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急难救助三十余载 陈启安:过日子就是处处结好缘◆文/曾秋英《交流杂志111年6月号第183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两岸开放交流三十余载,每年往来人次多达数百万,际遇迥异,自也谱写出不同故事。有人经商失败、穷困潦倒,需靠外界接济;也有人在大陆遭遇危难与病痛,甚至独自在异乡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凡此种种需要协处的情况,多半还是由同乡的台湾人出面协助。

已在大陆33年、从广州台商协会1990年成立之初就已加入协会的常务副会长陈启安,多年来不仅默默协处诸多需要救助的个案,在公益慈善等方面也不遗余力。

大陆台商协会角色与功能日趋重要

两岸关系复杂敏感,官方交流常因此受到影响,台湾民众若在大陆遇到需要协助的情况,除了联系海基会之外,也会请求当地的台商协会援助,让各地协会肩负更大的责任。

陈启安坦言,每个个案背后都有其因果。有人因合资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或因投资失利,导致债台高筑、失去工作,甚至居无定所。珠三角是台商最早前进布局的所在,也是上述个案数量最多之地。

陈启安解释,一般来说,这些个案通常是由当地台办通知台协,或是公安机关透过台办转到台协来处理。因为当事人多半都已超过2、30年未回台,且在大陆谋生有困难,解决办法之一是按其意愿送回台湾。

根据海基会统计,2010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协助滞陆国人返台数量约在20件左右,之后逐年出现增长。2018至2019年攀升到每年50件左右;2020年虽有疫情影响,案件数仍增加到80件,2021年也未见下降。

协处三大类个案 生计困难、亟需就医及往生者

台商协会协助处理的个案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经济困顿,无力安顿者;二是有医疗需求,主要是生病而无经济能力就医者;第三是亡故善后,包括因故死亡、猝死,或是已逝世一段时间,亲友还未能前往大陆处理后事者。

有些当事人已有10多年未和台湾家属联系,有些则是早和台湾配偶离异,在大陆另组家庭。在彼此感情疏离的背景下,出了问题才回过头希望台湾家人照顾抚养,「将心比心当然有难度」。因此,台湾家属无意伸出援手的比例极高。

台商协会接到个案后会如何处理?陈启安解释,通常前两类的个案还会伴随护照、台胞证过期或遗失的情况,这时由海基会和台商协会分工合作,海基会透过户政或警政单位,找寻个案的台湾家属并说明情况,希望家属能将当事人接回台。若台湾家属无意或无力协助,则协调个案户籍所在地的社福机构先行收容,再进一步辅导或讨论后续安置方法。

台商协会则和当地台办联系,协助申办一次性的台胞证,办理证件加上逾期居留的罚款,这部分费用通常由台协和台办协调吸收。

医疗个案涉及医药费、行程安排等层面 协处事务繁琐

医疗个案牵扯到更多层面,处理起来相对复杂。陈启安说,医疗费用可大可小,有时缺口达到数十万之谱,筹措极为困难;待其可以出院返台时,航空公司不仅会要求医师开立适航证明,经常还要求需要有人陪同,方同意搭机。

他曾陪同一个特殊的医疗个案返台。当事人因有严重糖尿病,报给协会处理时已到了须截肢的危急情况,无法行走。透过海基会和协会合力协助,得以入住一家安养中心。陈启安说,由于当事人身材高大,当时他还特别为其买了商务舱的座位。但因当事人坐不进机舱专用轮椅,航空公司只得利用运送餐车的升降机,将当事人和陪同的陈启安一起送上飞机,成为另类的登机经验。

开导往生个案家属「亡者灵安、在者心安」

有一个台湾人在大陆亡故的个案,因往生者与台湾家属长期失和,家属不愿赴陆处理后事。经陈启安和家属分享佛教「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的道理,「彼此间的经历都是前世因缘,最后一段路何不放下嫌隙,也算是为今世缘分划下完整句点」。最后家属终于愿意出面处理后事,让「亡者灵安、在者心安」,逝者终能落叶归根。

另一个特殊个案,前后花费6年才处理完。当事人过世后,家属欠缺处理意愿,好不容易劝说前来办理,却因为死者在大陆另有继承者,以致确认手续未能办妥。陈启安一直把这件未竟之事记在心上,利用与当地官员互动的机会提起此事,官员马上要求公安部门协助处理并顺利解决,海基会也立刻通知家属前往大陆申请死亡证明,但距当事人往生已相隔6年。家属决定将骨灰携回台湾,结果费了一番周折,按照殡仪馆规定,需支付6年的骨灰保管费共1.5万余元,形成家属预期外的负担,经台协协调后,有效减免了不少费用。

慈善事业与个案协处都需要资源整合

慈善工作自然是人多力量大,尤其需要资源整合。广州台协组织架构中包含慈善功能委员会,成员包括广州十个分会的会长,组织起绵密的慈善网,获得王庆祥会长、协会干部和会员的全力支持,协处的经验与成果更得到各地友会的推崇与肯定。各片区也都成立慈善委员会,协处上述不同类型案件所需的资金。陈启安解释,主要依据不同个案情况,发起台商捐款解决,尽量不动用慈善委员会的基金。

事实上,除了参与台商协会协处个案外,陈启安在大陆30多年,投入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从不间断。问其为何一直能保有助人的热忱?身为慈济人的陈启安说,「这都是前一世的因缘,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中找到我」。不论对台商协会还是他个人而言,只要交付给的个案,都会尽力做到圆满。

多年来面对各式各样的求助案例,陈启安会先理清因由,不是对方开口要多少,就要给多少,「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足够』这个『度』」。助人的出发点是让受者度过眼前难关,最终目的是助其自立更生,自己去担负生命中该承担的责任。

疫情之下 两岸协处面临复杂局面

疫情爆发后,也让两岸协处相关个案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有些台湾家属前往大陆处理过世亲属后事的计划,因为疫情被打乱,「原本想等疫情稳定后再去,未料2年了也还没到头」。

最麻烦的是医疗救助的个案,情况通常都较为紧急,亟需返台就医。但这部分不仅牵涉到台湾各县市政府量能,还需符合防疫规范,有些当事人身体情况因无法自理,返台后无法单独在防疫旅馆隔离,回家之路变得困难重重。海基会和各地台商协会密切配合联系协调两岸相关部门,为服务两岸人民搭起一座桥梁。陈启安说,每一项慈善或协处工作,只靠个人绝对成不了事,需要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完成,对于所有帮忙的单位他都心存感激。总结30多年的相关经验,「于我而言,反正都是过日子,何不处处结好缘」,陈启安如是说。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