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瞄准科技巨头 美中「反垄断」各有招◆文/傅柯尔《交流杂志110年8月号第17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为什么Google成为网路搜寻的代名词?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市场运作,从今年初以来,美国、欧洲、中国大陆及澳洲政府对Google、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等科技巨企接连挥出重拳,指控其垄断市场,可见市场一点也不自然,甚至正在剥夺消费者的权利。

2020年10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之下的反垄断小组发表一份400多页报告,指称Google、苹果、脸书、亚马逊四大科技巨头透过「恶意并购」重创对手,在市场竞争中滥用权力,扮演球员兼裁判,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规则。

报告发表之前,四大科技巨头的执行长:脸书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亚马逊贝佐斯(Jeff Bezos)、Google皮查伊(Sundar Pichai)、苹果库克(Tim Cook),透过视讯会议现身国会众议院,却遭众议员连番砲轰。有人戏称,这是未来世界掌握权力者,被召唤到现今世界权力掌控者面前,进行一场反垄断听证会。

美欧澳中网路平台 反垄断枪声同步响起

不只美国,过去引领全球反垄断的欧盟也摩拳擦掌,准备与科技龙头进行反垄断战争。被称为「矽谷克星」的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韦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欧盟第一阶段调查亚马逊涉嫌不正当竞争,认为该公司违反欧盟反垄断规则,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对苹果等网路平台的演算法开展调查。

与此同时,中共的反垄断步伐更是全面且具系统性。2020年11月3日,金融监管部门紧急对蚂蚁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开上市(IPO)喊卡。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先于11月10日颁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一个月后针对三家网路科技企业各罚款人民币50万元,杀鸡儆猴意味明显。该法还对市场普遍存在的「二选一」(限制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特别做出明确规范。

澳洲政府也对Google、脸书毫不手软,澳洲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率先在2020年12月提出相关规范草案,澳洲联邦众议院在2月中旬通过《新闻媒体与数位平台强制议价法》,送参议院审议,随即引发脸书「封锁」澳洲新闻的激烈冲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该法的直接当事人,一边是Google、脸书,另一边则是澳洲新闻媒体。该法要求网路巨头必须向原创新闻的本地媒体付费,因新闻对于Google与脸书的流量有实际贡献,但澳洲市场超过6成的广告收入都被脸书与Google拿走,原创新闻媒体等于免费帮科技巨头打工。《新闻媒体与数位平台强制议价法》要求科技巨头与澳洲媒体达成付费协议,同时也订定强制仲裁机制,由政府介入商业谈判,仲裁裁定双方应接受的价格。

四超级平台 大到影响国家政治稳定

从美国、欧洲、中国大陆到澳洲,针对网路超级平台反垄断的枪声几乎同时响起,平台治理和反垄断将成为全球性的浪潮。美欧澳中为何同时对超级平台展开空前的反垄断政策?整体而言,核心问题在于超级平台不但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而且开始全面深入生活和社会,甚至直接影响政治运行和国家稳定。

Google市值超过1兆美元,面临美国政府提起的反垄断诉讼。美国司法部与11个州联手提出诉讼,指控Google利用商业协议排挤竞争对手,用不正当手段维持主导地位。去年12月,美国有38个州再对Google提出新一波反垄断诉讼,指控Google利用霸主地位搜集个人数据,限制消费者使用对手产品的机会,迫使商家使用专有的广告工具。

脸书也同样面临反垄断诉讼。去年全美48州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对脸书提出反垄断诉讼,指控脸书砸钱收购潜在竞争对手,借此打造社群媒体的霸权地位,检方认为这样的行为扼杀市场竞争,使得消费者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违背公平贸易的原则,这项法律战一打需要花上好几年,检方的目标是让脸书拆分企业帝国,出售Instagram、WhatsApp两大资产。但今年6月28日联邦法院已驳回此一控告,显示政府想压制科技巨头并不容易。

巨头恩怨 互揭疮疤

苹果受到的垄断指控,主要在于去年创造640亿美元收入的App Store,被认为利用作业系统和软体商城的控制权,用来提高竞争对手的门槛,利用市场力量剥削应用程式开发者,对开发者收取一定比例佣金(被称为「苹果税」),对iOS作业系统的垄断大权伤害市场竞争力,降低应用程式开发者的创新能力,减少消费者的选择。

除了来自政府民间的反垄断诉讼,大型科技公司之间也存在长久累积下来的恩怨情仇。脸书去年底对苹果开砲,指控这家iPhone制造商针对用户个资搜集的新透明措施,导致商家失去迫切需要的客户。苹果执行长库克今年暗批脸书的商业模式助长不实讯息与暴力。脸书执行长祖克柏在国会的听证会上说,苹果与Google才是真「巨兽」。

这些科技巨头受到愈来愈多质疑,除了传统意义上垄断市场,让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用不当手段维系优势,恃强凌弱的疑虑外,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产业不只是搜寻引擎、手机品牌或软体业者,各科技巨头同时也是网路讯息平台,尤其涉及言论审查,以及用户资讯的隐私权问题。

反垄断明星队成形 台裔学者吴修铭成拜登特助

21世纪的大型科技公司,被形容为巩固现有资源的巨兽,垄断规模不输21世纪的石油大王和铁路大亨。有网友嘲讽说:「科技巨头光是每天增长的用户数,就远远大于许多国家总统选举的得票数。」

今年美国拜登政府走马上任,几位过去在反垄断阵营扮演要角的专家进入内阁团队,美国媒体形容「拜登正在集结对抗科技巨头的反垄断明星队」。

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反垄断法》的法律学者丽娜汗(Lina Khan)于今年6月出任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过去即为反对科技巨头垄断的先锋人物。当她还在哈佛大学念书的时候,就曾因为一篇论文〈亚马逊的反托拉斯吊诡〉(Amazon’s Antitrust Paradox)而走红。一方面批评亚马逊的反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对政府机构怠慢执法的作为提出强力批判。去年曾任众议院反垄断小组的幕僚,亦为国会对科技巨头进行调查的重要操盘手。

另一位49岁台裔学者吴修铭(Tim Wu),加入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担任总统拜登特助。吴修铭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2010年还少有人把科技产业与托拉斯连结在一起时,就出版《谁控制了总开关》(The Master Switch),探讨新传播科技的垄断倾向,近年他成为对Google、脸书等科技企业的重要批评家。

拜登政府重用这两名学者,足以让科技巨头瑟瑟发抖。民主党总统初选,相较于其他候选人提出反垄断政见,拜登没有对这个议题表态,直到当选后,科技巨头可能还抱著逃过一劫的心态,但从其人事任命看来,已让科技巨头感受到拜登政府反垄断的决心。

无形之手VS有形之手

美国政府向来是网路商业化最大的政治支持力量,惟已逐渐转变。美国前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最近接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是美国民主的最大威胁」,呼吁政府提出监管方案。美国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说,「这些庞然大物现在支配了讯息传播和政治动员。这对运作良好的民主制度构成独一无二的威胁。」

21世纪的最大难题,即为如何有效治理网路超级平台。欧洲过去的反垄断作法主要透过高额罚款,但没有撼动垄断的结构性力量。而美国史上几次重大的反垄断,采取拆分等手段,有专家认为,针对网路这种新型垄断,拆分不一定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恐适得其反。「这些平台造成的政治危害比经济危害更严重,」福山提出新思路,「取消平台作为内容把关人的角色,邀请一批有竞争力的新「中介软体」(middleware)公司,来让用户选择如何向其展示讯息。」

经济领域有两只著名的手,其一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是政府的「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必须互相协调,市场若能有效运作,可以带来福祉;政府则是在市场失效时进行监管和调节。这次超级平台踏进反垄断的暴风圈,不只是技术引发的产业问题,而是平台崛起冲击社会秩序、国家秩序,乃至于全球秩序。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