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当「缺粮」近在眼前《交流杂志111年6月号第18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民以食为「天」,但很少人能预料到,在21世纪文明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这个「天」,却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极端气候冲击农作物生长已不是新闻,但疫情与战争因素的叠加,却使农作物的生产与分配急遽恶化,让人措手不及。去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第一份全球评估报告,直指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的发生率接近10%,超过23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30%)无法保证全年获取充足食物。这还未算入今年2月世界两大粮食出口国俄罗斯与乌克兰爆发战争,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的剧烈冲击。
人类多年来发展出的「大量制造」生产型态与「鼓励购买」消费文化,加重环境的负担,只能靠人为的介入,力挽狂澜。台湾已有研究机构著手寻找新的替代食物,对台湾独一无二的特有米粮「油芒」寄予厚望;植物肉、仿生肉的发展,对减缓畜牧业损害环境,有正面助益。中国大陆则开始松绑基因改造作物,提高单位量产;同时,也大力研发人造蛋白质与淀粉,使农民不再需要「看天吃饭」。
也有越来越多人自己当起农夫,在自家开辟「城市菜园」,虽无法达到自给自足,却可疗愈身心、带来成就感,也有绿化城市的外溢效果。更重要的是教育意义,「种菜方知农民苦」,唯有自己亲自栽种,才能体会食物的珍贵。
发展绿能是另一种拯救环境、间接保障粮食安全的方法。然而,世界各国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却陷入再生能源供给不足的困境。为避免强制转换造成的经济休克,续航力强、电解水就能产生的「氢能」,便成为中国大陆等国家的过渡方案。不过,电解水仍需要耗能,「氢能」能达到什么程度的减碳效果,还需要时间观察。
随著产业的智慧化,遽增的电力需求成为中共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东数西算」工程,概念在于将东部的数据引入西部计算,利用西部的再生能源,供应庞大运算量所需的电力,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状似完善的规划,仍存在缺乏晶片、建设速度赶不上需求速度的隐忧。
尽管如此,疫情加速智慧化与数位化发展,却是「回不去了」。不论是北京冬奥的「智慧餐厅」,还是「线上博物馆」,都是疫情下的产物。竞争激烈的台湾坐月子中心也与时俱进,推出智慧化感染防控及照护,甚至进军中国大陆,抢占少子化商机。台式服务的精致化、专业化、人性化,让大陆民众趋之若鹜、从业人员纷纷仿效。
另外,隐藏在台湾乡野间的诸多「隐形冠军」,默默专注于本业,多年来厚植实力,早已扬名国际。不仅擦亮「台湾」这块招牌,也扩大台湾的国际影响力。
除了硬梆梆的制造业,台湾的柔软也深深影响每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陆配宗菊梅、陆生光光来台多年,深刻体会台湾的人文力量;广州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启安更充分体现台湾人民的人文关怀,许多协处个案背后,都有他温暖的身影,帮扶著需要协助的人们。海基会作为两岸民众坚强的后盾,也与各地台商协会密切合作,提供各种必要的帮助,期许成为不确定的年代中,一股安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