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后的经济路线解读◆文/刘孟俊(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所所长)《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中共「二十大」于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期7天。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是中共最高领导机关,掌握最高决策权和监督权,推选新一届党的领导层阵容。「二十大」22日闭幕后,隔(23)日举行第二十届一中全会,推选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7人为政治局常委,习近平连任中央总书记,展开第三任期并掌控全局。
「二十大报告」经济政策要点
「二十大」新人事选拔跳脱传统用人常规,多位常委被「破格升迁」,显示习近平为巩固权力,用人原则首重政策忠诚度,而非看重个人行政历练,研判中国大陆后续政策路线将是「宁左勿右」,政治考量将优先于经济发展,亦即未来经贸政策将更多以政治、国安、集权为优先考量,不再以追求经济成长做为单一政策目标。
「二十大」政治报告表示:中国大陆已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新发展格局将注重高品质发展。在经济发展上,重视实体经济与内循环,引导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如载人航太、量子资讯、生物医药或产业绿色转型等;发展路线方面,强调「中国模式」,在追求经济合理成长的基础下,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品质、公平、生态、精神文明等面向。政治报告有关经济政策特点如下:
首先,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中国特色」走自己的路,意谓要在现代化发展路径上与西方国家分道扬镳。主要关注5大重点,包括人口转型、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
其次,强调国家「安全发展」,要求「增强内循环可靠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巩固粮食安全基础」等。显示未来5年打造国家安全将是重点工作,以国安为由的相关政策措施将纳入各产业政策中,并影响其对外经贸。
其三,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官媒亦配合强调动态清零为「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外界因此预期「动态清零」政策不会在「二十大」后立即结束,可能延长至明(2023)年2至3月「两会」召开前后,才会逐渐明朗。
其四,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路线未见重大变革,基本延续「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经济发展重点有四:扩大内需,强调实体经济、科教兴国,追求科技自主、共同富裕,以及绿色转型。近期中共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发表类似观点,再次著重强调「扩大内需」、「共同富裕」,以及「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为三大重要建设工作。
新型举国体制 突出内循环与实体经济
承上分析,「二十大」后可预判中国大陆经济战略将更加重视实体经济与内循环,尤其实体经济攸关强国战略。为要因应先进国家科技封锁,中国大陆将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提出科学教育兴国,注重科技自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善人才战略布局。
尤其,习近平的「共同富裕」将延续,去虚拟经济,促进收入成长与分配公平,推动三次分配、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同时推动绿色转型,经济成长与生态维护并重,确保新能源供应稳定可靠及高碳排放行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等,均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需注意的是,「二十大」也通过党章修订,要求强化「党的领导」,「两个确立」写入党章,研判后续将持续强化共产党对产业与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于经济政策的意涵,可能在于加强对产业(数位平台、房地产、教育、医疗、文化)的监管,同时党对企业决策的参与干预程度也会持续加深。
中国大陆经济前景 四大挑战压力大
由人事布局来看,「二十大」后在财经团队方面,205名中央委员人事大换血,仅留任68员,中央委员财经系统之中,仅有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商务部长王文涛,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王受文,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韩文秀,以及北京市委副书记殷勇(曾任人行副行长)等人。直到明(2023)年3月换届前,现任财经首长将进入长达半年的看守期。观察新任政治局常委背景,以军工领域专业人士最多,具财经背景人员则为近几届最少。后续中国大陆政策路线「政治优先于经济」的特色非常鲜明,总体经济方针将围绕国家安全、战略产业、政府主导三大主轴,持续以「稳」作为发展基调。
其次,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格局不变,外需充满不确定性。虽然中国大陆扩大对外开放的脚步不变,但仍会视局势变化调整因应。内循环方面,需关注其「清零政策」防疫措施是否及何时松绑,若在「二十大」后仍坚守此一政策,举凡民间消费、企业生产和投资动能均难以复苏,经济仍将持续走低。反之,若「二十大」过后「清零政策」能够适度松绑,经济动能可望复苏反弹。
归纳未来中国大陆将面临的四大经济挑战。首先,企业投资动能不足。防疫支出与房地产问题造成财政与金融风险提升,致使补贴企业的财政能力受限,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性增加。其次,中国大陆推动经济成长的政策方向不明确,例如在持续改革开放路线下,又推动「共同富裕」政策强化各项监管等作为,路线左右不明,彼此矛盾使争议加剧。其三,中共试图透过党的力道更多介入民营与市场经济,致使企业经营创新空间受限,也降低外资对陆投资兴趣。其四,人口结构老化与人口红利减弱,导致生产力走低,「未富先老」社会福利支出压力加大,最后可能导致经济成长动能转弱。
政府应辅导台商供应链再布局 打造「Taiwan+N」模式
对两岸关系而言,由于中国大陆表态不承诺对台放弃使用武力,并试图牢牢紧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致使台海局势愈趋紧张,恐冲击台湾经济表现并增加不确定性,尤其在台厂商可能面临海外订单流失,台商回台与外商来台投资亦受影响。
随著「一个世界,两套系统」时代来临,我国需强化经济与产业韧性,除稳定两岸经贸关系外,应辅导台商供应链的全球再布局,打造「Taiwan+N」的跨国生产与供货模式,适应客户避险要求。积极推动数位贸易伙伴合作,协助中小企业开拓新兴外销市场,扩大贸易相关政策金融规模,协助厂商打造稳健与多元跨国供应链网络,提升因应国际变局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