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浪费—两岸新节俭主义大行其道◆文/李昭容《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近3年,全球供应链饱受冲击,加上俄乌战争持续10个月,能源供应大乱,各国通膨恶化,景气不佳,个人消费力普遍下滑。钱变薄了,但生活还是要过下去,「新节俭主义」大行其道。这股风潮不是以不花钱为诉求,而是追求更合理的消费,把「省钱有道」变成一门学问。
「NONO族」反奢华反品牌
「新节俭主义」最早是由「NONO族」发起的消费理念。「NONO族」拒绝浪费、拒绝名牌,具有著双重否定意义的时尚新概念。加拿大女作家Naomi Klein在其著作《无品牌(No Logo)》,透过对名牌崇拜的批判,对奢华铺张的讽剌,继而带动理性消费、简单生活的「新节俭主义」。
受新冠疫情影响,近年中国大陆年轻世代掀起所谓「新节俭主义」风潮,它与传统「节俭」不同。老一辈的节俭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轻一代的「新节俭主义」不是不购物、不消费,而是用相对少的钱得到相对多的享受。不过度压制消费欲望,而是不铺张浪费,要储蓄也要理财,为不确定的未来预作准备。媒体报导,中国大陆2020年疫情爆发的第一季度全国储户存款增加6.47兆人民币,意味平均每天有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资料也显示「90后」正在成为存钱的主力军,2020年的存款金额较2019年成长近4成。
「薅羊毛」很快乐 大学生、年轻上班族是主力部队
「今晚10点,店铺将限量发布100张优惠券,手慢无」、「满100减30,限时抢购,点击链接就能领。」短短10分钟,张小姐加入的「薅羊毛」微信群里就分享了4条优惠资讯。400多人的群组充斥各大折扣平台的网址和优惠金额。所谓「薅羊毛」,是中国大陆民众搜寻商家优惠讯息,在朋友圈广为传播,从而为自己省钱的行为。根据淘宝网针对全国大学生消费习惯的调查显示,将近65%的大学生都有「薅羊毛」经历。另据《90后压力调查报告》显示,65.6%的人感觉生活压力大,76.38%的人感觉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因素。年轻上班族和大学生人迅速成为「薅羊毛」的主力部队。
大学生虽非常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但在消费时更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化、高性价比的「低价好货」,在寻找最低价的过程中,常会因意外的折扣而感到小确幸。随著直播和影音视频兴起,年轻人无不热中在网购平台「占便宜」,大到手机、电脑,小到耳环、发圈,仔细了解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价位商品的折扣范围,一有购买需求,马上透过优惠管道,找到最经济实惠的商品,几乎每个人都是省钱达人。例如某位大学生为了抢到商家每天定点放送的大额优惠券,蹲守了3天,最终以比原售价优惠80元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隐形眼镜。省钱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曾在2020年发布《外贸转内销与电商平台数字化价值》研究报告,针对疫情下出现的「特价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提到,品质消费和性价比消费越来越成为市场主流,电商平台透过光棍节、双12购物狂欢节、工厂直购节、1元购物节等活动,满足消费者追求超高性价比的诉求,掀起特价经济、节俭当道的新风潮。该所副研究员赵剑波不讳言,我们应避免社会进入未富先奢,提倡把特价经济作为一种文化加以彰显,将「俭以养德」渗透生活中。
「抠抠族」绝不多花一分钱 节俭已成日常
对「薅羊毛」颇有心得的萧姓大学生已有两年省钱经历,秉承不该多花的钱绝不多花的信念,买东西前都会用App进行比价,也常收到同学「请求分享优惠券」的讯息。「请求分享优惠券」是以拼购作为省钱模式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依靠搜索、浏览挑选商品的方式,这种拼购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透过朋友推荐、凑单、拼团、砍价等方式选购商品。调查结果显示,52.41%的消费者会使用团购拼单进行省钱,这样的群体被称作「抠抠族」,中国大陆「豆瓣」网站就有各种「抠组」,让消费者对于正常价格的商品不再轻易心动,而是一抠再抠。性价比是特价经济的基石。消费者既要品质又要实惠的需求日益强烈,代表消费者务实、理性的消费观。有趣的是,不少收入不菲的名人也践行这种消费理念,例如著名的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霍启刚夫妇的节俭风格为外界津津乐道,平价市场扫货、步行出门等都是他们的日常。
调查显示,54.02%「抠抠族」将省下来的钱存起来,45.98%则继续买其他东西。他们的座右铭是:「1千可以花,10块必须省﹔东西可以买,邮费必须包。」把钱花在刀口上,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对中国大陆年轻族群及家庭主妇而言,「货比三家」已是普遍的消费习惯,把「浪费可耻」挂在嘴上。
方便的网路购物助长了「新节俭主义」崛起,而这股潮流与中国大陆经济下滑同步而行。可以想见,其声势在未来一段时间愈来愈壮大,成为生活的新常态,甚至扩及多数族群,对中国大陆的消费行为与经济内循环或将产生重大影响。
台湾网红现身说法 节俭妙招具感染力
「新节俭主义」浪潮不只在对岸突起,台湾年轻人也吹起节俭风,年轻网红甚至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节俭妙招。例如以极简主义、自律生活在YouTuber圈走红的NanaQ,在频道中公开省钱方法,她表示,节俭的重点在于用钱有所节制、不浪费物质也不过度偏执。她透露自己领到薪水后,先把生活费放在信封袋中,剩下的钱则转到没有卡可以提领的帐户里,只买自己需要、喜欢的东西,不会冲动购物。影片曝光后,立刻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赞同NanaQ的网友认为「节俭是为了把钱花在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地方」、「我觉得你的影片的确对我有所启发,因为它开拓了我对于更多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过去台湾年轻族群曾流行「月光族」、「卡奴族」等,多是过度消费或先享受后付款。受新冠疫情影响,大量企业按下暂停键,赚钱越来越难,固定花费却不减。如何像NanaQ一样,做好消费计划,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同时,省掉可有可无的花费,进而提高抗风险能力,年轻人也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现在许多年轻人开始用记帐方式纪录自己的消费模式,某女「月光族」经由记帐,发现薪资大部分用于日常开销,像是周末和朋友吃饭聚餐,喜欢点一杯星巴克,一个月逛街买3、4件品牌衣服等,这些日积月累的消费有很大改善空间。她开始用网路购物搜寻最大优惠,在实体店面看到喜欢的衣服或鞋子,若没划算的折扣,就先试穿,再上网以较低价购买,或等商场有促销活动再买。两年多的「新节俭主义」,最大感受就是,依据需要购买,比节俭更有意义,也学会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规划。
也有年轻夫妻婚前几乎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婚后房贷、车贷、保险费、水电费、瓦斯费等各种帐单纷至沓来,才深感生活不易,自此奉行「新节俭主义」。
消费者心态在变 商家也要与时俱进
与传统守财奴区别,「新节俭主义」倡导者不追求时尚消费;崇尚简单,理性安排自己的生活,个人的价值不必透过奢华的生活体现,节俭也不意味低品质的生活。「新节俭主义」或许让人觉得抠门,但面对电子产品等心仪之物,又出手阔绰,看似矛盾的消费观,背后恰恰凸显「新节俭主义」的精髓,即消费时有所取舍,节制自律,注重环保。面对这股浪潮,商家也要转变思维,尽量推出质优价廉、低碳环保、舒适体面的商品,主动创新,才能赢得当下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