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周年 校外培训转向家庭教育的隐忧◆文/金雨农 《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中国大陆1.5亿中小学生刚度过教育「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二个暑假,看似从繁重的校内作业和校外补习梦魇中解脱,然实况如何,有待细究。今年元旦,《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大陆首次对家庭教育立专法,规范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家长们开启「依法带娃」时代。
新兴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应运而生
中国大陆《家庭教育促进法》第4条明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援和服务。第18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在孕期和未成年人进入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幼稚园、中小学校等重要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由此应运而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被认为是校外培训的新机会,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也转型进入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有机构预测,中国大陆今后几年内至少需要460万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年收入可达15万至50万人民币(约合台币66万至221万元)。
不过,某招聘网站上所谓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职责却是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等,更像是变相的学科类培训,与「双减」政策相违背,也不符合《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定义。
中国大陆教育学者熊丙奇分析,460万这一数据,明显是参考之前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教师数额所推算出来的。在此前提下,该机构声称年收入可达15万元至50万元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恐是打著「家庭教育指导」名义的「住家教师」、上门进行「家教」,不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而是对孩童进行学科辅导家教,代替家长陪伴孩子。他提醒,培训机构声称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就可拿到「金饭碗」,实则是给住家教师提供一个进行「住家服务」的工具以应对监管。
近段时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广告频频出现在微信公众号、网页、短影音平台等,诸如:全职年薪30万、兼职咨询费500元/小时、市场需求多,岗位缺口大……等,类似广告吸引不少人参加培训考证照。新华社调查发现,一些机构的培训项目收费几千元,但课程内容大多七拼八凑,号称高薪就业更是难以实现。
家政公司试水温 进入「家庭教育指导」市场
中国大陆企业工商资讯查询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新注册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企业,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39%。截至2022年5月,今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了2021年增长数的一半。尤其,中国大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近日向社会公示18个新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竟也位列其中,导致热度迅速传至培训和就业市场。有家政公司(经营保姆、管家等业务的公司)也开始对「家庭教育指导」业务试水温,或与培训机构展开合作。
目前开展相关服务的家政公司,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北京地区为例,数量大约有10家左右。在服务项目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政服务的一个类别,与保姆、钟点工并列出现,但服务价格明显高出一大截。如某大型连锁机构的保姆价格为每月5,500元,家教指导师的收费则为每月1.5万元。
某机构客服表示,家教指导师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礼仪,必要时也对亲子关系进行辅导。另一家公司则明言,家教指导师身兼住家保姆和家庭教师的双重角色,可以完成婴儿阶段的早教,以及幼儿园阶段的语文、数理思维启蒙。对此,湖南女子学院家政学系主任梁小燕表示,根据《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责是指导而非代替家长去进行家庭教育,且相关服务应具有公益性质。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是面向家长,并非学生。因此,机构培训家教指导师,主要有三种对象。一是幼稚园、中小学老师,透过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这类培训可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推进「家校共育」。
二是社会工作者。《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培养,鼓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家教指导服务工作。这类人员势必需专业培训,具备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三是机构从业人员。有的机构会开展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业务,这类人员也需要有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不得组织或变相组织营利性教育培训。也就是说,面向家长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坚持公益属性,不能营利。
熊丙奇指出,如果按照配备心理教师的标准来估算,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需求量在十万级,而非培训机构所吹嘘的百万巨量。梁小燕则建议,相关部门要从严设立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从公益性质、师资力量、授课内容、就业推荐等方面规范考证市场。
对于家教指导师等新职业,中国大陆人社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职业标准,对相关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积极稳妥推行社会化评价,由经人社部门备案的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课程换汤不换药 学生负担减轻待观察
今夏是双减落地后的第二个暑假。过去数亿家长操心的假期安排,现在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仍有一些培训班打著暑期托管名义继续经营,该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为了躲避监管,有托管班在课程名称上体现素质教育,但课程内容依然围绕学科辅导,让孩子提前学更高年级的课本,并安排课外作业和补习资料。例如有写作课名为「小记者班」,宣称培养孩童与人沟通、自我表达的能力。正式上课后,老师会安排课堂写作,授课内容也是围绕应试作文。
托管班之外,家长们也成了家庭教师,放学后,会为小孩安排额外的课外作业。考试前一个月,小孩每天作业写到晚上9点多。有家长坦言:「学校给他们准备了两本作业记载本,一本供检查,一本给家长看。」
2021年7月24日,中国大陆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目标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此后,身在震央的补教业几乎被震垮。今年2月,中国大陆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双减后,原有12.4万个实体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原有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然而也有部分地方的实际情况是,双减政策刚开始时,一些机构按照政策把学科培训班变成才艺班,招生率立刻下降一半。等到「换汤不换药」后,招生名额又满了,主要依靠家长相互介绍。
在双减政策满一周年之际,中国大陆上亿家长的焦虑情绪有否缓解,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如一位家长说:「大部分家长就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以后有更多选择机会,这一点不会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距「双减」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