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地摊经济的美丽与哀愁◆文/吕佳蓉(媒体工作者)

  • 更新日期:112-08-15

「疫情前是不让摆摊的」,北京一家夜市摊主阿文(化名),汗流浃背地招呼客人,阿文用不算熟练的姿态翻弄著标榜来自台湾的鸡翅包饭,他说,「好多人做这个东西,据说是台湾名小吃」。「台湾小吃」俨然成为中国大陆夜市的吸睛代名词。

北京掀地摊经济 环境不佳政府松手 

3年来,中国大陆以最严苛的清零政策应对疫情,3年停摆令百业萧条,监管政策则让经济雪上加霜,从经济成长率数据相形失色,到民众生计出现问题,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是最好佐证。

北京五、六环外的通州区,去年出现后车厢日落市集,看上去有点像台湾夜市,却少了台湾夜市的蓬勃朝气与特色。

今年开始,城管严格的北京已有民众在地铁口摆起地摊,兜售一些不起眼的小物,而后车厢市集彷佛是一道窗口,可贴近看到中国大陆疫后经济真实样貌。

阿文是后车厢市集的摊主,原本在补习班担任老师,受到疫情与补教业「双减」政策影响,双重动荡,无法稳定工作。他说,去年8月开始,听闻这里人流颇多,且官方准许摆摊,因此决定自己当老板,贩卖鸡翅包饭。

这条仅约100、200公尺的后车厢市集,几乎每摊业者都开车前来摆摊,有的卖哈尔滨烤冷面、长沙臭豆腐、串串、甜品,也有成批贩卖降价玩具,搞起套娃娃与捞鱼游戏,属于较为阳春型的夜市型态。

一家哈尔滨烤冷面的业主,原本开餐厅,餐厅因疫情难以持续经营下去,上大学的女儿决定一同帮助家里出来摆摊;另一家卖甜品的摊主,原本也是开店做生意卖蛋糕,疫情后在后车厢市集卖提拉米苏挣钱。

几年前地摊经济就曾走红中国大陆。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爆发后,时任的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6月考察山东烟台时,高调盛赞当地的地摊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是「中国的生机」、「人间烟火」。

李克强的地摊经济学没有维持太久,官方媒体包括北京日报、央视发出评论,表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官方转向,代表地摊经济方兴未艾就遭到降温,引发外界质疑习近平与李克强的经济政策不同调。

解封后,本来官方预计经济成长率为5.5%,但事与愿违,GDP近乎腰斩。因此,北京重现地摊经济,主要是大环境经济不佳,官方决定放宽管控,让民间尝到一些活水。

不只北京出现后车厢市集,其他城市如深圳、杭州、上海等地陆续跟进,上海街头出现消失已久的擦鞋工,山东淄博烧烤热潮更是爆红,反映出底层对顾生计的渴望。

台湾夜市走过拚经济 迈向观光化

相较起来,台湾的夜市发展,曾经也历经过相似的「求生存、拚经济」阶段,目前往观光化、特色化、主题化发展,寻求「夜市2.0版」。

夜市在台湾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现以观光夜市、街边夜市、商场型夜市、流动型夜市等型态,与台湾民众「休戚与共」。许多夜市是自清代起,福建、广东一代的汉人移民来台开垦时,沿著庙宇人潮聚集处诞生。

现在夜市对台湾人而言,不仅是摆脱经济阴霾成为赚钱的方式,更出现名家摊主、多代经营,甚至登上国际舞台、荣获桂冠。

台湾走透透,北中南东也早有驰名中外的大夜市,如基隆有庙口夜市,台北有士林夜市、宁夏夜市、艋舺夜市、饶河街夜市,台中有逢甲夜市,台南有花园夜市,高雄有六合夜市,东部有东大门与罗东观光夜市。小小的台湾,有著数都数不清的夜市,琳瑯满目、好不热闹。

特色小吃如蚵仔煎、香鸡排、烤香肠、地瓜球、臭豆腐、烤玉米、猪血糕、药炖排骨、卤肉饭、棺材板等,制作小吃工程复杂,讲究一种对吃的执著与精神,这些庶民美食早已是台湾文化的一环。

再加上,政府积极对外行销夜市,让外国游客、陆客能够更理解明白街头美食,成为桥梁,让他们体验台湾夜市的独特魅力。

台湾主厨坐镇 小吃原汁原味重现北京 

这些活络、热闹具有生机的样貌,不论从官方的态度、兴起的原因,甚至是出现的地点,都与现今中国大陆掀起的地摊经济与夜市经济大相迳庭。若将此议题放在两岸交流,台湾的夜市曾经一度跨海远赴大陆各地,成为两岸交流的一块牌子。

譬如,北京前门的台湾街,曾接二连三举行台湾夜市的活动,伴随著舞龙舞狮与布袋戏的助阵,热闹非凡,展示台湾文化与民俗风情。

当年的台湾业者曾赴北京亲手烹煮,甚至食材与厨具都从台湾空运而来,让原汁原味的台湾小吃也能出现在中国大陆,与当地民众分享。也曾有曾在台湾念过书的大陆年轻人,在台湾夜市环境的耳濡目染下,迷恋上台湾小吃,回到大陆后向当地的人推荐他心目中的台湾特色。

中国大陆经济未见外界期待的「疫后反弹」,官方开一道「小门」,不管那么严,让民众得以顾温饱进而求发展。

如果两岸能重启交流,或许大陆地摊摊主可前来台湾「取经」,学习如何经营夜市并推向国际,转而让大陆的夜市朝向永续化、持久化、特色化经营,也是美事一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