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随疫而安 开启数位新生活◆文/迈博《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全民成了厨师,医护成了战士,老师成了主播,实体店成了电商」,这是2020年初疫情刚爆发时,网路上流行的段子,随著疫情持续,段子所描述的场景,不再只是过渡时期的因应,许多场景成了常态。举凡消费习惯、办公作息、企业思维、教育平台、餐饮模式,都有著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与疫情共存下,善用网路与数位化工具,维持著有序生活。

全通路时代 网路销售夯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使用网路完成消费的比率大幅提升,许多原本从未使用过网购的族群,或自愿或被迫,也开始加入网购的行列。根据经济部统计,2018年到2020年的网路销售年增率,分别为10.3%、14.1%、20.3%,到了2021年,达到24.5%,增率持续攀升,许多店家看准网路商机,开始布局数位化转型。

网路消费愈来愈盛行,出现了「全通路」(Omni-channel)这个概念,源自消费者行为改变,因为在电商蓬勃发展的时代,没有东西不能在网路上买到,策略上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将所有线上、线下通路的接触点整合,并打通数据、行销、会员、资源等,提供个人化服务,创造无缝连结的购物体验。

网路消费习惯造就了「全通路」时代,同样是在疫情期间,台湾的通路商,也完成几波重大并购,达到零售与量贩店的「全通路」。譬如以超商为强项的统一集团,并购家乐福;超市一哥全联,则买下大润发,这样的转变,让超市卖起了咖啡,超商跨足生鲜食品,超商、超市与量贩店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超商超市化」、「超市超商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些都成为后疫情时代,生活消费的新特色。

外卖精致化 食材溯源化

民以食为天,除了生活日常消费,疫情下的餐饮方式与习惯,也出现很大转变。曾在两岸打造许多网红餐厅的品牌营销专家May分析,疫情让餐饮业哀鸿遍野,许多老牌餐厅资金链中断,说关就关,但危机就是转机,疫情下也让餐饮行业转型升级。

May指出,过去许多高档餐厅只能内用,顶多现场打包外带,鲜少加入外送市场;疫情之后,餐厅动辄被禁止内用,让很多大品牌餐厅也加入外送(外卖)市场,以北京为例,像是鼎泰丰、王品集团,就是在这2、3年才加入外送行列;台湾各大饭店、知名餐厅,也都加入外送列车。

May归纳出餐饮消费在疫情时代的三大转变:分别是「外卖精致化」、「食材溯源化」和「包装环保化」。

「外卖精致化」指的是疫情下,内用大大减少,餐厅为了让产品有好卖相,给顾客良好体验感,食物会做得更加精致,同时为顾及愈来愈多的年轻单身族群,也会提供友善的一人份外送餐点。

「食材溯源化」是指在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意识高涨,外食族群对食材的来源也愈加重视,让消费者了解食材从产地到客人口中的全过程。

「包装环保化」则是因外送制造的包装和餐盒垃圾,容易让人诟病,愈来愈多大型餐厅投入心力,发挥巧思更换包装,设法减少使用塑胶材质。

外送兼快递 建安全库存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餐点外送平台foodpanda于2022年3月发布的《疫后关键报告》,疫后的外送需求,并未随著店家开放内用、疫情趋缓而减低,消费者健康意识更高,更建构起「安全库存」的消费习惯,习惯平日就事先采购常用食材及生活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foodpanda的报告发现,即使疫情解封开放内用,「外带自取」服务仍成长2倍以上,显见宅家用餐已成习惯,利用平台外带自取服务将餐点带回家享用的安心感成了重点。也有许多消费者会为不谙手机操作的长辈订餐,让长辈不出门也能轻松解决饮食需求,就算无法团聚也能传达心意。

餐饮业经营策略因疫情大幅调整,数据显示,高达9成的店家是在疫情期间才加入外送平台服务,还有的餐厅干脆把实体店面收起来,只做网路的外送订单,既精简人力,又省下高昂店租,找到疫后生存之道。

此外,不只配送餐饮,像是日用品、清洁用品、小型家电等,外送平台也都能送到府。兼具安全卫生、便利、减少人与人接触的特性,机动性高的外送平台服务,摇身一变成了快递,他们在城市间穿梭,风雨送餐、雪中送炭,传递幸福与爱,成为愈来愈多都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远距高效率 实体回不去

对于一般上班族而言,疫情也大大改变了工作型态,居家办公、分流上班、视讯开会等,尽可能减少面对面接触,透过网路完成工作。有趣的是,一开始以为远距上班没效率,但适应远距上班之后,反而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想再回到从前进办公室的上班模式。

市场研究机构IDC追踪调查显示,疫情爆发初期企业主管最担心远距上班员工「生产力低落」,但隔了几个月后,「生产力提升」反而是远距上班的一大益处,49%的企业主管预期,远距和混合型工作模式,将获众多产业接纳为工作型态的一部分。

远距上班也衍生了「数位民主化」的概念,当公司视讯开会时,每个人不分阶级、年龄、性别,都各自在一个框框里并排,老板没有坐在主位,视讯视窗也不会比较大,带有平等的象征。对企业主而言,在远距分流上班成为常态的此时,究竟要运用科技工具监督员工一举一动,还是顺势建立信任文化,也考验主管的领导统御力。

全球首富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日前下令取消远距办公,要求员工回公司上班,否则算辞职;全球投资龙头高盛也要求员工恢复正常到班上班;美国最大摩根大通银行9成员工,依规定每周至少通勤上班3天。疫情后越来越多大企业要求员工进办公室,但许多上班族并不埋单。

又如印度一家科技公司因取消居家办公,引爆离职潮,800多名员工直接辞职;美国苹果公司和谷歌本来也打算恢复正常上班,但遭到员工大力反弹,只好暂缓。

自律有弹性 忧患意识增

高力国际发布的「新世代办公型态报告」,以5E总结当前居家+公司的混合型办公,包括体验(Experience)、试验(Experiment)、教育(Education)、包容(Embrace)以及授权(Empower)。

体验指的是让客户及员工都享有无缝接轨的线上线下工作体验;试验是要让远端及公司的工作模式找到平衡;教育指的是透过不断的沟通及意见回馈,让管理阶层学习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包容是要让公司鼓励员工适时改变,绩效评核也跟著调整;授权指的是公司支持员工有自律且弹性的工作效率。

从员工的角度,疫情也激发了上班族的忧患意识。根据yes123求职网今年4月发布的调查显示,过半上班族因疫情因素调整工作职务或内容,评估过去2年疫情对职涯发展「利弊得失」的总效应,55.2%上班族认为「弊大于利、失多于得」,更有77.2%的受访者会担心工作不保,38.9%计划去学第二专长。

因应疫情分流上班和居家办公,劳动部2021年8月颁布了「居家工作职业安全卫生参考指引」,提醒雇主要留意长期居家工作者,可能因单独工作、疏离同侪或长时间工作等影响,导致与生活无法取得平衡而造成心理健康危害。

不只在办公场所,疫情下许多学校改成远距上课,老师们练就了在空荡教室对著镜头开讲的能力。顺应这波趋势,台北市于111学年度成立「台北市数位实验高中」并正式招生,以「广阔探索、天赋自由」为办学理念,融合数位科技与探究实作,实践个人化深度学习,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设数位高中 元宇宙大学

台北市长柯文哲说,这所高中有近7成的线上课程,为亚洲第一所可以在线上取得学分及高中学位的公立高中。期待透过数位科技重新定义学习型态,为台湾培养更多人才。

无独有偶,国立台湾海洋大学与元宇宙开拓者未来市股份有限公司(XRSPACE),也共同打造台湾第一所GOXR海洋元宇宙大学(GOXR Metaverse University),于今年6月28日上线,未来海大除了实体校园空间,也创立海大元宇宙分校,将利用元宇宙技术,规划系列语言学习、数位创作及各系所特色应用元宇宙课程,培养海大学生科技应用的能力。

在对岸,中国传媒大学今年1月启用了中国大陆首个开放在元宇宙平台的「虚拟大学」,用户可以在VR设备中身历其境地体验虚拟的传媒大学校园,以虚拟化身,开启校园漫游。

本来说「疫情时期」,现在看来,更像是「疫情『时代』」,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世界一同历经了疫情这堂课,各行各业的人都发挥了智慧和创意,展现出韧性,继续用心过生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