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紧裤带—全球粮食危机扑面而来◆文/李昭旭《交流杂志111年6月号第18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让每人拥有适足粮食权,是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保障基本人权的重要一环,但人类似乎从未达到这个理想目标。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画署和欧盟共同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 55个国家和地区至少1.5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级别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年增加约2,000万人。当前气候变迁恶化、新冠肺炎疫情未息、俄乌冲突,使得全球粮食危机益趋险峻,陷入饥饿的人口恐在短期内持续飙升。
俄罗斯侵乌加剧粮食短缺
据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研究,2011年至2020年间,全球武装冲突的数量增加大约50%。武装冲突剧增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今年2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举,因双方都是粮食出口大国,让全球粮食短缺问题雪上加霜。据美国农业部2021年统计,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共占全球逾4分之1小麦出口,以及约2成玉米和8成葵花油出口。国际谷物理事会(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 IGC)数据显示,2020至2021年,俄罗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排名第三,乌俄两国合计占全球粮食出口22%。
战事影响所及,甘比亚、黎巴嫩、吉布地、利比亚、突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主要依靠乌克兰小麦进口的国家遭受严重冲击。世银表示,乌克兰小麦出口量占上述国家小麦进口量40%以上。埃及高达80%的小麦依赖俄罗斯进口,短期内恐连面包都一块难求。世界粮食计画署(WFP)也示警,该组织经管的小麦供应量近5成来自乌克兰,该国遭俄罗斯侵略以来,世界粮价飙涨,供应成本剧增,将冲击全球粮食安全。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粮食库存区遭俄军狂轰猛炸,加以农地耕种停摆,也逐渐陷入粮荒,乌克兰总统顾问乌斯登科(Oleh Ustenko)指出,国内粮食储备仅够维持1年,如今无法播种,将冲击国内及全球供应,造成乌克兰甚至国际人道危机。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今年3月22日向义大利国会演说强调,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将导致全球饥荒,此说并不夸张。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战争期间宣布禁止谷物出口,封锁乌克兰出海港口,粮食无法外运,导致全球掀起一股粮食保护主义浪潮,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等国陆续宣布禁止谷物出口措施。
粮食短缺随之带来价格上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1个月后,全球小麦价格上涨21%、大麦上涨33%、部分化肥上涨40%,涨势惊人。粮食上涨环环相扣,作为小麦替代品的玉米和大米市场价格因而往上走高。联合国警告,随著粮食贸易中断、未来耕种作物受阻,目前已创纪录的粮价恐再暴增22%,且战事造成化肥、燃料成本飙升,届时非洲、中南美洲、中东、东南亚的中低收入国家将首当其冲,影响甚巨。
全球超过23亿人吃不饱 非洲饥饿人数最多
2021年7月1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画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第一份全球评估报告,其中提到:「2015年前后,饥饿现象已开始呈上升之势。令人不安的是,2020年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占比来看,饥饿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增幅超过人口增速:据估计,2020年的食物不足发生率约为9.9%,高于2019年的8.4%」。
报告也指出,疫情不只对个人、家庭收入造成影响,且肉类、奶制品、谷物等食品更创下10年来最高价格,重创粮食供应及各国提供粮食援助的意愿。从饥饿人口分布来看,一半以上(4.18亿)的食物不足人群集中在亚洲;3分之1以上(2.82亿)位于非洲;还有一小部分(6千万)位处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区域。非洲是饥饿人数增幅最大区域,食物不足人数占总人口的21%,是其他区域的2倍以上。总体而言,超过23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30%)无法保证全年获取充足食物。
疫情爆发迄今已延续两年半,不只让许多国家农业生产受阻,交通运输也深受影响,中国大陆因采取清零政策,只要码头工人出现染疫,便立即封港,例如深圳盐田港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宁波舟山港都曾关闭,上海疫情在今年3月大爆发,这个全球最大港口运转旋即迟滞;美国及许多国家因疫情也陷入塞港货轮暴增的困境,导致粮食价格飙升,委内瑞拉、叶门、阿富汗等30余国因无法购得粮食,出现严重饥荒。
极端气候持续恶化 饥荒有增无减
2021年非洲马达加斯加经历长达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甚至连续4年未降雨,饱受干旱冲击,无法耕种,估计超过1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是全球第一个因气候变迁导致饥荒的国家。受气候变迁影响的国家没有贫富之差,已开发或开发中国家,都遭受极端气候带来的旱涝之灾。
今年2月2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迁影响与调适》指出,随著气候恶化,更多原住民将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水和生物多样性;愈来愈多证据指出,气候变迁冲击许多依赖自然生态获取食物的地区。
从2019年以来的高温天气,有些国家爆发旱灾,美、欧干旱频繁,澳洲森林大火严重影响畜牧业和农业。中国大陆则因2020年及2021年相继出现洪灾及风灾,粮食收成也受到冲击。
极端气候与人类长期破坏自然环境与大量排碳密切相关,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全球各国共同携手才能有效化解这道难题。2021年11月在英国召开的格拉斯哥COP26气候峰会,正是各国因应气候暖化承诺减碳的重要会议,近两百个国家谈判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定》,是好的开始,后续就看各国落实减碳的决心。
中国大陆囤粮不手软 推升国际粮食飞涨
中国大陆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每年进口超过1亿吨粮食,2021年粮食进口达到1.65亿吨新高。然持平而论,中国大陆每年自产的粮食,尤其大米、小麦大多都能自给自足,据中共农业农村部及海关总署数据,2019-2020年度,稻谷年度总消耗量约为1.97亿吨,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1.99亿吨,产量仍大于消耗量。
近年习近平一再强调粮食安全,「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内,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比往年花更多篇幅强调耕地保护,要求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保持在1.3 万亿斤以上。
对外,大举进口粮食,以2021年为例,玉米进口量较2020年成长近两倍,达2,835万吨,小麦进口量977万吨,双双创下新高纪录。稻谷及大米进口量496万吨,也较2020年成长68.7%。《日本经济新闻》引述美国农业部推算,2022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粮食库存在全球库存量占比分别是玉米69%、白米60%、小麦51%,换言之,中国大陆人口占全球不到2成,却储存全球一半以上玉米和其他谷物。中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2月承认,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的比例超过70%。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2021年全球粮食价格平均年涨28%,创下10年来最高纪录,非洲饥荒人数是8 年新高,饥荒主因是食品价格上涨。而「广积粮」是中国大陆当前粮食政策主轴,国际间认为中国大陆是推升国际粮食价格的推手,目前仍积极囤粮中。
粮食分配不均亟待解决
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还包括以植物当燃料的生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将现代生质能源描述为再生能源中「被忽视的巨人」,预测未来5年内将超过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然将土地转而生产生质能源,剥夺落后国家宝贵的农业土壤。为了减少粮食与能源间的冲突,已有科学家建议各国政府限制生质能源的规模。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民以食为天」,饥饿不仅会让人失去理性,也会导致政权衰亡,古今中外社会动荡与革命都因饥饿而起。目前全球对于气候变迁已积极寻求因应之道,但对粮食分配不均的问题,却略显消极,亟待国际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