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永续环境 中国大陆挑战多◆文/许易韦《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中国大陆可说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又称为「两山论」。这项论述经过17年的推动,成为现今中国大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然而「肇建千年力,摧残一日功」,破坏容易建设难,环境经过数十年的摧残,要想恢复青山绿水,恐要花百倍之力,才能慢慢扭转。中国大陆虽开始重视生态文明,也想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但仍有接踵而来的挑战。
告别高污染 浙江安吉县当样板
安吉县是浙江省湖州市所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年代,高污染企业到处林立,又以「余村」最著名,为了「向钱看」,先后开办矿山、水泥厂,1990年代全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300多万元人民币,成为安吉县「首富村」。然开矿时产生的爆炸声、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居民也付出牺牲健康的代价。直到2003年,安吉县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的目标,逐渐关停高污染企业。
企业关停,意味著经济饱受冲击,历经一番争论,直到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前往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尘埃落定。15年后,该县已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余村」竹海连绵,风光明媚,再现绿水青山样貌。安吉县所属的湖州市污染企业数则由2005年的225家降到2020年的16家,但产值却增加14倍,税收增加6倍,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供应基地。
在追求经济高速成长,以GDP论英雄的年代,「余村」可说是全国村镇的缩影。经过2、30年付出惨痛代价的破坏性成长,迫使中共当局启动法制面与政策面的保护手段,但多年沉疴非一朝一夕可改,如同电力转型,发展绿能多年,但煤炭发电仍占约60%,居高不下。
环境永续课题对中国大陆制造业而言,到现在依旧是重大挑战,此从2021年经司法登记在案的相关事件仍持续成长就可看出,该年环境损害220家,较2020年成长10%;犯案3,800余人,成长15%;环境损失2.06万件,成长36%。这些数据的背后恐怕只是冰山一角,越往乡镇的中小型制造业,越缺乏有效监督,许多满目疮痍的山头,是对「两山论」最大的讽刺。
可持续发展服装穿出环保 仍须消费者认同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从业人数超过两千万,2021年生产超过168亿件服装,占全球一半以上。然而,传统纺织业的碳排放在所有工业碳排放中占比超过6%,水资源消耗量大,占全国总用水量约6.3%,生产1吨纺织品用水量达200吨。为了缓解环境资源压力,补充纺织原材料供应,中国大陆预计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利用率到2030年达到30%,再生纤维达到300万吨。
「可持续发展服装」的概念已逐渐影响大陆消费者,从设计、生产、销售、运输等产业链,都有环保要求,甚至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否有合理的社会权益等。消费者认同可持续的价值,才是服装市场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大陆的企业和消费者正在探索与磨合中。部分地区已采取行动鼓励可持续发展时尚,例如北京一家「零垃圾」商店出售棉布等有机材料制成的产品。
中国大陆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盟、美国、日本等国,未来全球将实施碳关税政策,作为第一大出口国,降低碳排放势在必行,否则会面临「绿色壁垒」。目前,江苏、广东、河北等纺织大省,逐渐采用太阳能电力,增强绿色竞争力。循环再利用与降低耗能,是中国大陆纺织产业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当消费者穿著「可持续发展服装」感到自豪,趋势自然水到渠成。
绿色地产只占0.2% 绿建筑路漫长
有自己的住房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过去只求盖得坚固可靠,绿色概念兴起,节能永续、绿化宜居的「绿色地产」,近年成为中国大陆的建筑营造方向。「绿色地产」包含三大原则:以人为本保护健康、节约与再利用资源、融合并协调周围环境。施工过程尽可能不产生污染物、粉尘和噪音。
中国大陆传统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先进国家的2至3倍,新建筑中80%以上是高耗能建筑,推动「绿色地产」刻不容缓。2006年,中国大陆推出第一代绿色建筑标准;2013年官方将绿色建筑上升为国家行动,直到2018年「绿色地产」才进入加速期。据克而瑞房地产数据显示,2016年与2017年新增绿色建筑竣工面积都在5亿平方公尺以下,2018年骤增到15亿平方公尺;2021年又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近19亿平方公尺,占全年新增房屋竣工面积45.44%。
大型房企中,以万科集团对于绿色建筑的投入最积极,万科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2亿平方公尺,经测算绿色住宅指数,居2021「绿色地产」之冠。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房企,似与深圳扮演改革开放先锋角色,正在引领中国大陆绿色地产的发展风潮。不过,中国大陆建筑面积总量超过500亿平方公尺,绿色建筑面积仍不到0.2%,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民众消费能耗高 用「碳帐户」鼓励个人减碳
全球碳排放计算,大多聚焦生产端的碳减排和碳交易;然中国大陆民众消费行为的能耗约占总量45%至50%,要实现减碳目标,消费端不容忽视。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河北等地陆续推出个人「碳帐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时代。
所谓「碳帐户」,透过数位平台将消费者食衣住行产生的消费减碳情况自动记录在帐户内,并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激励。今年8月10日,北京第一个绿色生活碳平台「绿色生活季」正式上线,用户透过购买和使用绿色家电、骑行共用单车、驾驶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方式,可获得绿色碳减排量和绿色积分,积分可在兑换商城中换得美团30天畅骑卡、电影院代金券、停车券等。8月8日,阿里巴巴也正式发布个人用户的88碳帐户,汇集用户在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平台上产生的减碳量,获得的碳积分可兑换现金红包,也可兑换成低碳友好商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专属服务等。当然,如果「碳帐户」变成另一种「健康码」,恐怕又是一场恶梦。
从「两山论」到「绿色地产」,从服装循环再利用到「碳帐户」,乃至食物「光盘行动」、电动汽车普及化,中国大陆正尝试从食衣住行等层面为环境永续开药方,但还在起步阶段。中国大陆将许多环境永续的愿景目标设在2030年,接下来的8年也是经济面临严峻考验的阶段,是否又将陷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困境,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