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全球减碳大作战 永续住行正夯◆文/陈冠宇《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应对全球气候暖化,各国政府与民间持续致力于减碳行动。住宅与交通是重要的碳排放来源,从东方到西方,透过减碳实践提供我们对未来的永续生活更多想像。居住方面,日本、澳洲吹起木建筑风,英国则开了第一家净零碳排旅馆;交通变革上,荷兰发明第一辆「负碳排」电动车,欧洲各国「减车」浪潮一波接一波。

建筑业碳排放可观 日澳吹起木建筑风

现代建筑和营造部门产生的二氧化碳相当可观,年排放量占全球38%;其中,74%涉及能源使用,另26%来自建材和营造阶段的碳排放,尤其是钢?、混凝土和铝的制造环节。各国致力改善建筑业碳排放的方法,「木建筑」是可行性较高的选项。

谈到木建筑,外界联想到传统建筑形式,如小木屋等低矮独栋住宅,在欧美乡村极为常见,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木材很难被纳入高层建物,除了结构稳定性,还有防火等问题。这些技术课题正被突破中,让木材重新回到建筑界的舞台。

日本建筑商正在进行一场木结构高楼的新革命。日本经济新闻报导,作为「有利于脱碳的建筑」,日本建设高层木结构建筑计划越来越多,包括大林组、竹中工务店等大型建商,纷纷接获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咨询和订单,住友林业也将建立生产基地。

横滨市内,矗立著一栋高44公尺的11层建筑,透过玻璃帷幕,可明显看见木质结构遍布于梁柱和墙体,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形成巨大反差。这栋由大林组建设的高楼,9成构件由木材组成,使用木材总量达1,990立方公尺。与同等规模的钢构建筑相比,该建案的材料采购、施工及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降低约6成;若考虑光合作用下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可降低至原来的4分之一。日本林野厅统计,2020年开工建设的公共建筑中,13.9%采用木结构,其中,低层建筑约占3成。不过,林野厅木材利用科长小岛裕章认为,在中高层建筑和非住宅建筑方面,木材有普及的潜力。

澳洲雪梨中央车站附近也计划兴建一栋全世界最高的混合木结构大楼。由大林组得标的Atlassian Central,楼高182公尺,地上39层大楼;地下至地上7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7层以上为木材和钢材组成的混合结构。兴建该大楼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正常状况的一半以下。

英国旅宿全方位环保 净零碳排旅馆掀革命

世界旅游和观光协会(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的8~11%,其中即包含旅宿业。2021年迄今,超过500家旅游业者加入签署《格拉斯哥旅游业气候行动宣言》(The Glasgow Declaration on Climate Action on Tourism)的行列,推动旅游业未来10年碳排减半,于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目标。

英国伦敦一家旅宿业者走得更快,去年底,位于奇斯威克区(Chiswick)的「Room2 Chiswick」开幕,号称是全球第一家「终生」(whole life)净零碳排放的旅馆,即把营运和隐含碳抵消为零。创办人Robert Godwin表示,「终生净零,已充分考虑我们的碳排放,不会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希望借此翻转旅宿业,将所有碳足迹纳入考量。

据《The CEO Magazine》报导,「Room2 Chiswick」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减碳。例如不使用石化燃料,整栋建筑物100%再生能源电力供电,包括场外绿电的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而屋顶的太阳能板可满足旅馆全年5%的能源需求,地下200公尺深的地源热泵系统则为旅馆提供所有供暖、冷却和热水所需能源。据此,「Room2 Chiswick」可较一般旅馆高出89%的能源效率。

旅馆屋顶上还有玄机,一处蓄水屋顶可储存5万公升的雨水,逐步释放使用,也减少暴雨灾害的发生。另一处屋顶则种植野花和植被,除改善空气品质,也能吸收太阳辐射、降低旅馆温度;这里养7.5万只蜜蜂,还能生产新鲜蜂蜜。为抵消碳排放,旅馆也种植4,000多棵树。

「Room2 Chiswick」的环保理念还体现于许多细节。旅馆内设有2间实验室,可长期监测和追踪能源、电器、照明、供暖、水和空气品质等各方面数据,研究如何降低能源消耗量。馆内家具来自周围16公里内生长的在地天然树木,或是由回收、再生材料制造,降低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零废弃物政策要求全数垃圾须丢入定制的回收箱。

电动车不够看 「负碳排车」能吃掉二氧化碳

电动车是汽车界主流认为能降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更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荷兰爱因霍芬科技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一个大学生团队,在电动车概念上,打造出一台能够收集二氧化碳的电动车原型「ZEM」。相较于一般电动车的零碳排,ZEM甚至可达「负碳排」,提供未来车辆发展的另类思路。ZEM是零排放移动(zero emission mobility)的缩写,建造之初,研发团队TU/ecomotive期望整个项目的碳排放为零,「我们终极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永续的未来」。

行驶过程中,ZEM不但不会产生碳排放,还能透过空气捕捉技术,吸附车辆周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储存至团队设计的过滤器,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这辆车「吸收碳比排放碳还多」。

ZEM的车身材料力求环保,从制造、使用到报废过程尽量降低碳排放。ZEM车壳与车身结构使用3D列印技术,可制出确切所需车体形状、不会产生多余废料。用可再生材料制成车体,汽车寿命结束时,可切碎回收,重新再造使用。车窗由聚碳酸酯取代传统玻璃、内装采用凤梨叶皮革与塑胶再生制品;模组化的车上娱乐系统与电子、照明设备,拆卸后重复利用于其他产品中,车顶和引擎盖上还安装太阳能板。

一般电动车几乎不会产生碳排,但制车过程,生产电池会产生大量污染与碳排放,1辆电动车的里程数达数万英里时,其整体碳排放与油车相当,ZEM期望抵销这些碳足迹。

降低交通碳排放 欧洲从「减车」开始

尽管业界多从交通工具的电动化著手,部分欧洲国家却直接选择「减车」方式降低碳排放,塑造行人友善的城市空间。

瑞典隆德大学永续研究中心(Lund University Centre for Sustainability Studies)一项研究报告,为减少城市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欧洲诸多城市进行「减车」措施,前3名最有效的方式皆为交通限制措施,包括交通拥堵费、停车和交通管制、交通限制区。

伦敦率先启动交通拥堵费机制,个人司机必须付费才能进入市中心,这些收入会投入永续替代交通的发展。自2003年实施以来,近10年伦敦市中心的汽车交通量减少达33%。近来,越来越多欧洲城市师法伦敦,义大利米兰、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于民意调查同意后,采用类似方案;这2座瑞典城市依据日期和时段调整收费价格。

停车和交通管制方面,许多欧洲城市纷纷移除停车位和改变交通路线,包括规划无车街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以取代过往汽车专用的空间。该措施已被证明有效,挪威奥斯陆发现,将停车位改为适合步行的无车街道和自行车道之后,市中心的汽车使用量减少19%。

交通限制区也是减车的好方法。义大利罗马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仅允许居民和支付年费者的车辆可进入市中心,将通勤人潮引导至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原本高度壅塞的罗马,限制时段的汽车量降低20%,即使所有汽车都可进入市区的非限制时段,车辆也减少10%。

瑞士选择让汽车于市区「慢行」,营造友善行人和自行车的环境。在苏黎世市区,汽车只能以时速30公里行驶,减少噪音污染的同时,也降低汽车的便利性与使用意愿,加上大量辟建自行车道,成功将通勤人潮转移至使用自行车,碳排放也大减。

放眼世界,减碳成为城市的发展趋势,借由科技发明与创新政策的推出,低碳的住和行已是现在进行式。各国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重新思考生活与环保之间的关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