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中小学生活教育大不同◆文/陈芊芊《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世界变化的速度,快到令人难以想像,替孩子装备面对未知的素养,而非过时的知识,这已是全球教育趋势。两岸的教育制度正蜕变中,作法或有差异,但都期望透过学习,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能力在生活中实践与应用,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台湾新课纲主轴「素养」导向 培养跨领域能力
我国「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于2014年11月发布,并于2019年8月正式上路,即为「108课纲」。新课纲科技领域包含生活科技与资讯科技二科目,在国中阶段每周2节课,高中部必修4学分,并纳入加深、加广选修课程8学分;国小阶段则可弹性学习课程中安排统整性主题/专题/议题探究课程或社团活动,供学生学习。过去9年一贯课程自然与生活科技学习领域及资讯教育的学习内涵中,将科技领域独立列出,统整课程规划及实施,有助学生学习。
依据科技的范畴可以分为6大类,视学校设备与生活科技老师个别发展出各项教学活动或设计课程,分别为传播科技、制造科技、营建科技、运输科技、能源与动力科技及新兴科技(奈米、生物科技)。国中阶段以「创意设计」为主轴,强调养成学生基础的实作技能、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对科技与社会议题的理解与省思;国小则以「生活应用」为主轴,强调对日常生活科技产品的认识、理解与应用。
「素养」是「108课纲」的DNA,意指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和面对未来挑战,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前教育的目标是学知识,现在则是学素养。从强调基本工业知识传授、技能操作实习为主,到著重群集课程及新科技介绍,现今则强调科技素养的养成,目的是为强化未来人才的竞争力,让每一个学生在适性与友善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做、用、想」的能力。
故宫与基隆仁爱国小合作 力推数位教育
基隆市仁爱国小力推数位教育,今年10月首度和故宫合作,进行一周的故宫创意玩「数位微型特展」活动,运用数位科技,将故宫典藏文物知识,带到中小学校园,结合文物与生活的设计,可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意涵,激发学生相互讨论以及学习兴趣,也呼应「108课纲」素养导向的教育精神。
除强调「素养教育」外,鼓励跨领域学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累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新课纲的主轴。例如台南市大同国小以竹溪为题,因应气候变迁导致的急降雨现象,让竹溪水位瞬间暴涨,甚至造成社区淹水,师生们运用科技,研究如何降低灾害对环境的冲击及保护居民安全;台南市崇明国小则以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项目5「消除饥饿」及项目17「多元伙伴关系」为主轴,引导学生从各国学校营养午餐,认识食物从生产到废弃历程,发想减少粮食浪费的方式,探究粮食生产的创新作为,运用新兴科技及设计思考模式,实作友善环境的粮食智慧生产系统,培养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108课纲」于今年实施将满3年,立意虽佳,但实施过程难免会面临各种问题。联合报针对全台966所国高中进行民调,逾8成学校在执行新课纲面临困难,54%国中与84%高中反映教学负担过重,其余遭遇的困难或挑战包含配套不足、考招混乱,让现场压力倍增,对课纲产生反感等。对此,教育部已表示对于教育的改革与改变,将持续推动包括师资员额、教师增能、考招制度配套措施及精进提出因应作法。
「开学第一课」 陆中小学种菜做饭入新课表
中国大陆中小学今年秋季甫开学,「劳动课」可谓热门的话题之一。2022年5月,中共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标准》」,今年秋季开学,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课程,除了将课程独立,每周不少于1节课外,根据不同学段制订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目标。例如5、6年级学生要学习「断舍离」,整理、取舍、清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学习以炒、煎、炖等方法制作2至3道家常菜,包含蕃茄炒蛋、煎蛋与炖骨汤等,并为家人设计营养食谱。根据《标准》,劳动课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课程架构方面,由分布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中的10个任务群组成。其中,「日常生活劳动」的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以及「生产劳动」中的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4个任务群贯穿9年义务教育阶段。
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已经写入不少学校的新课表,部分中小学还在「开学第一课」安排种菜、收割、做饭等课程。根据贵州余庆县融媒体中心「今日余庆」微信公众号报导,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小学把「开学第一课」搬到稻田,当地农户为学生讲解示范割稻谷、打谷子的步骤和技巧,透过收割稻谷、打谷子、晒谷子等农活,了解农民种粮的艰辛,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涵。
「劳动课」成为必修课,课堂不仅限于传统教室,从中国大陆各地推出的措施观察,不少学校在校园内开辟小型菜园、农场,有的学校则开设烹饪教室。
根据《南京日报》8月31日报导,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的校园里多了一块200平方公尺左右的农耕园。园内有果树、大豆等农作物,并设计印有各种瓜果蔬菜图片的名牌。除农耕园,学校还特别辟出4间劳动教室,包括木工教室、编织教室、陶艺教室以及烹饪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各种工具。又如上海闵行区浦汇小学开设的劳动课,利用校园内的土地设置「小精灵农场」,在校外与附近的实践基地和园艺公司合作,开辟专属区域,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农作物播种到生长、收获过程。
态度两极 劳动课勿成「家长作业」
抱持支持态度的家长认为让孩子从小培养生活技能,百利无一害,例如5年级家长陈妈妈表示,「双手双脚赞成,我认为做饭不仅仅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一个获得生活幸福感的技能,它能带给人安全感、掌控感,还能让孩子学会感恩和珍惜。」另一方面,质疑声浪也不少,多数认为难以落实,反倒给家长增添负担,最终流于形式。例如4年级家长张妈妈表示,「在学校让娃煮饭或种地挑粪都行,千万别回家让家长管,还要拍视频,很容易成为变相的『家长作业』。」显见家长态度呈现两极化现象。
中共有关劳动教育的做法并非新创,过往各地(或各校)并无统一授课内容,多是清洁教室、捡拾废品、种植花草等,甚至将「劳动教育」误解为「体力劳动」,直接将学生送到各种劳动教育基地干体力活,出现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反复「种庄稼」现象。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本质与初衷都没错,若无法打破「考试主义」、「升学至上」的迷思,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教育体制下,无法获得学生、家长认同并付诸行动,恐流于形式主义,无法达到政策预期效果。
两岸教育蜕变 起而行解决问题
台大教授叶丙成表示,教育要培养出无可取代的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跟人面对面互动、沟通交流思想的能力,另一种则是需要自学创作、系统性逻辑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台湾过去强调学知识,现在重视培养适应生活,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不只教学方式改变,更能适性扬才,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变化快速剧烈的社会中具有应变能力。
中国大陆「崇尚读书、漠视劳动」的观念浓厚,不少家长替孩子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宜,导致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的报导频频引发热议;部分学校重视智育,轻视美育、德育、劳育等功利化、短视化教学倾向,虽开设劳动课程,却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根源在于教育价值观的偏差。
科技大幅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面对未知,各国积极著手培育未来人才,让学生动手做、解决问题。两岸的教育制度正在蜕变,透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论是「108课纲」核心素养所培育的思考、解决能力与沟通合作,或是中国大陆中小学训练学生煮饭炖汤、种菜养禽等日常生活的劳动技能,皆反应社会的真实需求,除了强化生存能力,亦为一种价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