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隔空看诊 两岸远距医疗的发展与困境◆文/李仁容《交流杂志111年4月号第182期(历史资料)》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许多城市进入高度管制,社会系统仅靠电商、外卖等方式维系,工作、上课、看病,都采行「远距」模式。远距工作盛行、远距教学启动,远距医疗也顺势崛起。

疫情是远距医疗的重要推手

远距医疗是科技为民众带来的一大福音,让医病双方可以不用负担时间与距离成本。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后蔓延全球,让远距医疗快速升温,许多国家调整相关医疗政策,例如美日等国都相继放宽远距医疗给付。

台湾的医疗技术与健保政策闻名国际,但推动远距看诊的速度较慢,直到2018年5月颁布《通讯诊察治疗办法》,放宽诊疗对象资格与模式,明订山地离岛偏僻地区居民、长照服务使用者等6类特殊情形病人得进行通讯诊疗,这是台湾远距医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12月29日,因应疫情需要,健保署公告「全民健康保险远距医疗给付计划」,正式将山地、离岛、偏远地区远距医疗纳入健保给付。

从实务面来看,上述《办法》施行后,3年来使用远距医疗的病人数屈指可数,世代落差、个人资通设备不足与传统「看医生」习惯都是重要因素。远距看诊人数大幅增加,直到2021年5月19日疫情进入3级警戒后,才明显增多。当时卫福部把有就医需求的居家检疫隔离民众,纳入远距医疗对象,启动8千多家医疗机构、卫生所加入开设「视讯诊疗门诊」,相关院所远距医疗人数因而骤增。以花莲慈济医院为例,去年5月19日前一周,仅11人次使用远距看诊,警戒升高到3级后,通讯看诊人数才随之激增,光是7月中旬,一周就超过250人。

技术不是问题 合法化才是重点

可见法规松绑、健保给付虽有利于远距看诊的推动,但疫情才是刺激远距看诊人数成长的推手。医联网也指出,2020年开始,因疫情催化,线上医师咨询量成长48%;依疾管署指引所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自我评估助手」,使用人数更大幅成长。除了国内,中国大陆、美国、澳洲等海外地区台湾民众咨询量也提升,不少孕妇、留学生及台商透过视讯直接咨询台湾医师。同时,由于通讯诊疗包括初诊病人,但因看诊时无法取得健保卡,医师恐不了解病人过去病史,因此健保署在疫情期间以身分证号查询健保医疗资讯云端查询系统,凡是卫生局指定之通讯诊疗医疗机构,都可至健保资讯网服务系统(VPN)插入机构卡及医师卡,即可输入病人身分证号后查询。

除了疫情期间的应变措施,台湾常态性远距医疗市场主要面临安全面与法规面的挑战。当前资通讯技术可轻易解决远距看诊的问题,且具备联网机能的血压计、血糖仪、体重计等仪器及智慧衣、智慧手环,甚至智慧尿布等智慧化穿戴装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远距及智慧医疗的前景更具助力。但这些装置要做为客观诊疗的生理量测设备,仍有法规上的限制,无法普及利用,需要进行修法解禁。例如2019年12月Apple Watch的心电图(ECG)功能要进台湾,但受限台湾医材法规未开放,只能透过修订《医疗器材管理法》,将医疗器材管理从原本的《药事法》中抽离,才得以顺利运用。这种情况并非台湾独有,就连远距看诊较发达的美国,对于线上医疗的视讯连线也必须符合「健康保险可携性及责任法案」(The 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的规范,以维护病患隐私与资安风险。

针对远距医疗,医界与民众的疑虑包括:病患资料的正确性与安全性是远距医疗的基本要求;资料的延续性与跨机构、跨平台的应用机制,同样攸关临床面的执行及成本效益。另,法规要求医师在执行线上诊疗时,医师本人必须要在医疗机构内,实务上只要有网路,医师不论身在何处,应当都能为病人进行远距诊疗。

领用药品方面,目前规定药品应由药师亲自交付,且不得跨区执业,药品不能邮寄或宅配,过去为防弊而被禁止的网路药局,能否有限度开放,也引起热议;由病人自行列印之处方没有签章,如何避免伪造处方。这些都涉及《医师法》和《药师法》等规定,未来可能都要修法,才能配合远距医疗发展。

视讯平台不统一 不利远距医疗推广

视讯软体方面,各家医院远距平台常各自为政,让许多初次远距看诊的民众感到不便。一位首次帮家中长辈远距挂号的民众就指出,各家医院使用的看诊平台不一而足,有的自行开发App、有的使用社交软体,每家医院的操作模式都不同,「自己学都已经很吃力,更别提教会家中长辈。」对病人的治疗来说,从初诊、复诊、住院、愈后追踪到远距健康管理,若未达到病历数位化、设备连线自动化、视讯平台一致化,同样不利于远距医疗的推广。

在台湾经营远距医疗市场已久的盖德科技董事长许宾乡则表示,一路走来都在跟法规奋战,台湾无论在ICT(资讯与通信科技)或是医疗方面都非常先进、具备非常好的技术条件,但部分健保法规有待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创新的机会,法规虽有其严肃性及多方考量,但因应疫情及社会现况适时修订,也是法规与时俱进之要义,若能鼓励创新医疗、调整法规,将是台湾远距医疗快速发展的契机。

中国大陆远距医疗发展潜力虽大问题也多

中国大陆开始推动远距医疗的时间与台湾相当。中共国务院于2018年4月公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便制定《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等3项试行法规,开启远距医疗之路。因应疫情发展,2020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大医院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缓解疫情压力,并放宽远距医疗医保条件。医疗服务平台用户人数随即暴增,例如「平安好医生」2020年初用户人数骤增900%,「Chunyu Doctor」、「阿里健康」等线上用户人数也大幅增加。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地理面积辽阔,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远距医疗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不过,中国大陆远距医疗也面临诸多制约。首先,资讯系统和台湾一样,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规范,各自独立搭建平台,无法跨地域、跨系统互联;其次,医疗资源无法共用和发挥最大效用。远端医疗资讯系统与医院资讯系统、其他临床资讯系统以及相关医疗设备无法互联;第三,全国各地大型医院掌握绝大部分的医疗核心资源,偏远地区诊所拥有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就医需求,导致分级诊疗落实和执行有一定的阻力,远端医疗也难以推行下去;第四,远距医疗缺少病患的认可,患者的就诊习惯仍倾向与医师面对面。

根据市场调查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全球远距医疗市场区域占比与2020至2025年复合成长率(CAGR),以北美市场占比最高,达61.4%,年复合成长率为14.8%;欧洲地区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占比为19.7%,年复合成长率达到16.8%;亚太地区目前占比不高,约全球市场13.2%,但未来发展极具潜力。

远距医疗商机可期 台湾具优势

总体而言,两岸远距医疗问题仍多,双方都面临老年人口及慢性疾病人口急速上升趋势,远距医疗深具潜力。国际各大企业已闻到浓厚商机,纷纷加入抢食生技医疗大饼,以科技制造闻名全球的台湾厂商当然不会缺席,无论是寻找新蓝海的电子五哥广达、鸿海、仁宝、纬创、英业达,或是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新创企业,从监测生理功能的智慧手表、远距医疗服务系统平台、行动医疗车到远距创新医材等领域,台厂陆续插旗。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远距医疗向前迈进一大步,不但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的看诊常态,医疗机构也比以往更愿意和科技公司合作。台湾是ICT产业大国,只要掌握契机,绝对能在「ICT+医疗」的全球供应链占一席之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