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厨余经济夯 转废为能◆文/许瑞环《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当环境永续理念愈来愈受重视,绿色能源的发展成为当前显学,减少人类制造的废弃物带来环境负担、透过科技「变废为宝」,一直是环保路上探索的焦点。其中,「厨余回收」除减少垃圾处理成本,也可转化为生质能源,发电再利用,将环境资源「由负转正」的特性,激发出不少思索与尝试。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统计,2020年全国厨余回收量逾49万公吨,透过科技将厨余转为有用资源,减少垃圾焚化量,也能正向循环,促进更多厨余回收,减少环境的负担。

厨余回收可投入生质能源发电

厨余可分为生厨余及熟厨余,熟厨余多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剩菜饭、过期食物等,业者回收可用来喂食猪只;而生厨余则包括蔬菜果皮、骨头、腐败食物、枯枝落叶等等不适合猪食的废弃有机物,业者回收后可再利用,透过堆肥化技术,分解出厨余中的有机物质,供给土壤吸收,成为优质天然肥料。

近年,除堆肥外,台湾已开始将厨余投入生质能源发电,借重国外经验,建立生质能源厂或系统。2017年,台南市打造厨余沼气发电系统,作为台湾生质能源发展的先声;之后,环保署规划全台5座生质能发电中心,每年总处理量能23万公吨,每年发电量可达4,197万度、每年售电收入新台币2亿1,479万元,减少碳排量每年2.2万公吨。至今有2座建造完成并展开营运,台中市厨余生质能源厂于2019年7月9日正式营运、桃园市2021年7月完工启用;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正在规划、招商中,其余各县市,也都有厨余发电的发展计划。

位于台中外埔的绿能生态园区是全国首座生质能源厂,主要使用厌氧消化处理技术,以沼气发电。无氧状态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发酵纯化后的沼气经燃烧转化,每小时最大发电效益达550至660千瓦,发电时所产生的高温烟气及热水,也可回收再使用。自2020年6月15日开始发电、售电,目前每天约可处理100吨厨余、发电1万度;第2期工程2024年竣工,届时发电量将可再度上修。

「桃园市生质能中心」于2021年12月试运转,同步推动多项垃圾消化方案,包括新增机械分选处理厂、辅导设置固体回收燃料厂、推动厨余再利用计划等,多方面推动生质能发展,是全国第一座生质能中心。

桃园市生质能中心透过「热处理」及「厌氧消化」两种方式处理垃圾,消化垃圾的热能产电,可收受生熟厨余产生的沼气发电,每年可产生2.2亿度电、供应7万2,800户用电量,预计今年垃圾处理量可达3.8万吨。

厨余发电须建立完整配套措施

妥善利用厨余,可以减少焚化炉耗损,转化的电能也可挹注再生能源资源,但推动厨余发电不仅是硬体建置,诸如回收、存放、运送,都需要建立配套策略与流程。媒体曾报导,台中在推动生厨余厌气发电厂试运行时,每日回收的生厨余达不到预期,使发电产生困难,显见民众每日产生的生厨余数量虽庞大,但若缺少完整回收措施,厨余发电效果将大打折扣。

台湾厨余转化生质能源技术起步较晚,推动的时间也不足,当前厨余发电占总体绿能比例还不到1%,如何落实推广厨余再利用,进一步转化为生质能源,仍是政府持续努力的目标。

相较台湾,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面临更多厨余垃圾的压力。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约1亿2,075万吨,2020年增加至1亿2,775万吨,其中非居民厨余垃圾总量持续成长。

中国大陆处理厨余垃圾压力大

绿色和平统计,2011至2019年间,中国大陆共兴建155座厨余垃圾处理场,其中厌氧发酵占119座、好氧堆肥21座、饲料化处理8座、焚烧等其他技术7座。然而,厨余处理的速度还是跟不上厨余产生的速度,大量的城市垃圾让当局很头痛。

近年来,中国大陆开始提出厨余垃圾管理手段与政策方向。「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要求「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圈经济,后又推动「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地方政府据此提出,针对餐饮行业食品废弃物的地方管理办法。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也提出生活垃圾以及厨余垃圾管理政策。

为促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2021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推进非居民厨余垃圾处理计量收费工作。

该指导意见谈到推动构建厨余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及收费机制。包括加快理顺非居民厨余垃圾收集等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提高收运单位服务质量的激励机制,完善非居民厨余垃圾排放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电子联单资讯化管理。

至今10年来,大陆政府虽多次强调垃圾妥善处理的重要性,实践上却远不及垃圾增加的速度。近年,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开始推动垃圾分类,分类出来的厨余(湿垃圾),大部分仍直接进入垃圾焚化系统。

中国大陆厨余垃圾问题愈来愈急迫,政府也开始提出更多实际的作为,中央积极鼓励地方政府与民间投入生产。目前,例如规模最大的浙江省义乌市再生资源利用中心,持续扩展。

义乌市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分两期建设,负责义乌市的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地沟油的收运及资源化利用,预估全数建设完成后,日处理量为餐饮垃圾 250吨、厨余垃圾 250吨、地沟油垃圾 30吨,总计每日530吨。目前一期已开始营运,日处理规模为餐饮垃圾150吨、厨余垃圾150吨、地沟油30吨;二期日处理规模为餐饮垃圾100吨,厨余垃圾100吨,今年6月开工。

环保清道夫「黑水虻」 成永续再生重要角色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表示,至今已投资2.54亿元建立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义乌再生资源利用中心的易腐垃圾处理能力达每日230吨,投产至今,已处理餐饮、厨余、地沟油垃圾约18万吨,总计发电量约1,230万度。

厨余处理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业界也在持续探索各种不同的方式。浙江省宁波市「一再生金」餐厨垃圾处置项目提出利用「黑水虻」转化厨余垃圾,虫粪还可作为有机肥原料对外出售、虫体也可作为动物饲料,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完全被循环利用。

这并非浙江的独创做法,黑水虻近几年已被国际运用在永续农业、厨余处理。全球市场研究公司Meticulous Research的研究报导指出,黑水虻相关的市场规模在2030年预计达到34亿美元。

在台湾,黑水虻也被视为永续再生发展的重要角色,许多机构、农民、NGO大力推广与使用。开发生质能源、厨余发电需要庞大资金、设备与时间,资源不多的民众,可以用自然的方式,为环保尽一份心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