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三个里长的故事 他们疫起守护社区温暖世间◆文/杨子懿《交流杂志111年12月号第18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2021年5月,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疫情肆虐,民众陷入惶恐不安,然而,社区守望互助的正能量,在疫情期间益显温暖可贵。

上午9点半,穿著招牌POLO衫的台北市中正区忠勤里里长方荷生,准时出现在臻佶祥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我每天都是早上6点开始忙,忙到晚上12点才休息。跟你聊完,还有一批人要跟我开会。」

地表最强里长设食物银行 独居长者、街友不挨饿

人称「地表最强里长」的方荷生,每天总是匆匆忙忙被行程追著跑。难得坐下来受访,他劈头说:「我们今天准备了超过500个便当,昨天煮了将近600个。疫情前后,食物银行的运作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增大服务量,餐食的需求变大了。」

方荷生固定每周一到五,针对独居老人、街友及中正和万华区部分里据点,提供中午和晚餐便当,「疫情严重导致很多人失业了,准备的便当数量也增加了。」

「很多人跟我讲,方里长,那些拿便当的台湾人拢是『失志』、『无效』啦!可是我心里想,现在一只狗、一只猫倒在路上都有人管,更何况他是一个人?」方荷生叹气道,「我做慈善,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看到需求。我就想,可不可拿更多物资帮助更多人?就那么简单。」

1959年出生的方荷生,1998年当选台北市中正区忠勤里里长,连任至今。忠勤里位于著名的南机场夜市一带,虽是台北较早开发的区域,如今却因商业重心转移而没落,在地居住人口以老年人和中低收入户者比例较高。

2002年,方荷生开始为独居长者送餐,3年后推动学童课后辅导,送餐服务对象也从独居长者扩大到需要的里民与街友。他还将国防部一处老旧眷舍,改造成南机场乐活园地,提供老人共餐和儿少课辅及青少年咖啡班等服务。

网路号召「爱心物资包」 捐给弱势与社福团体

2013年,方荷生成立「佶祥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针对低收入户、边缘户与需要急难救助的会员提供协助,「我们跟万华及中正区公所结合,当有个案申请急难救助时,拜托承办人多问一句:『你平常有什么吃的、用的需求吗?』如果有,就会写转介单给我,让他们在接受访视下领半年物资。」

忠勤里与疫情重灾区万华仅隔一条中华路,「那时所有的物资都进不去,没有人想去万华,快递也不想送,只有我进去。有人开口跟我要物资,我就给。」

「只要提出需求,吃的、用的我都可以帮忙。」那时,社会局要求老人关怀据点服务暂停,方荷生忍不住抱怨,「全台北唯一没有停的,就是我一个。我怎么停?中午有200多个老人吃饭,一旦停下来,还没生病确诊,餐食不稳定、营养不够,就容易有病。」

食物银行在疫情严峻时立大功。方荷生在网路社群上号召,募集供应给弱势家庭、街友与社福团体的爱心物资包,内有口罩、泡面与罐头等生活必需品,一份价格约1,500元。

「当初成立食物银行,因为看到太多慈善的浪费。」方荷生说,过去有人向独居老人、低收入户捐赠白米,他到府访视时才发现,立意良善的白米,往往因来不及吃完放到长虫、发霉。

因此,食物银行每周一、三、五下午1点半至7点半,让中低收入户、弱势家庭,与符合急难救助条件的会员,每个月500点点数,兑换、选择自己需要的物资。若点数不足,可以当志工送餐、协助社区巡守等方式,服务1小时劳务,换取20点点数。方荷生解释,「我不会给你500点全都拿一样的,那是慈善的浪费。」

避免慈善浪费 用点数兑换物资

食物银行的物资来自卖场采购,部分为民众捐助,也有菜贩或大卖场捐卖相丑或摔伤的蔬果,一部分则是企业赞助。「很多人给我剩2个月到期的沐浴乳、洗发精,2个礼拜到期的泡面,这些东西放在商店,有人敢卖吗?没有,全部下架烧掉,又变成另一种浪费。」

「什么东西都拿去烧,人们只要再惜福一点,就可以帮到更多人,即将到期的物资,对弱势家庭就很需要。」「去年万华出事,需要大量物资,我在媒体上发声,联合利华、包大人、美联社等企业跟我合作。」方荷生很感谢企业解囊。

他在南机场乐活园区里设立自动面包机,没有身份限制,只需一张悠游卡感应,就能领取从台北与新北各地募集来的即期面包,「领面包就是分享、就是一个帮忙。」

曾有一位领个半个多月面包的年轻人,某天找上方荷生道谢,「他告诉我,从台南上台北找工作很不顺利,前阵子每天来拿面包当早餐及晚餐。现在找到工作了,特别来道谢。」

从忠勤里出发,方荷生下一步想建立全台319乡镇食物银行,「一开始我们自己照顾自己,能量越来越大就能照顾周边的里,强大到手可以伸出去时,周边社区的生活圈也可以被照顾。如果未来每个区、每个乡镇都有食物银行、仓库,像柑仔店一样,当疫情或灾变来临时,不用等政府采购,食物银行系统就可启动。」

新北爱心冰箱 人人可拿泡面、包子

除了方荷生食物银行在疫情时发挥功效,位于新北淡水区新民里的里长林圣杰,也透过在新兴国小旁设置「爱心冰箱」,协助更多需要协助的弱势家庭。「我们在2018年就开始做爱心冰箱,里面放了蔬菜、面包、米跟罐头还有泡面,跟包子、馄饨和水饺。」

林圣杰没有设定取用对象,只要民众有需求,都可以到爱心冰箱来领取,「因为怕造成接触传染,去年疫情最严峻时,先暂停爱心冰箱供应。再次开放后,来拿物资的人变多了。」疫情对民众造成沈重的经济负担,林圣杰说,未来还会继续做下去。

不畏新冠 里长陪伴确诊里民

北市中山区新福里里长童胜辉,则以同理心陪伴确诊里民。从疫情爆发以来,在社区内的10家家医科诊所中,号召志工一起帮忙,协助民众填写问券、核对资料,「民众要打针前,多少会有点不安、会担心副作用,如果有志工在现场协助,大家心情会比较稳定,我们已经持续做了2年多。」

「特别是前阵夏天天气特别热,我们在诊所准备了凉风扇」童胜辉说,志工成员,包括邻长及自发性民众,「最近要打第4剂,有一家诊所早上打了60多人,每天都要去各个诊所巡田水。」

今年5月,童胜辉也确诊了,他以自身经历,安抚确诊后来电向他咨询的民众。「我把我自己当成解说员。确诊之后,比较知道确诊者心态,不管是症状,还是申请视讯看诊、领药程序,我以过来人的身分经历去安慰其他人,他们不会那么恐慌。」

由小社区起头,织出绵密的互助网络,不只接住独居长辈、弱势家庭,还有被社会遗落的街友,也让人看见地方能量发展的更多可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