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呒人的困局 疫情后的缺工危机◆文/孙弘岳(台湾师范大学科技应用与人力资源发展学系副教授)
- 更新日期:112-08-15
根据2022年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全球在疫情后普遍出现缺工现象,尤其是澳洲、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表现尤为明显。缺工现象部分源于COVID-19后的经济复苏与劳动市场的结构性改变。疫情期间,许多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留在家中工作,以帮助劳工和企业度过困难时期。然而,随著经济活动的恢复,这些政策逐渐取消,人力需求的快速回升,劳工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品质,有更多机会转换到薪资更高或更具生活平衡的工作,导致大规模的离职潮。这对于薪资较低、工时较长或工作条件较差的职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该报告警示,如果缺工状态持续下去,将对国家和企业的生产力、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且长期的负面影响。
缺工与疫情和劳动观念改变有关
疫情后,全球面临严重的缺工现象,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疫情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根据国际劳动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的分析,疫情导致大量人口生病或死亡,直接减少劳动力。而疫情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使一些人选择离开职场或提早退休,避免风险。
其次,疫情改变劳工对工作的定义。OECD报告指出,疫情期间,员工面临著额外的工作压力,例如突然的裁员和封锁,以及家庭照顾的负担。这些压力促使人们对工作的期望产生变化,更加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工作弹性,例如远距工作、弹性工时等。甚至部分员工为了工作弹性而转换工作,或退出劳动力市场。
第三,缺工对低薪行业造成直接冲击。OECD报告发现,离职率与工资之间呈现负相关,意味市场上人力需求超过供应的情况下,劳工更有可能离开薪资较低的行业,转向薪资较高的行业,导致住宿、餐饮及传统制造业等低薪行业,面临更严重的缺工问题。
最后,远距工作兴起也吸引许多本地的劳动力。疫情期间,许多产业被迫转向远距工作模式,让员工有机会在全球各地寻找工作,同时也让雇主能在全球范畴内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变化改变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雇主可能需要提高薪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对于利润较低、薪资结构不佳的本地产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因应缺工 世界各国祭出新政策
为了应对缺工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引进数位化科技以提高生产力、提供全面的人力培训以满足技能需求、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推动弹性工作制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移民政策以扩大人才库。透过实现人力供需均衡、缓解缺工等措施,实现永续发展的目标。
缺工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它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不同国家的政府针对缺工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
一、提高劳动力参与率
激励更多人加入劳动市场,例如提高退休年龄、减少失业救济、增加兼职和弹性工作机会、改善女性和少数族裔的就业环境等。
二、引进外来劳动力
补充国内劳动力不足,例如放宽移民政策、吸引高技能和高学历人才、促进跨国劳动流动、提供培训和语言支持等。
三、提高劳动生产力
提升劳动力效率和素质,例如投资教育和培训、推动科技创新和数位转型、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满意度、鼓励终身学习等。
上述策略可以相互补充和协调。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缺工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德国和新加坡应对缺工问题采取的策略和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镜。
借镜德国与新加坡 鼓励高龄就业
根据《食力foodNEXT》报导,德国也面临技术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无论是IT产业、护士还是理发师都有缺工状况。德国经济部指出,技术型劳动力短缺限缩了企业的成长。随著婴儿潮世代的退休,缺工状况将逐渐影响各个产业,预计2035年将短缺700万的技术型劳工。
德国联邦劳工局发现,在资方提供好的育儿福利和更弹性工时下,可以提高女性投入劳动市场的意愿。超过100万名已达退休年龄的工作者,对兼职工作有兴趣,已退休人力也是未开发的潜在劳动力。
德国劳动市场专家兼经济学家Simon Jäger建议可运用未投入劳动市场的潜在劳动力,如在家中育儿或照顾长辈的妇女们。透过政策塑造友善的家庭照护环境,让妇女能以全职身份进入劳动市场。
另外,德国劳动部部长Hubertus Heil提到,开发潜在的劳动力无法完全解决产业缺工的断层,仍需要额外的技术性移民工作者来协助产业经济的运转。
总结来说,德国解决缺工问题的方法包括创造诱因吸引潜在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弹性运用稀缺的潜在劳动人口,以及引进技术性移民工作者来维持产业的经济发展,值得台湾目前最缺工的餐饮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参考。
新加坡在解决缺工问题方面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
一、推动高龄就业
鼓励高龄者继续就业,提供一系列补助和支援措施。例如,企业聘请超过65岁的员工,政府会提供津贴。新加坡政府取消允许雇主为年满60岁员工减薪的法律规定,并实施退休与重新雇用法,鼓励健康状况良好且工作纪录良好的年长员工继续参与劳动力市场。
二、专业最大化计划
推出专业最大化(Professional-Max)计划,将专业人士、经理、高管和技术人员与中小型企业的合适职位相匹配。透过提供培训和支持,促进技术人才就业和技能提升。
三、高龄员工支援配套
提供一系列高龄员工支援配套,包括高龄者就业补助、中央公积金移转补助、高龄员工提早采用者补助金和兼职再就业津贴等。这些补助和津贴鼓励高龄者继续工作或重新就业。
这些策略不仅解决新加坡的缺工问题,也让高龄者能够继续参与社会,享受丰富的老年生活。
台湾可从这些国家应对缺工问题上获取启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出适合的解决策略,提升劳动力参与率,特别是针对女性和中高龄劳工的参与。在不妨碍产业转型的前提下,可策略性的引进技术人才缓解缺工困境,提供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相关支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