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老幼共学 传承生命教育◆文/叶珊南《交流杂志110年12月号第180期(历史资料)》

教室内,长者和孩子面对面坐著上课,两人一组共用课本。这个班级的「同学」年龄跨度超过60岁。大家认真读著课文,读完一页,孩子便帮忙翻页,休息时童言童语把老人家逗得哈哈大笑。

活泼的班级气氛、特别的学生组成,这是屏东市前进国小的老幼共学课程,利用学校宽阔的场地,以及跟小学生互动,让原本只想待在家的长辈愿意走出家门,接触更多人。许多人因此变得开朗有活力,连医生都说,「老幼共学这帖药,比我们开的药还灵光。」

迎接高龄社会 配套措施不可少

根据国发会报告,台湾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快速高龄化,2020年超高龄(85岁以上)人口占老年人口10.7%,推估将于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高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接踵而至,包括失能和失智者的医疗问题、双薪家庭的照护功能日渐下降,以及日常照护等。

与此同时,台湾还面临少子化现象。内政部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台湾新生儿只有16万5249名,创下新低。不仅如此,同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越出生人数,人口首度出现负成长。长期推动老幼共学的苏哲能医师便表示,以人口结构老化的速度,再过20年台湾的照顾比会达到二比一,也就是两个年轻人要照顾一名长者。若不尽快推动相关措施,未来恐衍生许多社会问题。

政府推动的长照2.0计划,便以实现在地老化为核心,提供从支持家庭、居家和社区等多元服务,并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型社区,提升长期照顾需求者和照顾者的生活品质。

他山之石 欧日推行老幼共学

高龄化与生育率低是许多已开发国家的挑战。以长寿国闻名的日本,不仅推出结合安养院和幼儿园的「幼老院」,还提倡「代间学习」的概念。「代间学习」指的是不同世代互相学习,包括父母和子女,以及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共同学习。

日本部分的幼儿园隔壁就是老人日照中心,老人家可以跟小孩一起走路去上课,甚至在日照中心活动时,也能看见孙子上课的情形。双方机构也会安排共同时段让长者和孩子一起进行活动,包括散步、团康活动和共同学习课程,长辈能透过与孩子的互动,学习新一代的想法和思考方式。部分孩子在共学前对老人家存在害怕的心理,经过这些活动,慢慢了解人总会老化、身体机能退化的一天,借此上一堂宝贵的生命教育课。

在欧洲,老幼共学也是长照热烈讨论的焦点。2018年英国推出纪录片《我的爷奶同学》(Old People’s Home For 4 Years Olds)即是一例。拍摄团队有感于愈来愈多老人家进到安养院后,过著与世隔绝的生活,在缺乏与社会互动的情况下,反而增加罹患中风、心脏病、忧郁症和失智的机率,许多专家积极寻找解方。

当住在安养院的长辈,被问到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普遍表示希望能得到更多陪伴。团队决定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在郊区的老人安养社区中,让10位3至4岁的幼稚园小朋友和7、80岁的爷爷奶奶当6星期的同学,共同生活1个半月,在实验前后测试体能与心理健康等各项数值。

原本这些长辈态度并不积极,认为孩子加入不会带来什么变化。然而孩子们才刚走进交谊厅,爷爷奶奶们马上活过来,兴味盎然地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主动踏出交流第一步。接著双方一起进行团体讨论、跳舞、游戏、分组竞赛,以及合作完成一项作品等活动。透过与孩子的互动,许多长者发生显著改变,原先无法离开辅助器行走的长者,因为要跟小孩一起玩游戏而主动离开椅子。

跨世代课堂 台湾的共融经验

目光回到台湾,少子化现象让许多校园出现闲置空间,因此有学校决定利用现有的硬体设施,打造跨世代的老幼共学课堂。

走进屏东市前进国小的「乐智老幼学堂」,可以看见长者和小孩一起绘制的艺术墙;进入教室,大家专心地一字一句跟著老师读台语,这是全国唯一设在学校内的失智服务据点。幕后推手苏致能医师表示,前进国小是自己的母校,也是屏东市老人最多、经济状况较差的社区。身为失智症医师,依照中央政策设老幼共学的学堂。

由于校园有较宽广的空间,能提供失智长辈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农务、运动和台语课。这些课程是国小既定课表,特地从中选出适合与长者共学的课程,让长辈能重回学校上课,孩子又能帮忙念课文、唱歌和协助活动,彼此都有新的学习和体验。对失智长者来说,上学变得有趣,也让他们更有动力走出家门,因为到学校就能跟可爱的小小同学一起互动,有效延缓身体机能退化,并减少精神行为问题。

老年人口比例位居全台第一的嘉义县,亦积极推广老幼共学的价值。有鉴于现代家庭三代同堂的比例愈来愈少,孩子和爷爷奶奶的相处时间不长,对于老化与生命教育的认识相对较低。因此嘉义县社会局、太保日照中心和新埤国小共同合作,将校内的空地开辟成169平方公尺的农场,推动农作版的老幼共学课程。只见太阳底下,老人家和孩子一起弯腰施肥、除草,种下小小的菜苗,忙得不亦乐乎,定期浇水照顾,观察菜苗的成长。

借由这些活动,长者不仅能有充分的运动,还能传承农作与人生经验。多了语言的交流,让思路变得更清楚,除了改善生活功能,正向交流有助于情绪稳定,并提升自我成就感与价值。孩子们在务农过程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拉近与长辈的互动。大家一起照顾农场,共同学习,开心地聊天,彷佛真正的一家人。

除了照护机构与学校合作,老幼共学的观念也深入社区。返乡青年黄富隆在新北市三芝区建立「街角巷弄」据点,打造共学网络。由于当地存在人口老化与隔代教养问题,团队带著孩子透过地方教室,向老人家学习地方故事。不仅陪伴单亲和弱势家庭儿童,亦让长辈的经验与知识有所发挥。

屏东县长治乡进一步以在地客家文化为核心,以村里的「拜伯公」传统信仰为主题,让长辈带著孩子们学习一系列的地方传统文化。社区长者带著小学生做祭祀神明的「叠盘花」,诉说先民的开庄故事,再来是捏面团、做红粄,最后由社区关怀据点高龄85岁的主厨放进蒸笼,传授蒸煮秘诀。透过一连串传统活动,村里长辈感受到「被需要」及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孩子除了更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与家中长辈多了一个话题,更了解如何跟爷爷奶奶互动。

高龄照护 心理需求不容忽视

透过国内外案例可以知道,老化不只是身体功能退化,也包含心理层面。过去谈照护,大多将重点放在器官功能衰退、大脑功能变差造成的记忆力衰退和失智症等问题,较少谈到心理需求的重要性。

许多长者看似过著清闲的退休生活,背后隐含忧郁问题,近年老年忧郁症比例逐渐上升。加上社会潜藏老年歧视,有些年轻人对「老」的认知不深,除了卧病在床的长辈,就是来自媒体的刻板印象,凡此种种都造成长者走入社会的压力,进而产生退缩和消极行为。

因此,老幼共学和代间学习显得更重要。许多研究指出,代间活动对长者的各项指标都有帮助,生理部分包括肌耐力提升、活动力增加,心理部分则是忧郁指数下降等。长者与孩子互动中,感觉自己被需要,重新产生情感连结,满足心理需求。长者与青年族群互动,年轻人得以重新审视「老化」,打破对银发族的刻板印象,让变老不再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