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拥抱未来新常态《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大概很少人能预料到,一只新冠病毒,竟可翻转整个世界的运作。
新冠疫情爆发后,口罩变成出门必备,线上活动成为在家首选。即便疫情趋缓,但病毒仍在、新生活模式已渐成习惯,对比2020年前出门在外不用顾忌染疫的景况,今日的世界真的已经「回不去了」。
当过去偶发的例外变成如今的常态,我们就有必要适应它。世界经历传染病大流行并非首次,但科技的发展,却让远距作业成为可能,整个世界的运作因此发生过去难以想像的变化。为尽可能降低实体接触,线上功能不断扩张,购物、教学、工作、开会、甚至看诊线上化,今天如果出现无人街道,似乎也不足为奇。
不仅是微观的个人生活型态发生改变,宏观的全球经济运作也因疫情产生变化。疫情造成跨境运输成本提升及制造业供应链断链,迫使企业的全球布局从过去的「成本」导向,转为「韧性」导向,未来就近市场的区域化生产,将成为疫后全球供应链的新常态。
疫情恐怕也使自由权的限缩常态化。为了防堵病毒扩散,一些国家对国民「行动自由」的干预前所未有的深入,人流管控成必要之恶。中国大陆的「健康码」成了「维稳码」,欧盟的「疫苗护照」成了跨境流动准驳的依据,人民让渡部分权利允许政府采取限制人权的防疫措施,引发争议,却也不容易求取平衡。
「演算法」则是另一个可能侵害人权的新兴科技。它承继人类社会的偏见,进一步放大使用者的偏见,却因黑箱演算的不透明,使课责困难。「演算法」已让社群媒体巨头成公平正义的裁决者,当专制政权掌握这项工具,对人权的侵害更可能加乘。如何将「演算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正在研究探索。
当疫情海啸吹向中国大陆,灭顶的不只是贷款买房的中壮年族群,刚毕业的年轻人也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买到「烂尾楼」的受灾屋主以「停缴房贷」的方式止血,「后车箱车主」与「直播电商」则是年轻人从业的新选项。两者的共同点是自主性高、兼具社交需求,但也因为新兴行业规范尚未完备,存在许多隐患,尽管如此,发展前景依旧看好。
中共官方挽救衰退的经济,体现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上,而面对家庭功能的弱化,北京当局将教育的责任从校外培训机构更多转向家庭,并修订《民法》设置「离婚冷静期」,尝试利用立法手段,稳定「家庭」的健全。
海基会作为台商的「娘家」与陆生、陆配在台湾最坚强的后盾,也期望透过各种服务与关怀,建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对海基会而言,即便世界进入「新常态」,但服务两岸人民的初衷,却一如既往,常态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