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绿能IN 煤炭OUT《交流杂志111年2月号第18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众所瞩目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 26),去年11月在充满争议声中落幕。作为2015年《巴黎协定》后的首次评量,纵使会上缔结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原「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承诺改为「逐步减少」,被讥过于软弱,但COP 26仍传达一个不争的事实:煤炭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只是,去年冬天许多国家经历的能源危机,显示透过能源转型挽救气候变迁,付出的代价远超乎我们想像。对企业来说,为减碳而限制煤炭及石油等化石能源供应,导致化石能源价格飙高,企业无力招架;对个人而言,必须承担企业转嫁生产成本带来的通货膨胀。一个宜居的「未来」,是以能源变贵、物价齐涨的「现在」为代价。
不过从正面看,能源转型亦是思维转变的契机。能源变贵正可培养人们节能习惯,物价上涨反而让人们更加「惜物」。大量制造、过度消费的时代已经过去,物质的干扰一旦降低,精神层面将更加丰富,有助于产业走向精致化的台湾,更聚焦在事物本质上,探索出绿色经济成长新模式。
海基会长期服务台商,在关注能源转型的同时,也关心台商经营处境。绿色供应链与碳交易对台商虽有挑战,但碳市场提供的新机会亦待台商挖掘;科技部的TTA(台湾科技新创基地)平台,帮助台商利用「六大核心战略产业」的制程创新优势,将研发中心设于台湾,加速企业数位转型,在绿色趋势下,找到自己的一片新蓝海。
两岸加入WTO迄今20年,这20年间,一个货物自由流通的市场并未实现,反而是区域主义加剧,FTA盛行,对未加入者产生排挤效应。台湾力图加入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突破困境,中国大陆则是利用FTA搭配「一带一路」,扩大经贸影响力。
不论是WTO还是FTA,欲融入世界经贸体系,两岸都必须面对开放市场后的转型阵痛。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务农,便是中国大陆经济转型的反映;对田野等农村题材的向往,则凸显大陆年轻人对城市「内卷化」竞争的厌倦。尤其,中国大陆为因应「未富先老」延迟退休年龄,阻碍年轻一辈的升迁管道,年轻人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虚拟偶像当道或许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抑郁的人们,成了社会的隐患,中共借重「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群众组织防治,或许达到一定程度的维稳目标,却也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两岸文书验证」为海基会重要业务,更攸关无数往返两岸民众的权益,但多数人对为文书公证把关的「公证人」很陌生。本期一大亮点是邀请高雄地区公证人公会伍婉娴理事长分享踏入这行的机遇与工作甘苦,娓娓道来毫不保留,我们有幸了解这个全台只有200多人的特殊行业。
无论大环境如何改变,两岸民众始终是海基会最重视的一群。台商、台生、陆配、陆生,海基会兢兢业业,给予「娘家」般的支持。一如眷村菜唤起舌尖上的记忆,海基会也期盼透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两岸民众想起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