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因应减碳挑战 台湾能源转型渐成日常◆文/吴姿贤《交流杂志111年2月号第181期(历史资料)》

台湾有高达9成以上的能源仰赖外国进口,亟需提升能源自主与多元化,近年受到全球气候变迁与资源短缺的影响,能源转型已迫在眉睫,不得不严肃面对。事实上,台湾已走在能源转型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改变正落实在每人、每个家庭,看似稀松平常的「食、衣、住、行」,都如同一场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能源革命。

高铁风景不一样了 铁皮屋变太阳光电板

为确保供电稳定、降低空污及减碳,台湾能源转型以「减煤、增气、展绿、非核」为主要规画目标,设定2025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总发电量的20%,需要仰赖大量太阳光电及风力发电设施,受到外界瞩目。近年,民众搭高铁时,若在窗边望著车外风景,很容易发现城市与乡村的面貌慢慢转变,西半部轨道沿线工厂或畜牧设施的屋顶,从早年的铁皮屋顶转变为一块块深蓝色发亮的太阳光电板。

太阳光电是一般民众最容易亲近的再生能源之一,除了产业园区、科学园区或地方特定光电专区有设置规范及要求外,台湾也出现「公民电厂」,一群「素人」集体出资、实践发电计画,他们可能来自社区邻居或部落居民,甚至是有共同理念的人。

地球公民基金会主任蔡卉荀表示,公民电厂将成为未来趋势。目前民宅屋顶的太阳光电建置速度较为缓慢,但法规近年已开始出现松绑,台湾过去存在很多违章建筑,依法不能盖太阳光电板,现在逐渐开放;有些民众担心在屋顶设置太阳光电板,可能产生漏水或其他问题而不敢轻易尝试,但未来电价若透过合理化调整,民众投资绿能的回收时间可望缩短,若再提供更多诱因或挹注资金,协助民众跨过「经济门槛」,铁皮屋顶将出现愈来愈多太阳光电板,呈现不同风貌。

房子除了可发电,更可以节电。台湾第一座零碳绿建筑为成功大学的「绿色魔法学校」,2011年落成,结合自然浮力通风技术、空调与吊扇并用等13种绿建筑设计手法,达到节能65%的目标,且每坪造价仅8.7万元,可称为「连平民都负担得起的绿建筑」。

打败热岛效应 绿建筑可发电更节电

蔡卉荀指出,台湾房子多半是水泥建筑,一到夏天就非常吸热,有时连冷气都吹不凉,国外早就推广建筑物应加强通风隔热设计,形成「被动式的节能」,不用吹冷气就很舒服。

她举例,地球公民基金会高雄办公室位于一栋老旧建筑物里头,西晒非常严重又不通风,耗电又浪费冷气,后来办公室针对特定区域做好隔热设备,并强化室内通风以后,耗电量竟然缩减为同一栋大楼住户的四分之一,因为台湾城市热岛效应非常严重,建筑物的节能绿化会是未来发展重点;而现在电器设备的能源效率愈来愈好,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以冰箱、冷气、除湿机而言,愈新的电器可用愈少的能源达到更好效果,转化为高效率应用。

绿色和平专案主任张皪心也指出,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去年发布「零碳城市的综合解决方法」,其中「高效能建筑」被列为重点政策项目之一,未来建筑物将装设数位整合的智慧系统,不仅是内建智慧电网、内建能源管理系统,还可透过大数据程式在远端管理监控,于尖峰或低峰用电时刻,做更有效的电力管理;甚至马路路灯等城市智慧基础设施,也可用高效能建筑物的概念,实施大数据远端监控,借此达到更有效率的使用。

运具电动化 马路变安静 

能源转型对民众生活最直接的冲击是在交通运输层面,近年,马路原本喧嚣而过的燃油公车、汽车、机车,渐渐变成电动公车、汽车或机车,电动车具分贝低、噪音干扰小,有时行人走在路上,甚至不会发现电动机车就骑过身旁。台湾的马路旁或加油站,也出现一座座的充电站、换电站,甚至家里社区大楼管委会也开始讨论,地下停车场是否要设置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议题。

「运具电动化」是能源转型必经之路,充电站将成为民众未来生活中的必要设施。中油今年1月还打造首座「电动汽车复合快充站」,结合充电站、保养厂及咖啡厅,电动汽车在充电时,车主可以喝杯咖啡稍作休息,或是帮车子做简单的维修保养,打破过去的电动运具生活想像。

电动机车也带动共享机车的普及化,张皪心每次旅行到一个新城市时,都会特地尝试当地的共享电动机车,只要手上有一台智慧手机,并且下载好App,就能快速在地图上查看哪个地点有电动机车可以租借,电动机车的剩余电力也一目了然,不用带钥匙、也不必自备安全帽,只要悠哉走到定点借车即可,还有多家电动机车品牌任君挑选;她强调,现在共享机车愈来愈普遍,不必每个人都拥有一辆交通工具。

从能源转型方向看待民众生活,DOMI绿然能源共同创办人连庭凯指出,最重要的其实是要改变家用习惯,例如热水器、电视、机上盒、微波炉等许多设备都相当耗电,民众外出上班以及睡觉时间,都不会使用到家中电器,这些电器一天可能长达15个小时处于待机状态,却仍会继续「吃电」,这是隐藏在生活中「不自觉的消耗」,变成无形浪费。

「节约者」变「贡献者」 能源转型不怕累

连庭凯还举例,每个家庭每月可能会收到7、8张以上帐单,看起来数量不多,但全台统计起来,每月就要寄送约7,500万张的帐单,累积的数量相当可观,邮差在寄送帐单的过程中,造成交通能源消耗,如果将帐单转为电子帐单可省下大量能源,举手之劳,却可积少成多。

在能源转型浪潮之下,民众日常生活是否可能成为新型态的节能运动?连庭凯说,若以「节约者」的角度看待能源转型,可能会觉得很辛苦,应该转变态度,将自己视为「贡献者」,从为社会或社区付出的心态出发,才是最核心的概念。

连庭凯说,无论是家用电器或帐单,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其实都能找到节约能源的方式,只要找对工具跟方法,不一定要付出很大心力,不必视为畏途;成功后还可透过社群网路分享,为个人带来成就感,也可以逐渐凝聚周遭朋友的共识,带动社会节约文化的正面氛围。

从建筑工法、交通工具或家庭用电习惯的转变,现在甚至还逐渐流行起「餐桌上的低碳饮食」,「能源转型」4个字对台湾而言,不只是遥远的政策或目标,而是默默地改变每个人及每个家庭的生活型态,未来将有更多转变逐一出现。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