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烂尾楼断供潮 看两岸金融风险◆文/许金荣《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今年6月30日,江西景德镇烂尾楼业主一纸「景德镇市恒大珑庭全体业主决定于2022年11月强制停贷告知书」,为中国大陆近期烂尾楼停贷风暴开出第一枪。其后雪球愈滚愈大,让中共银保监会不得不出面灭火,但已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情况并不乐观。

停贷风暴冲击中国大陆银行系统

所谓「停贷」,原指中国大陆的银行对想要购买房地产的业主停止放款,作为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之一,这次「业主强制停贷」,反客为主,由业主告知银行停止缴交房贷,主要针对延期交付多年的烂尾楼,或未到交付期程、因资金问题无法复工的建案,包括陕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都是重灾区,到今年7月底已有近300个建案的业主联名停缴房贷,事态愈来愈严重。中共银保监会提出4项措施,支持地方政府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包括六大国有银行等10多家银行发布公告,指称贷款违约的风险小且可控,但外界对银行呆、坏帐是否急遽升高,仍有疑虑。

自去年10月以来,中共金融监管部门就不断出手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专案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鼓励金融机构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专案的金融支援和服务;今年4月,监管部门召集5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和18家银行,鼓励进场参与纾困房企。

《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在7月13日发表《谨防烂尾楼盘停供风险扩散》的评论文章,提到金融机构虽然有房产做抵押,但无法交屋的房产就成为坏帐,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共官媒提出严重警讯,可见停贷潮已对房地产市场及金融系统造成冲击,情势严峻。

中国大陆房贷总量高达50兆元人民币,约货币总量5分之1至6分之1,对经济发展及金融秩序影响巨大。2021年12月恒大发布首笔美元债违约后,房地产企业就陆续发生境外美元债违约事件。彭博社统计,今年1至6月离岸违约占所有中国大陆债券违约85%,创下纪录新高;境外违约规模262亿美元,几乎全数来自房企。澳洲澳新银行估计,烂尾楼涉及的房贷规模高达1.5兆元人民币;花旗集团则估计停贷潮引发的不良贷款达5,610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陆房地产景气直直落 刺激方案无奇不有

中国大陆经济情势变化快速,房地产景气仅短短1年由盛转衰,从「限购令」变成「限跌令」,现在已有超过上百个城市出台房市刺激政策,包括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放松限购限贷限售等。《南方财经网》报导,青岛西海岸新区和黄岛区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红头文件,要「促进居民购买新建商品房」,提到「凡恶意不买房,如查到银行有巨额存款,一律提醒谈话」,并称「买房」将纳入2022年度工作考核。

另在郑州、南京及温州等15个城市推出「房票」政策,鼓励民众在当地买房。所谓「房票」主要用于拆迁户,政府给予拆迁户配发比补偿金高的「房票」,让民众可以在当地继续购房。河南商丘民权县为促销河畔洋房,称「2元1斤,小麦换房」,最高可抵16万元人民币的房款;河南开封杞县为促销建业城,则是「5元1斤,大蒜换房」。还有购房团购折扣、多孩家庭优惠等措施,促销方案无奇不有。

但促销也难挽回颓势,消费者因烂尾楼现象,对购置房地产戒心愈来愈强,住房销售没有好转迹象,总体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调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期降幅超过市场预期,就是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

体制、资金、物价三重夹杀  酿成停贷风暴

就停贷事件业主的声明来看,已不是追讨开发商,而是把矛头转向贷款银行,直指银行违规放贷给开发商、违规挪用预售资金、未依规定将房贷存入监管帐户等。例如西安「世茂璀灿倾城」、郑州「名门翠园」、武汉「恒大时代新城」等建案的业主,指控银行将房贷资金拨入非监管帐号。

依规定,商品住房预售资金要全部纳入监管帐户,由地方房管局会同银行对商品房预售资金实施监管,预售资金不得随意支取使用。然而房地产开发商往往为了扩张规模,采取高周转模式,以致新房预售款常被挪用于其他土地的取得,用来资金调度。    

某银行工作人员曾坦言:「房产开发商会向银行提出请求,解释资金用处,银行对此进行核准,最终交到房管局待批。银行没能力核对开发商到底是将资金发给工人或支付协力厂商,或用于偿还海外贷款,且银行无权追踪,最终审批权在房管局。」直指根源在于监管机制的问题。

地产开发商与地方官员关系密切,监管银行又与官员有从属关系,在权力胁迫下,银行只能默许资金遭挪用或滥用。从体制角度观察,中国大陆行政运作仍受人治色彩严重制约,监管机制常因人设事而弱化。

再从资金面审视,房地产商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后,以此为担保品向银行借贷开发及营建资金,过去房企均采取高负债、高杠杆的操作模式,一旦销售不佳或房价持续下跌,资金周转难以为继,导致兴建中的大楼停工或复工缓慢,无法按期交屋。

今年5月,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年减0.8%,连续第12个月下降,是6年来首见。1至5月,18家中资企业爆发49起债务违约,涉案金额达625亿元,年增22.3%,尤以房地产业为最,包括华夏幸福、福建阳光、新力地产等。

早在停贷风暴发生前,就有大批业主耗尽毕生积蓄却买到烂尾楼,每月还须缴交房贷,无力租屋,却投诉无门,只能全家栖身烂尾楼。以重灾区的西安为例,非正式统计有70几个烂尾建案。今年3月,近300名西安「易合坊」小区业主搬进复工无望的烂尾楼,在没水没电没电梯的毛坯房中栖身。西安高新区锦岭公寓100多户业主集体搬进烂尾近5年的楼房,建商切断水电,业主打地舖、自建厕所持续抗争。YouTube「Bacon's Journey 环华十年」制作的「住进烂尾楼」节目显示,西安业主住在烂尾楼毛坯房中,生活艰难,一位女士表示,孩子1岁时买房,现在已13岁,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大陆台资银行零曝险 留意台湾房市景气反转迹象

除了体制缺乏监督、资金断链,物价也是一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上俄乌战争影响,能源暴涨,商品运输及交易成本上升,全球通膨严重。彭博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今年1至6月上涨36%,创下10几年来最大年度涨幅。中国大陆房地产商也受到成本高涨及供需失衡的压力。

中国大陆烂尾楼停贷风暴引发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觑,外界也担心在大陆的台资银行是否也踩到地雷。金管会指出,截至今年 5 月底,共 14 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 25 家分行、8 家支行和 5 家子行,这些据点目前都没有烂尾楼的授信曝险部位。其实,金管会早已要求各银行采取3大风险控管措施,包括:1.国银在大陆的正常授信备抵呆帐比率上限从 1% 提升到 1.5%;2.要求国银需依照各个国家风险变化检视授信限额;3.要求各银行对大陆监管和国际政经情势,需建立高风险产业及政经风险评估的控管机制,提升风险承担能力。

我方金融监督单位对在陆台资银行预作提醒及风险控管,因而未受中国大陆停贷风暴影响。台湾须留意的是,2022下半年工料双涨、资金紧缩、政府打房政策等因素交互影响下,国内房市可能由盛转衰,预售屋延迟交屋屡有所闻,销售率逐渐下降,已有多家小型建商跳票倒闭。

台湾过去也有建案变成烂尾楼,例如台北大安区「上品砚」、新北中和「嘉泉名玺」、竹北地区「富豪至尊」、台中「振保富裕」、台南新市区的「荣馨花园」等,多因财务、产权或人为不当因素造成。如今愈来愈多建案因缺工及缺料问题,延迟交屋,纠纷频起,短期内虽不致爆发烂尾楼危机,若持续恶化必会伤及国内金融系统,值得金融监管单位高度关注。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