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辜汪会谈30周年 吴安家解析4位总统的两岸政策◆文/编辑部(吴安家于海基会顾问会议之引言及发言内容)

「辜汪会谈」30周年的历史意义,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及蔡英文等4位总统执政时期。

第一阶段是李登辉总统执政时期。蒋经国过世以后,李登辉继承大统,总共在位13年,继承了蒋经国先生于1987年推动的大陆探亲政策,扩大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开启了新的纪元。

李登辉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理念包括:

(一)「搁置争议、求同存异」。
(二)  修正蒋经国的三不立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以和平竞争来取代「三不立场」。
(三)「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两岸关系。
(四)「立足台湾、胸怀大陆、放眼世界」,非常有国际观。
(五)  派密使与大陆有关人员接触,避免发生军事冲突。

在这些理念指导下,李登辉于1993年积极促成辜汪会谈,签订4项协议,为两岸制度化协商奠定基础,开启两岸各项交流大门。李登辉执政10多年,开创两岸关系史一个从来未有的新时代。在4项协议的基础上,国民党后续执政又签23项协议,继续推动各项交流,两岸交流数量非常大。过去几任总统中,谁对两岸关系发展贡献最大,我认为是李登辉。

第二阶段是陈水扁总统执政时期。李登辉时期,两岸关系定位争论很激烈,李按照国统纲领,提出「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模糊表述,中国大陆不接受。他到康乃尔大学演讲时,提及16次中华民国国号,北京非常不高兴,展开对台军演,试射飞弹。

陈水扁上任后,两岸关系定位争论更大。个人认为陈水扁总统大开大阖,是一位有魄力、有前瞻的领导人。他任内提出很多过去几任总统不敢提的政治主张,例如新中间路线、欧盟模式「五不」架构等,做为两岸最终解决方案。陈水扁一再强调,中华民国存在是政治与历史事实,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等地位,「两个中国」的格局在他任内形成。

陈也表示愿意和中国大陆领导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见面,也一再强调阳光政策等,希望终止双方敌对状态,但是,大陆当局不接受并一再强调「听其言、观其行」,「只要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什么都好谈,什么都可以让」。这种反应让两岸关系停滞,无法继续开展,谈判中断。但是,陈水扁把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修正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对后来的两岸交流影响很大。谈判虽中断,但交流持续扩大。

第三阶段是马英九执政时期,两岸关系有了改善。国民党透过「连胡会」,前后大约10几次的接触,达成5项共识,其中一项就是以「九二共识」处理两岸关系定位问题。在这共识之下,两岸谈判进展很快,马英九执政期间签了23项协议,交流扩大很多。最近马英九到大陆访问,提到他任内对两岸关系的贡献时,也提到这一点。

马英九访问中国大陆,有些谈话跟两岸关系定位息息相关。媒体对这趟访问有正面肯定,也有负面的评价。正面的肯定包括提到中华民国宪法。提到中华民国宪法不容易,它是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根源。他还提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长期以来,有些政治人物提出两岸最终方案,还是要从宪法著手,甚至有人在竞选期间提出「一中三宪」。马英九没有谈到那么细,从宪法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讨论。

另外,他提出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架构,还主张两岸应该避战,不要发生战争。他引用欧盟模式很重要的一点,法国与德国世仇100年,可以化解敌意,先从经济整合,扩大到政治整合,并放弃用武力解决争端。此外,加入欧盟的国家,都是透过公民投票解决,这个概念很不错,两岸可以朝这方向努力,跟我的书中提到的欧盟模式观点很相近。

负面的评价有几点:第一、他在会见湖南省委书记时,强调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他忽略后半段,两岸对于其内涵,采取不同的解释,就是各自表述,他没有提。陆委会也发表声明,1992年10月31日马英九担任副主委兼发言人时讲过: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中共如果想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把我们吃掉,我们是不会接受的,我方不能接受不加注说明的「一个中国」原则。媒体也说,真正原汁原味的,不是马英九在湖南讲的,而是前国民党主席吴敦义以前讲的35个字:「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对于它的涵义,双方同意用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媒体也报导引述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发的传真信函,同意海基会所提,对「一个中国原则」各自表述。

其次,还有评论,他在中国大陆民族主义高涨之下,习近平进入第三任时去访问,等于助涨了民族主义,造成外国学者所谓的「超级民族主义」(hyper nationalism)。

第三,他强调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讲「一中」是没有错,但没有讲到这个「一中」是未来。现在是「两中」,一个中华民国,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中」是未来统一以后,或是大陆沦陷以前的「一中」。1949年毛泽东自己改国号,他后来也后悔,曾表示这让他们晚进联合国好几年。

我在书里也有讲,国号更改、「两个中国」的形成,不是中华民国造成的,是历史使然,国共内战使然。我们要面对历史事实、政治现实,没有办法回避,两岸关系要好转,这是唯一选择。中华民国国号是我方的底线,不能有另外想法,否则两岸关系要好转不容易。当然,强调「两个中国」,大陆当局不一定接受,但这是历史事实与政治现实,不接受,两岸关系就僵在那里。

第四个阶段是蔡英文总统执政期间。她是比较谨慎、稳健、小心的领导人,在两岸关系上不敢像前几任大开大阖地谈两岸关系定位或理念。她的理念很清楚,即接受1992年两岸会谈的成果,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两岸交流受到影响,她要求大陆要谈判,但对方已读不回。她甚至主张用「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识」。

蔡总统在中共的压力与威胁下,不得不站在西方民主阵营,加入以美国为主的世界民主联盟来对抗中国大陆,以民主对抗专制独裁。这刚好符合美国前总统川普幕僚提出的构想,希望压迫中国大陆,改变中国大陆政治体制,把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国人民分开。换句话说,美国是希望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大陆与美国斗争,不会公开破裂,与之竞争、对抗、交往,斗而不破。这符合他们建国几十年来,国际统战与国内统战的基本原则,硬不会硬到公开破裂,软不会软到丧失立场。还有,他们面临外国军事包围,习近平讲过很多积极备战的话,担心「八国联军」再起。他们还要稳固内部,如果不团结,就无法应付外来挑战,所以在中共「二十大」习先整顿党的内部,用亲信控制整个政局。最近,中国大陆开始施展大国外交,「二十大」以后,邀请很多外国领导人到大陆访问,发表不少声明。

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要把两岸关系定位厘清,不能再模糊。「辜汪会谈」已经30周年,还有定位争论,是很可悲的现象。为什么不能讲清楚、说明白,我们是什么,他们是什么。对我们来讲,捍卫中华民国是底线,是两党共识,不要再变来变去。

第二,要避免成为大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要让战争波及本土。两岸现在应该设法恢复各项交流,像直航、小三通等,其他项目应该陆续恢复,有交流才能建立互信。

第三,时机条件成熟时,希望恢复两岸谈判。时机与条件成熟时,希望两岸两会能相互设处,为人民造福。国际政治讲求沟通、协调、谈判,两岸也应该有这种沟通、谈判的观念。我应邀到美国访问时,每到一站都告诉我要沟通,他们说社区与社区、州与州之间要沟通,国与国间也要沟通,两岸虽然定位不清,但有交流、谈判机制,恢复谈判、沟通,才能建立共识,不接触怎么会有感情。

第四,内部一定要团结才能对外。我常讲共产党有9,600多万党员、200多万党小组,从中央到地方,控制整个大陆,非常严密,处理涉台事务从中央到地方一条鞭。台湾内部有分歧,各吹各的调,内部不团结怎么一致对外,大陆政策是超党派的,要应付共同的敌人、对手。

基本原则是沟通、交流、建立互信、避免战争。我认为习近平最怕战争,短期内两岸应该不会发生战争。未来的战争不是一般传统战争,是先进飞弹、战术核武的战争。美国内部有人主张用战略核武攻打中国大陆,韩战爆发时麦克阿瑟曾建议用原子弹攻打中国大陆,杜鲁门总统加以否决。日本现在评估,如果美国与中国大陆同时发射24颗战术核弹,会有260多万人死亡、80多万人受辐射尘波及死亡。习近平在国际上倡导反核战,他说「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要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核危机。

美国不会轻启核武,习近平也怕,现在两国对峙、争夺霸权,习近平要很小心。美国政策已经定了,继续与中国大陆合作、竞争、交往,也不想改变中国大陆政治制度,不想跟它对抗,但要遏制它、包围它,让内部慢慢发生质变,这很不容易,共党凝聚力很强。几十年前,不少学者说共党必亡,但这几十年来没有亡。美国也知道,中国大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GDP增加40倍,现在大陆外汇存底3万多亿美金,军事预算2,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中国大陆现在的基本理念是「稳定压倒一切」,未来两岸关系还是会按「习五条」推动,以交流促融合,惠台措施尽量扩大,交流慢慢恢复,未来航点会增加。谈判也有可能会恢复,但要透过沟通、协调,创造有利条件,若在时机条件成熟时能恢复谈判,海基会同仁会更忙。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