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疫情无情人有情 陆生感受台湾人情味◆文/廖小花《交流杂志111年4月号第182期(历史资料)》

2021年5月,台湾疫情来势汹汹,教室弥漫低气压,老师念出简讯:「学校通知,今天起全面远距授课,这是我们本学期最后一次见面了。」

宿舍里的台湾同学基本上都回家了,我觉得自己像「留守儿童」,眼下最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传统市场休市,没有经济条件支撑外送服务的我,只好每天去超市采购。

一天下午,我收到一个包裹,是朋友寄来她阿公田里的新鲜蔬果与食材:6根茄子、4块姜、3根香蕉、3根地瓜、2颗柠檬,还有2包我最爱的台湾古早零食「大猪公」。

蔬菜箱满满台湾的爱与温暖

疫情持续,蔬菜箱开始流行,4、5百元1箱,能维持一个家庭一周的食材。一位住在三峡的姐姐很关心我,考虑生活成本升高,担心我吃不饱,自掏腰包帮我订了一个蔬菜箱。

下楼领箱子时,宽大的雨衣把我遮得严严实实,送货的阿姨却特别大声地喊我:「没没(妹妹)!」后来才知道,姐姐早跟老板娘说起我:「我说妳是陆生,独居台湾,老板娘她也想帮你,在箱子里加了一些食材,是其他买家没有的。」

半年后,疫情得到控制,我和姐姐又见面了,我向她表示感谢,她告诉我:「台湾人特别温暖,愿每个在外的游子都被温柔以待。」

姐姐早年也有从北到南求学的经历,看到我就想起当年求学的自己。我在台湾生活一点都不觉得委屈,只觉得自己像在糖罐里,幸福得不得了,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报答,她笑道:「其实台湾不需要你做什么报答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开心,就是最好的回报了。」

常有台湾长辈小心翼翼地问:「跑这么远,家人不会担心吗?」我想我可以明白我母亲的心情,第一年,牵挂在所难免,但看到我寒暑假回家精神抖擞,还长了不少肉,开心地分享所见所闻,宽心许多。妈妈对女儿的感受和直觉是最准确的,了解我在这里自在、快乐,女儿被台湾养得白白胖胖的,留下难忘的回忆。

三重老街区如娘家

疫情期间,我住在一位阿姨家约莫半年,她因工作旅居美国,房间空出来,考虑到我从中国大陆来念书,没有固定收入,竟不收取租金。

那是三重一座老街区,几十年不曾变样,卤味摊传了三代,隔壁是金纸铺,对面是洗衣房和裁缝店,宫庙座落在旁,神明诞辰与初一十五,写著红字「风调雨顺」的灯笼点亮蜿蜒小巷,每逢小雨,我会收了伞,放慢步子,看雨点在灯光下连成流星的线。

邻居阿嬷知道我从广东来,总爱叫住我,跟著她的背影走进店铺,把东西放在我的掌心。有时是一颗茂谷柑,有时是一枚绿豆椪,好似回到童年那条立著40年芒果树的巷弄,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家家米饭的香甜飘到屋外,甚至巷弄。邻里守望相助,台北钢铁森林的根脉相连,传统隐秘而安然地保持著。

我见到从美国回来的阿姨,已是搬离三重半年后,阿姨对我说:「欢迎有时间回娘家看看。」「娘家」,本指女儿出嫁后的原生父母家,阿姨真挚的比喻,令我感动。

老师邀围炉辞岁与难忘的宜兰年

疫情打断了寒假回家计划,知道陆生们「无家可归」,我的3位台湾老师,邀了近10位大陆孩子,一起围炉辞岁。老师知道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特地在南门市场购买属于我们的「家乡味」。

吃饱喝足后,老师拿出为每位学生书写的「嵌字联」墨宝相赠。老师写道「海样无尽般若智,珊步移来开悟花」,那段时间正经历情绪低潮,老师希望我除旧迎新,整装待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同学,老师写道「陈经久藏堪俯仰,果为因地试金石」,勉励在因地沈潜用功,定能有所成就,字字出自老师对学生们量身定做的智慧祝福。

宜兰的学姐知道我留台过年,邀请我随她们「初二回娘家」,学姐的外公有很多兄弟姐妹,家族人丁兴旺,欢欣和睦,很有过年气氛。

我跟著学姐「认亲戚」,阿嬷、姑婆、大阿姨、小阿姨、大姨丈、表姐、表弟、大舅舅、二舅舅,脑袋有点转不过来,还把姑婆和阿嬷叫错,被学姐「K头」,她隔著饭桌大声介绍我,喧嚷之中变成鸡同鸭讲。「啊这是谁?」「这是我学妹。」「表妹?」「学妹!」「姐妹?」「我世新的学妹啦!」其中一位舅舅喝到有点「茫」,听到我是「学妹」时,脸部神情让我莞尔一笑。无论身在何处,有人关心,有口热饭,就有温暖和继续向前的动力。

当我正品尝「西鲁肉」时,姑婆走过来问我「饭菜吃得惯吗?习惯台湾吗?」我听成了喜不喜欢台湾,便用能穿透一切喧嚷的声音说:「我喜欢台湾。」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