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在科技与伦理间取得平衡《交流杂志111年8月号第18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因编辑技术的崛起,遗传或重大疾病可获改善,使治愈遗传性疾病的梦想可能成真;居家照护机器人,或可分担高龄化社会的照顾压力。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技的崛起,犹如一把双面刃,一方面带来便利性,另一方面却助长种族、社会偏见,越过隐私界线。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须以人为本。近期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如基因编辑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慧等,虽为改善人类生活而起,却不免落入国家实力之争,甚至沦为国家监控人民的工具。本期《交流》杂志以「科技与伦理的难题」为题,面对科技对伦理道德的争议,在价值观与利益的复杂权衡下,两岸的政策作为也有所不同。台湾在AI法制与伦理间寻求平衡点,中国大陆则以维稳为由,强化监管措施。无论基因编辑或人工智慧,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效益之余,仍应审慎看待。

2022年对美国和中国大陆都是关键时刻。从贸易战到科技战,再到数位经济规则制定权之争,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的首次亚洲行,展现弹性和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是否会走向类似冷战的二元对立?本期中央研究院欧美所林正义研究员有精彩的分析。台湾身为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成员,也是数位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于产业链的韧性、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强化减碳绿能的努力以及数位贸易的发展,能提供更多贡献。

 COVID-19肆虐全球3年,如何应对病毒仍充满未知与不确定性。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动态清零,严密防控下的封城阴影导致经济衰退、民怨四起。台商处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不能轻忽随之而来的风险,需留意中共政策变化,审慎评估加快调整产能、市场多元布局的成本与效益。

天人永隔对亲人是至痛至悲,但透过遗物整理师或礼仪师,从亡者遗物拼凑出生前的经历和故事,试著以尊重的心态,传递来不及说的话;遗物整理师对待陌生人如家人般真诚的心意,让每个遗物、每份尚未传达的思念,用不同的方式留下意义。

随著技术端的成熟,虚拟实境、扩增实境的到位,犹如电影《一级玩家》展现的虚拟实境新绿洲。以流行音乐为例,有别于线下(实体)的线上演唱会,因应疫情催生的应变之道,悄然改变流行音乐、剧场产业的生态圈。面对分众市场的瞬息万变,线上演出绝非线下的临时替代方案,除可补其不足,「沉浸式体验」的互动更合乎自媒体时代观众的期待。

科技的迅速与便捷,远不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会来得深刻。海基会义务律师姜志俊对两岸人民的投入与付出,形成一股正向力量,默默在台湾社会发芽、发酵。

面对数位时代的快速转变,双手的温度依然是我们最可贵的资本。一如勇夺第11届「世界杯面包大赛」团体冠军的台湾代表队,擦亮台湾面包招牌的同时,也用双手传承与延续在地饮食文化的精髓。不论传统味或新「台」味,他们历经挑战,创造出引领潮流的「台湾味」品牌,终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