后不得留台等,而实务上各校多以自行募资成立奖助学金、鼓励陆生参与校内外实习及各项有奖金竞赛等方式给予支持,形同实质放宽。

两岸社会交流    充分凸显台湾「软实力」

陆客来台引发部分批评,包含故宫在内的许多观光景点在高峰时期均满是陆客,被质疑对外国游客与本地游客造成排挤效应、参观品质下降;也曾发生有陆客来台从事卖淫、人蛇集团等「行方不明」事件,冲击社会与司法。

为了因应开放陆客来台,新增大量境外旅客来台旅游,交通部推出星级旅馆评鉴、「好客民宿」等标章与评鉴制度,无形中提升观光业的整体品质,并有境外游客得以依循参考的统一标准。陆客开放之后,给台湾反思社会价值的契机,让台湾更了解自己的「软实力」所在。

就「软实力」来说,已故中研院士朱云汉曾特别推崇宗教团体、民间公益组织以及志工团体是台湾「软实力」尖兵,媒体不一定会对它们有全面性报导,国外很多人也不注意,「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力,绝对是不容小觑」。

两岸社会交流数十年来为台湾社会造成诸多实质上的影响,即使是在疫情冲击下,包含陆生入境、大陆媒体驻点、航空公司人员驻点等社会交流面向,也是各项交流领域中较早重启的。展望后疫情时代的两岸交流,期盼各项社会交流能够逐步恢复。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