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拚转型 台湾媳妇陈长花 创造养蚵新商机◆文/池炫璋《交流杂志110年10月号第179期(历史资料)》

带著游客体验从钻孔、串壳,采蚵到剥蚵,经营「白水湖蚵学家」的陈长花很有耐心地一一解说。许多从小吃蚵仔煎、蚵仔面线长大的台湾人,第一次了解蚵仔的生长、采收过程,也让长年以来依靠晒盐、养蚵养活一家人的嘉义东石小村庄,展开转型创新的契机。

广西嫁到台湾 意外进入养蚵新天地

陈长花来自广西梧州,从小在乡村长大,结婚之前,陈长花不曾到过台湾,透过朋友介绍,有机会和先生认识并与台湾结下一生的情缘。

2002年,先生特地飞到大陆和陈长花见面。两人一见钟情,隔天立刻闪电结婚。「真的就是缘份吧,当初我们见面、认识以后,吃了一顿晚餐,不到24小时,隔天我们就去登记结婚了。」

结婚以后,陈长花与先生住在台北。先生是嘉义东石人,当地自清朝以来就盛行渔、盐产业,从小以晒盐、养蚵为生。2002年以后,由于台盐食盐由自产转为进口,盐场业务全面结束,「天日晒盐」画上休止符,夫家的事业也从晒盐转变为养蚵为主。然而,养蚵是非常花费体力的工作,必须搭竹筏到海面上巡视、采收,陈长花的公公、婆婆年纪愈来愈大,身体不好,很难长期从事耗费体力的工作。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海啸,经济景气瞬间降到谷底,她先生的事业也受到冲击。两人认真讨论以后,决定结束台北的事业,带著小孩举家搬回嘉义东石,接手家里的事业,同时照顾年迈的双亲。

年轻劳动力外流 陈长花推动产业转型

2011年,陈长花一家搬回嘉义东石。踏入社会后,无论在广西或台北,陈长花一直是在都市里面谋生,没有到偏僻乡村工作的经验。「我20岁以后就到都市了,在饭店工作了10年,来台湾后又在新北住了快10年,当初刚回嘉义时,真的很不习惯。」

到嘉义的前3年,陈长花一边带小孩、一边跟著公公婆婆学习,从养蚵、串壳到剖壳等等各种相关知识。愈深入了解,她愈能体会这个产业的辛苦,夫妇也不断思考,年轻人劳动力不断外流,该如何推动升级转型,才能让这项产业永续发展下去。

因缘际会,陈长花参加了「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举办的新住民机车考照班,发现协会开设各种农村再生、渔塭转型休闲产业的课程。

「嘉义县乡村永续发展协会」成立于2010年,由嘉义县社区工作者、教育界人士、农村居民及关心乡村的伙伴们组成。协会成立后,致力于辅导农渔产业升级、品牌建立、转型经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也举办许多课程、参访活动,希望协助在地传统农渔人家,走出新的发展方向。

陈长花参加许多课程,有一次,她跟著协会一起到彰化芳苑参访,印象特别深刻。芳苑有著全台湾最长的潮间带,和嘉义东石一样,是传统的养蚵重镇。几年前,芳苑开始进行产业转型,辅导蚵农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套装行程,让旅客体验采蚵、挖蚵、煮蚵,相当成功。

与先生研究,两人决定要将养蚵事业往观光产业方向转型。做为观光景点,需要一个响亮的品牌名称,陈长花住的地方叫做「白水湖」,先生就用「蚵」的谐音,取了个「白水湖蚵学家」很潮的名号。

夫妻认真经营 打响「白水湖蚵学家」

第一次接待旅客,是透过发展协会介绍的,全团40人左右。陈长花带著他们到蚵田参观,介绍养蚵产业,很多人都感到很新奇,从来没有类似的体验。「以前我个性很内向、不太会讲话,面对客人还会脸红。为了导览,特地去上课学习怎么拿麦克风、面对群众讲话,经过几年的训练,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第一次的导览经验,给了陈长花很大的信心,协会也认为这是可以继续努力的方向,陆续介绍许多学校单位、旅游团等,前往「白水湖蚵学家」参观,逐渐打响品牌知名度。带旅客从体验钻孔、串壳开始,再到采蚵、剥蚵,最后将蚵仔煮成面线一起享用,旅客对行程非常满意。

陈长花说,「蚵仔煎、蚵仔面线是台湾的国民美食,几乎每个人都从小吃到大,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蚵仔是怎么养出来的,带民众参观蚵田,很容易引起共鸣,大家会有兴趣。」「例如,瘦的蚵仔和肥的蚵仔,口味差距很大,然而蚵仔瘦、肥之间的变化很快,受到风浪影响,可能早上是瘦的、下午就变肥了,因此采收的时间就很重要,只要蚵仔肥了,我们就要马上去采收。这样的知识,大部分来体验的民众都不知道。」

除了观光之外,在蚵仔的销售方面,陈长花和先生也决定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东石当地的蚵农,一直以来都是透过中盘商做销售,价格都控制在中盘商的手上,有时候盛产,量多质精,中盘商却刻意压价,让农民苦不堪言。

在转型观光产业的同时,陈长花也将蚵仔的销售收回自营,自产、自销。她的先生以前从事电子产业,具有网路行销相关知识与能力,但因曾患小儿麻痺、不良于行,两人分工,由陈长花负责养蚵、观光导览,先生则负责透过社群媒体与网路平台,从事行销、贩售,目前成绩不错。

共好共享 盼与同业共创商机

展望未来,陈长花表示,希望能结合邻近乡镇的相关产业,规划成一日游、三日游的完整路线,把饼做大,才能让当地的养蚵产业永续发展。她说,「除了养蚵,附近也有不少养渔、养虾业者,还有洲南盐场,很适合串在一起,可让游客有很多种不同的体验。」

目前,陈长花已经和当地民宿业者合作,透过异业结盟,互相带来客源。然而这样的游客量,还不足以创造稳定的营收,包括导览解说、煮蚵仔面线,陈长花「校长兼撞钟」、一手包办,想体验「采蚵趣」的旅客只能采取预约制。未来,如果产业转型更成功,像是导览、煮食都可以聘请专门的人力,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陈长花也希望政府相关单位,协助解决蚵田周围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问题,让业者可以更充分利用土地,做完整的观光规划,提供更多的休闲设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完整的产业链。

面对疫情,陈长花表示,前几个月的游客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可能大家都关在家,冷冻宅配销售有一点成长。她期盼,疫情能早日过去,大家到嘉义东石走走看看,品尝美味的蚵仔。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