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重量 港都基隆大蜕变◆文/夏禹天《交流杂志111年10月号第18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曾是外来移民入垦经略的起点,也是镇扼御敌的北疆锁钥,经历世界第7大货柜港的辉煌年代,也走过产业没落萧条的低潮。基隆,这个坐拥山海美景,富含历史记忆的城市,近年来在许多人致力于空间重塑与再生下,已翻转湿冷、灰暗、陈旧的过往印象,再造城市新风貌。
海洋门户 北疆锁钥
早在17世纪,基隆已有汉族等外来移民入垦,与世居于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处,西班牙人、荷兰人更曾以此做为经略台湾的基地。到了清末,西方列强陆续前来叩关,作为北台湾海陆交通枢纽,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勾勒基隆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形塑港口城市的土地样貌。
基隆港三面环山,天然屏障成为设置砲台的最佳条件,据统计,基隆是全台湾砲台最多的地方,有3处被列为国定古迹,分别是二沙湾砲台、大武仑砲台、杠子寮砲台。为了尽可能控制周边海域,砲台大多建筑在丘陵之上,沿著美丽的小路,一路向上前进,一边眺望城郊壮观的远景,虽然砲台区多只留存部分遗构,但仍能想像当年卫戍将士的豪情壮志,一览无遗的景致,使人心旷神怡。
19世纪末,清朝与法国为了越南主权爆发战争,战事扩及云南、台湾等地。1884年法国海军上将孤拔率远东舰队进攻基隆,历时8个月后被清军击退,双方皆有死伤,这些客死异乡的法国官兵,基隆人为他们提供安息地,如同法国在台协会前副主任戴宁智所说,此举证明了人类帮助其他受苦受难者的普世尊重,也成为台法间友谊与和平的实体象征。
异国风情丰富城市样貌
基隆富有国际色彩的历史脉络,城市中不时可见异国风情的痕迹。位在基隆港、旭川河交汇处的「林开郡洋楼」,曾因长年闲置荒废,成为人们口中的「基隆鬼屋」,还曾跃上全台十大鬼屋排行榜。这栋建筑的原貌其实是座气派的欧式宅邸,座落于基隆港「海景第一排」,无论是步出火车站或搭船,很难不注意到它八角圆顶塔楼的独特设计,成为港埠的显著地标,在许多基隆人心目中,仍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走在基隆街头,仍可见到留存颇算完整的仿巴洛克式建筑,在旧龙宫戏院旁,有栋老屋仍保留著完整四柱三窗的结构与复杂装饰花样,建筑立面上的鲍鱼饰,代表屋主经商有成,是一种「彰显富贵」的象征,现在已无人居住,仍能遥想当年富丽堂皇的盛况。
「委托行」是显现国际化风格的另一项基隆特色。早期台湾尚未开放民众自由海外观光,外国商品稀有且取得不易,作为通商港口,基隆透过海洋与外国接轨,因而产生委托行这种商业模式。外国商船和远洋渔船的船员从美、日各国携带日用品及衣物等进港,将货物放置在委托行中寄卖,委托行也接受客户的委托,请船员到国外带回客户指定的商品。委托行象征时尚潮流的尖端,也是地位与阶级的展现。但百货业兴起后,委托行逐渐没落最终淡出历史舞台。现存委托行街区,保留了部分原貌,供人回味往日美好时光,在文化保存的思维下,琢磨出兼具复古与创新的风情。
基隆人体内流淌著海水
基隆人与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渔业是基隆开发的起源,航运是港市兴盛的推手,在船舶络绎不绝的年代,小孩喜欢到港边看大船入港、看黑鸢盘旋,即使长大后出外求学、工作,走出车站,闻到空气中阵阵的海味,游子就知道「回家了」。
基隆人爱海,更懂得吃海鲜,除了「尚青」的各类现捞渔获,手工制造的「吉古拉」是名产。吉古拉的发音来自日文的竹轮「」,早期日本人将鱼肉打成吉古拉、甜不辣等鱼浆制品,广受民众喜爱,成为代表性的美食。手工制作的吉古拉较市面上贩售的竹轮薄一些,美味的关键在于鱼浆的厚度以及火候的控制,接过刚烤好的现做吉古拉,一口咬下香脆的外表,鱼浆的香气在口中散发,这是只有在基隆才能体验到的滋味。
基隆的咖啡文化非常悠久,最早可溯源至日治时期,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街头新增不少特色小店,不论是到半山腰、海岸边、巷弄间、甚至传统市场,都有机会与醇厚的咖啡香不期而遇,感受城市的日常。
正滨渔港变身有「台湾威尼斯」美名
正滨渔港过去不但是早期带动渔港兴盛的主要功臣,也是台湾北部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后来没落,仍保有朴实风貌。在地方政府与地景团队巧思下,保留渔港怀旧面貌,并将港边屋子漆上缤纷色彩,色彩缤纷的墙面搭配基隆独有的山海地形,有台版威尼斯渔港美名,成为网路热门打卡景点。
由废校的太平国小改建的太平青鸟,位于基隆港口旁的半山腰上,与 KEELUNG 地标并肩,可将基隆市景收尽眼底。地方创生计划催生这个全新的场域,拆除原有的校舍围墙、室内部份墙面与楼板,但保留部分的窗户、黑板和教室座位,打破原有校舍的局限,开启整体空间的垂直与平行视野,成了阅读基隆城市空间结构及历史文理的可贵视角,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基隆港西岸最独特的观光亮点。
距离市区中心不远的中正公园,是过去基隆人观山、看海的风景区,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童年回忆,巨大的观音大士像,是进港船舶的指标,慈光普照也带给基隆人心灵上的平静与寄托。近年推动的「山海城串连再造计划」,规划兴建竖梯形式的「基隆塔」,串连山、海、城,游客不用开车,步行就能到中正公园欣赏基隆美景,游客与市民都能重新认识基隆独特之美。
过去基隆常被称为「雨港」,总给人「湿、冷、灰、旧」的印象,但近几年随著政府陆续推行港市再生,整体规划、有序推动的策略让市民相当有感,吸引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城市注入热情与活力,翻转城市印象,就像雨过天晴,湛蓝晴空中浮现出一抹彩虹,带给城市瑰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