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纪念「辜汪会谈」30周年座谈会纪要◆文/编辑部

前言

民国76年11月2日,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打破时隔近40年的「汉贼不两立」与「三不政策」。随著两岸民间互动日繁,衍生问题日增,亟须透过双方协商解决,海基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于民国80年3月9日创立,肩负政府委托协商、交流、服务的三大使命。中国大陆海协会也在同年12月16日成立,与海基会互为联系窗口。

海基会与海协会在历经多次折冲协调后,民国82年4月27日,两会最高负责人辜振甫董事长与汪道涵会长于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并签署《两岸公证书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及《辜汪会谈共同协议》4项协议,这是两岸第一次在对等尊严、搁置争议原则下举行的正式会谈,不仅开启两岸新页,促使两岸接触正常化,也透过两会制度化联系机制保障两岸民众各项权益。今年适逢「辜汪会谈」30周年,海基会特别举行纪念座谈会,一方面回顾其历史意义并缅怀辜老风范,一方面前瞻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用智慧化解分歧。

李大维(海基会董事长) 

30年前「搁置争议」精神 30年后仍值两岸深思

回顾30年前「辜汪会谈」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两岸政府为了保障双方人民权利,愿意授权让两会建立制度性的联系会谈,就相关的事务性议题进行沟通协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彼此愿意遵守「搁置争议、相互谅解、务实协商」的精神,以及「对等、尊严」的原则。30年前辜汪两位先哲能够「以民为念、人民优先」,在不设任何政治前提的情况下,面对面会谈,彼此务实的交换意见,积极提出解决人民困难的方案,这样的精神与原则在30年后更值得我们深思。

随著疫情趋缓,两岸交流逐渐回温,未来因交流衍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历史在前进,思维也要与时俱进,我们不希望两岸的沟通停滞,因为这样只会带来猜忌与误判,而猜忌与误判正是冲突产生的不稳定因子。两岸任何形式的冲突只会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只有加强彼此的对话与合作,促进两岸和平稳定为目标,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和安全。

张荣丰(前国安会副秘书长)

建立双方认可的管道 减少误判

1991年5月1日,李总统宣布终止动员戡乱,两岸开始大规模交流,但是毫无秩序,许多人宣称自己是「密使」,跟对岸领导人大谈自己的政治构想。李总统得知后,深感危险,因为很多人给了错误的讯息,容易引起两岸误判,因此兴起两岸建立一个代表官方「back channel」(编按:秘密管道)的想法。李总统先派他的秘书苏志诚到香港与陆方商谈,当时已敲定要举行辜汪会谈,后来这个管道因故喊卡,我与曾永贤资政(当时是参议)负责联系第二个管道。一行人于1992年8月31日飞到香港,转澳门跟对方见面,对方带著我们通过拱北海关到珠海,在珠海住了一个晚上后搭机到北京,由叶剑英的公子叶选宁出面接待。
叶选宁宴请我们时说,你们那边来了太多人,甚至出现骗子,连杨尚昆主席都被骗了,你们有什么信物,证明你们代表李先生?曾参议听完说,叶先生你问这个问题我很失望,如果周总理在,他不会问这个问题,以你们的工作能力,不了解我们两个人的背景,很难想像你们工作退步成这样子。叶选宁听完就赶快劝酒化解尴尬。

初次见面,双方商谈内容都很务实,并未涉及「一中原则」等敏感议题。9月3日下午一行人会见杨尚昆主席,他也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不要谈两岸是什么关系,要做一些务实的工作,如果天天互骂,朋友就交不成了。双方见面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这个管道。

国际上有四个因素需要派密使,一是双方互不信任,二是双方已经很久没有来往,彼此没有相关的讯息,三是双方公开的喊价太高,四是要避开观众效果,即不乐见双方谈判民众的干扰。密使需要双方认可、定期会面,并且有紧急联络管道,我们这条线的确曾在1995、1996年发挥过一些作用。

中共擅用「原则」包装有利议题 

是否有「九二共识」,我们作为当事人,没有发现有「九二共识」这个词。考究起来,「九二共识」其实不是苏起发明的。1999年7月21日,当时的海协会副会长唐树备说特殊国与国关系破坏了九二共识,此后陆方便常常提及九二共识。此涉及中共的谈判策略。一般谈判策略,第一是先设定议题,接下来谈细节,然后签约、执行。我要特别提醒,中共擅用「原则」包装对他有利的议题、排除对他不利的议题,例如设下加入WTO三原则,美国接受了再来谈,对台湾也是先谈一中原则。因为原则是空洞的,他们会在这个原则里面不断填入他们要的东西,通常利用交际应酬、酒酣耳热之际,跟对方提这个原则,让对方觉得吃人嘴软就接受了,殊不知他们在设定议题。

台湾真正有跟对岸交手的人不多,所谓有交手就是双方有利害冲突时怎么去折衷处理,我们算是有跟对方交手过的一支队伍,1995、1996年我们曾与对方大吵一架,后来双方约束自己的第一线部队。因为有我们这一条秘密管道在沟通,有一些共识后就浮到台面上,辜汪会谈就是这样促成的。

刘德勋(前陆委会副主委)

辜董事长发挥中华文化特质    占尽优势 

辜汪会谈当年我在陆委会法政处担任处长,陆委会法政处监督海基会工作,因此怎么把辜汪会谈的成果内化在国内行政体系中,主要责任就落在法政处。这段过程非常辛苦,但我却非常怀念,尤其在我担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期间,曾追随过辜董事长一段时间,收获非常多。他超越了政治,充分把他身上的中华文化特质发挥到极致,让两岸这么高的政治活动化为一种文化治理,在两岸竞争过程中,辜董事长占尽优势,这是几十年的人生历练累积出来的,给我的人生很大的启示。

辜汪会谈之前,两岸之间的高墙,即防范对方的政治隔阂,使两岸关系跌宕起伏;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商业活动,却又慢慢地累积它的量能。这种情况下,幸好当时两岸有海基海协这样的机制,透过辜汪会谈,开启两岸用谈判化解敌意,用协商取代对抗的新局面,接下来海基会才有大家熟悉的协商、交流、服务工作,陆委会也才有朗朗上口的各项两会签署的协议跟执行的成果,这些工作我相信当时已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今天我们以这个肯定,去看待辜汪会谈30周年。

制度化协商机制得之不易    盼尽速恢复 

在两岸两会的头衔下,两岸协商实际上是两岸主管机关在对等尊严下进行的协商,协议签署后的执行,也是双方的业务主管机关,在这个制度化的联系平台上,去执行协议内容。协议执行的时候,大陆官员往返两岸次数会比较频繁,我方就把大陆官员的来台许可证,从单次签、逐次签,后来变成是一年多签,目的就是希望入出境的流程不要妨碍到双方处理协议争议的时间。

在这样的机制下,不仅主管机关对口了,资讯也有交换了,业务也有交流了,更重要的是各自的法规标准也因此调和。像共同打击犯罪就有谈到,如果对方逮捕我方人士,要多少时间通报我方,我方的要求是必须在24小时内通报,最后对方答应了,但同样的,对方也要求我方检视面对大陆偷渡犯或是违规违法人士来台,我方的通报时间,我们发现自己也没有24小时,我方就内部法规标准做各种调整,双方最后才能以24小时达成协议。

这样的辛苦成果得之不易,外界要多给予海陆两会团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鼓励,相信以他们的专业、以他们过去为国家社会努力打下的基础,是值得信赖的。一个团队要能够有这样的基础,需要时间、案例、各种的累积。期待这个团队能让两岸之间重回荣景。

现在两岸情势复杂又严峻,我们都期待尽快恢复两岸协商机制。这不禁令人想起辜董事长,辜汪会谈也好,辜汪会晤也罢,他都有写一段他的感触:「但知春意发,谁识岁寒心」,也就是说,虽然辜汪会谈让两岸看到有春的讯息,但要能熬过冬天的风霜冰雪,才可能迎来两岸的春回大地。30年前,辜董事长就清楚揭示出,两岸要化解歧见跟建立互信并不是一蹴可几,这提醒我们,需要更珍惜我们建立起的交流平台与协商机制,如何减少彼此间的敌意,争取和平能够发挥的功能跟空间,是目前双方的首要课题。

吴安家(前陆委会副主委)

解决现实问题与降低敌意 促成辜汪会谈 

促成辜汪会谈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台湾方面要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当时有很多的刑事犯跑到大陆去,也有不少大陆的偷渡犯跑到台湾来,另外两岸之间的渔事纠纷也很多,这些问题都需要透过两岸协商解决。虽然1990年9月12日两岸有签订《金门协议》,但《金门协议》的遣返对象是刑事犯跟刑事嫌疑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前述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大陆需要台湾的投资,以挽救它的经济。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世界各国都在抵制中国大陆,外国企业纷纷撤资,台商在中国大陆的号召下,纷纷涌入,趁机卡位,台商投资一多,纠纷也随之而来,例如被大陆当局以欠税理由霸占整个企业,保护台商投资权益、解决两岸经贸交流衍生的问题,都需要两岸协商解决。

第三个原因是两岸当即都有意透过协商来降低敌意,缓和紧张关系。「搁置争议」是促成会谈很重要的关键,古今中外的谈判,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可能独赢,双输也不可能,只有双赢,1993年辜汪会谈就是双赢。

中共对台战略与战术30年未变 

第二个重点是30年来,两岸关系有没有改变。中国大陆希望把台湾贬为一个地方政府,或类似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位,这个战略目标并没有改变。70年代中国大陆制定「一国两制」架构,作为统一的方案它不会变,但在内容上,有讨论协商的空间。

第三个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目标就是用「一国两制」兼并或统一台湾,到现在除了战略没有改变,战术也一点都没变。政治矮化没有改变,反对一切涉及中华民国国号、主权意涵的名词;军事威胁没有改变,主要目的是把台湾海峡变成它的内海,不容许其他外国势力来染指,他们把演习常态化,希望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战逼和,以战逼谈;经济吸纳也没有改变,早在两岸交流初期,中共已为两岸经贸交流定调,包括以经济促政治、以商围政、以民间逼官方等,习近平上台后又加了一个「以通促融」,最终目的是加深台湾对中国的依赖,进而达成统一的目标;挖走中华民国邦交国的战术也没有改变,最终目标就是让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消失。

最后一项战术叫「社会渗透」,渗透是双方面的,我影响他,他影响我,没有办法避免。中共一再强调要把对台工作做到台湾内部来,也就是过去常讲的入岛入心。争取台湾民心具体的做法有几个,第一叫发展进步势力,所谓进步势力就是支持或同情中共的势力;第二是争取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即坚决反对中共的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内部同情或暗中支持中共的力量日渐增长,这与中共的政治渗透有关。

国共历史情结贯穿两岸协商交流 

第四个重点,我们要了解中共对台企图。他们把台湾当作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环节,在中共领导人的思维里面,不解决台湾问题,国家安全难以根本改善,不统一台湾,就没有办法控制太平洋的第一岛链,要进入第二岛链更为困难,要发展远洋海军,也会困难重重。

第五个重点,政府处理两岸关系,面临主要困境在于国共的历史情节,这个情节可说贯穿了辜汪会谈30年来的协商和交流,这是一条红线,没有办法断。马英九先生前往中国大陆祭祖时,讲很多有关中华民国定位、中华民国宪法的问题,陆方默许没有反对,代表国共的历史情节还在,他希望将来能够继续进行国共会谈。几十年来,中共想要达成国共第三次会谈的目标基本上已达成,可以预见未来中华民国大选的时候,这个历史情节还会发酵。

两岸须交流建立互信 协商代替对抗 

最后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个建议,以交流建立互信。两岸间的各项交流,可以列出要开放的优先顺序,在互惠互利原则下,能放尽量放。两岸交流不但是维系两岸关系的纽带,也是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的方式之一。

第二个建议,努力恢复制度化的协商管道。辜汪会谈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一个制度化的协商管道,现在协商管道中断,我个人判断,要恢复可能要等到明年大选之后,因为现在中国大陆当局还是期待国民党能够胜选,如果国民党胜选,协商的恢复可能较快,否则的话会比较慢。

最后一个建议,我们应该努力团结内部一致对外,经由沟通协调来制定超党派的大陆政策和外交政策。中华民国已经是一个完全民主化的国家,言论自由获得充分保障,但是两岸间的重大议题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一定要建立超党派的大陆政策,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没有办法跟一个一党专政9,600多万党人统治的国家对抗,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

江春男(前国安会副秘书长)

透过媒体认识大陆容易失之偏颇 

我是以旁观者、记者、党外的身分,来看整个过程。我看事情都不愿意看表面,第一个不相信外交官讲的话,外交官必要的时候会讲真话,但他们空话比较多;我也不相信观光客讲的话,他看的东西都是对的,都是真的,但都不重要。我很想了解中国大陆,用大部分时间看外国报纸,我大部分的了解都是从外国人来的。

有一段时间,北京的外国记者大都台湾过去的,北京的外国特派员我认识最多。透过他们我看到中国大陆里面很多很正派的人,有学问的人、有心胸的人、有中华文化的人、有世界观的人、有文明水准的人,这些人在媒体上都看不到,媒体看到的大都是丑陋的一面。以前大家都说中共最会宣传,我认为中共的宣传是最失败的,都是反宣传。我碰到一个黑道老大跟我讲,他以前是大统派,在中国大陆住一段时间,回台湾变成独派,他说任何正常的人,只要在中国大陆住过一段时间都会变成独派。

政治对立民间热络 国际罕见 

我当年跑外交新闻,感触特别深,觉得两岸关系一路走来很不一样,早期是内战,后来是冷战,后来变民族主义,现在都是战略对抗。这几年来,台湾跟中国大陆发展这个关系非常难得,韩国人很羡慕台湾,韩国中央日报社论好几次写说,南北韩没有任何来往,但两岸民间来往那么密切,为什么台湾能韩国不能。但我觉得两岸交往那么多,应该要有很多研究,比如对文化、对思想、对经济、对政治、对国际地位的效应是什么,两岸交流的利弊在哪里等,不要太学术性。台湾两岸的书不少,但是国际上看得懂的人很少,应该有人做这个事情。

另一个比较特别的就是大陆人对台湾其实满了解的,该了解的人都很了解。台湾是open book,大陆人来来去去,全台湾到处跑,每个人都掏心掏肺跟他讲内部事情,国民党跟他讲民进党的坏话,民进党跟他讲国民党的坏话,所以地方政治他比我们更了解。但是他了解台湾没有用,他不需要了解,执行政策就好,越了解台湾的人,在大陆越不吃香,因为了解一定有问题,你同情台湾就是被收买了,你有问题就下台了。

超限战作者前几年接受访问时说,不管怎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大陆内部事务,其实本质上是中美问题,如果中美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台湾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他说统一台湾不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目标,中国大陆的目标是为14亿人民谋福利,统一台湾有助于中国大陆人民的福祉吗?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吗?如果香港都弄得乱七八糟,台湾怎么吞得下去?

积极交往 降低误解 

有一次我跟大陆人聊天,他说中国大陆每年有几千万、上亿的观光客出国,他们为什么不投奔自由?为什么都回来?你们说中国大陆没有自由吗?所以中国大陆是很复杂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因为误解而引起冲突,但也可能因为了解才分开。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两岸关系从地理上也好,历史上也罢,台湾离不开中国大陆。共产党会倒,中国大陆会乱,但不会灭亡,崩而不溃,所以一定要积极跟中国大陆交往,以中华民国台湾这个名义、这个身分、这个本来的面目,结合台湾的力量来面对中国大陆,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李大维(海基会董事长)

和平、稳定、繁荣是最大公约数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两岸方面的专家,每个人有不同经验、不同记忆,对未来也会有不完全相同的看法,大家的共识,即所谓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希望未来两岸能够在和平、稳定与繁荣三个原则下,为人民幸福共同努力向前迈进。这不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两岸之间没有简单的议题,只有复杂的议题,但复杂的议题也不一定不能化繁为简。如何让两岸愿意坐下来沟通交流,为人民的福祉继续工作、努力服务,才是应该要做的事。不管是海基会,还是海协会,或两岸方面的主管机关,应该想办法找出一些方法,向和平、稳定、繁荣大目标,去努力、去迈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