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疫管控 自由人权倒退◆文/许瑛仁《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两年多,疫情前各国人民自由往来的荣景,暂不复见。疫情爆发初期各国大多采取严格的入境措施及隔离手段,以防止疫情扩散,自由与人权难免受到冲击。然随著病毒不断变种,长期的封控终究不是应对疫情的最佳办法,加上疫苗研发与施打率普及、变种病毒重症率降低,各国基本上自2021年开始逐渐放宽边境管制措施,对本国人民也倾向与病毒共存策略,尽量让生活逐步恢复正常,让跨国流动更自由。唯独中国大陆至今仍然采取严格的封控及清零政策,人权备受挑战。
人类付出生命与自由的惨痛代价 但开放边境势在必行
截至今年8月31日,全球已有近650万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既来自配合政府的防疫管制,也来自民众害怕感染而采取的自我防卫,包括不上餐厅、减少外出、远离公共场所等等,为了防疫需求,人民让渡部分自由权,成了现实上的两难。简言之,生命权与自由权,孰轻孰重,不仅主导了各国防疫政策的思考方向,也是争议焦点。
对欧美日韩及台湾等民主国家而言,尽管国情各自不同,但如何在人权与防疫之间取得平衡,是政策制定的核心思维所在。以边境开放为例,长期的隔绝造成经济严重衰退,以观光收入为主的国家,更是苦不堪言;边境开放不仅涉及人民自由流动的权利,为了挽救经济也势在必行。
欧盟于2021年7月率先全球推出疫苗护照,允许完成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在欧盟内部自由旅行,到达目的地后无需再隔离或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便利欧盟公民的流动。当然也有人抗议这种措施是对不打疫苗者的歧视,但普遍反应良好。美国则是采取较宽松的边境管制措施,且自今年6月12日起,不再要求所有旅客在登机前必须提供1天内的病毒检测阴性报告或康复证明。
日本近期宣布从10月11日起放宽管制,解除个人旅行禁令、取消单日入境人数上限;南韩也已取消入境前核酸检测要求;台湾针对入境隔离自6月15日起放宽为「3+4」,并逐步放宽入境人数,于10月13日开放为「0+7」。
整体观察,随著病毒不断变种、重症率下降,为兼顾人权与经济,多数国家已逐步放宽边境管制,但中国大陆到目前为止,仍要求国际旅客必须在班机起飞前接受病毒检测,并在抵达时进行「7+3」的隔离,严格的封控政策未解除前,边境开放时间表仍在未定之天。
中国大陆动辄封城 民众如坐监牢
在对内防疫政策方面,各国大多朝著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方向前进,多数国家已不再采取高强度的隔离措施,即使采隔离政策,也是逐渐减少隔离天数。但对中国大陆而言,隔离天数并无定准,而是一律局部封控到清零为止,武汉封城76天、上海64天,都是对民众的磨难。然习近平今年6月28日考察武汉时再度重申:「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要继续清零」,让疫后「新常态」仍处于不断封控的恶性循环中,民众对行动自由的人权呼声,却如狗吠火车。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告,当天早上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民众非必要不能出门。这道「封城令」让武汉这座拥有1,100万人口的大城市,陷入一片死寂,直到4月8日才解封,创下全球公共卫生史前所未有的纪录。这段时间,核酸检测试剂告急,大量病人无法及时收治,在家隔离却传染全家人;交通工具停摆,医护人员疲累不堪;武汉民众坐困愁城,憾事不断,一幕幕人间惨剧持续出现。例如湖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常凯一家4口因新冠肺炎相继去世,他的遗书感慨「位难觅」,错失医治良机;新冠疫情吹哨者武汉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也不幸染疫身亡。
尽管悲剧不断、乱象丛生,但封城模式依旧成为中共应对疫情的「法宝」,一旦发现疫情,便立即采取断然手段加以封控,不达清零誓不休。两年多来,中国大陆封控乱象未曾停歇;今年1月西安封城,有孕妇或危重病人遭到医院拒收引发民愤;3月,深圳南山区民众因封控,饿死家中,爆发官民冲突。最让国际瞩目的是,上海从3月27日到6月1日,超过两个月的封控措施。
这场被习近平称为「大上海保卫战」的封控措施,撼动全球,不仅因为上海人口多达2,300万,更是中国大陆的国际之窗。两个多月封城,上海市民每天须将快筛结果上传社区群组,向邻居证明自己阴性,遭批有如猎巫行为,堪比「文化大革命」,尤其,上海人对被送去方舱医院隔离的担忧,远超出对病毒本身的恐惧。封控以后,以「社区」为概念,让居委会保证筛检的秩序、充足物资、医疗转运等流程,但社区各自为政,根本窒碍难行。缺食物、缺药品、求诊无门等无助的呐喊,透过网路传到全世界。
高压式防疫 外籍人士逃离中国大陆
上海常住外籍人士多达27万,对这些向来重视人权与自由的外籍人士而言,更无法接受高压式的防疫手段。网路流传一名旅居上海的法国籍男子情绪激动,大半夜硬闯社区封锁栅栏,遭防疫人员强行压制,男子不断哭喊「我要死了,没人在乎」。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指出,封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困扰,是一种「无休无止的集体惩罚」。据香港《福克斯传媒》(HK Focus Media)旗下英文媒体《这是上海》今年 4月的调查结果,85% 外国人表示封城让他们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48% 受访者预计未来 1 年内离开。若该调查是在 5 月底,数据恐会更难看。上海也是台商、台干、台生的重要聚集地,经过封控的惨痛教训,即使已经返台,依旧心有余悸。
健康码沦为中共「维稳」工具
中国大陆除了严厉的封控清零措施,还发明所谓「健康码」。健康码最早是2020年2月9日由腾讯在深圳推出「防疫健康码」;同年4月底,中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个人健康资讯码》系列国家标准,实施全国统一的个人健康资讯码,无论境内外人士都可选择支付宝、微信或省级政务服务客户端,申报领取。
健康码的资料包括交通、金融支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以及和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有「绿码、黄码、红码」3色动态管理,各地规定虽有差异,名称也不同,例如广东称「粤康码」、江苏称「苏康码」、上海称「随申码」,但绿色普遍代表处于健康状态,可正常通行;黄色、红色则代表需要隔离或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不可正常通行。中共指称推出健康码,是为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更加高效、精准、科学、有序,但健康码应用程式与官方追踪「重点人员」的系统是同一套,具大规模监控功能。人权观察组织中国研究员王松莲就认为健康码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监视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健康码的问题不只涉及隐私,争议还包括:被赋予颜色后缺乏申诉管道、系统故障欠缺补救措施、个资外泄、地域歧视频传、官方有权随意转换颜色等。典型的案例是今年发生在河南多家村镇银行的储户无法正常取款,且健康码被赋予「红码」事件。今年4月起,河南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等6家银行陆续有储户发现线上提款困难,储户亲赴郑州了解状况,健康码无端变成「红码」而被限制移动,舆论哗然。今年6月24日中共国务院虽声明绝不允许非疫情因素对健康码赋码变色,但难保防疫技术一再沦为「维稳」工具。专家指出,病毒变异株将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健康码可能成为民众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