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抗击疫情 台湾隐形冠军当后盾◆文/陈煦《交流杂志110年8月号第178期(历史资料)》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延烧,消毒酒精、口罩、护目镜、防护衣等防疫产品,都成为时下的热门焦点。

位在新竹市香山区、全台最大的日用玻璃厂华夏玻璃,为了因应市场需求,每个月烧制50万支酒精玻璃瓶,数量是过去的3倍;而总部设在南台湾的南六,则是亚洲第二大不织布供应商,稳定输出不织布原料,提供口罩国家队原料无虞,这二大隐形冠军也成为国人抗疫的最强后盾。

协助抗疫 华夏玻璃每月制50万支酒精玻璃

上千度的玻璃窑炉不断探出炙热的火焰,机器运转时玻璃敲击发出的阵阵声响,在新竹香山的华夏玻璃工厂,已响亮了近百年。

1925年创立的华夏玻璃,是目前台湾最大的日用玻璃厂。相较于建筑工程使用的玻璃产品,日用玻璃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用瓶、牛奶瓶、酒瓶,以及灯具灯饰,器皿等产品。此外,像是女性熟悉的化妆品瓶、护肤瓶、香水罐等,也是华夏生产的主力。不过,去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延烧,几乎人手一瓶酒精消毒,使得酒精玻璃瓶成为热销产品,国内外订单不断涌入,目前华夏每个月得烧制50万支酒精瓶,是过去3倍的数量。 

事实上,新竹地区发展玻璃产业的历史相当久。早在日据时期,日本人曾对台湾进行全面的天然气探勘,发现在新竹北埔与邻近的苗栗南庄,因为富含丰富的矽砂,很适合发展玻璃产业,使得新竹一带从日据时期开始,就成为台湾玻璃聚落重镇。其中,在地营运规模最大的隐形冠军,即是已传承四代的华夏玻璃。 

1925年,华夏玻璃的第一代创办人廖启明在新竹市成立合成玻璃。廖启明原本在新竹市区开设红砖厂,因为日本人看好红砖厂的窑炉能用来烧制玻璃,廖启明便顺应潮流,将烧砖头的窑炉,改为以人工吹制的方式生产玻璃,产品包含煤油灯、器皿、电表盖等。1950年,工厂传承给第二代廖福地,玻璃生意愈做愈大,他引进日本玻璃二次加工技术,并增设印刷工厂,生产烤花玻璃。 

随著玻璃产品外销出口订单增加,1970年廖福地将工厂搬迁至香山现址,首度更名为联成玻璃。他建立日产25吨一号窑炉,引进日本的自动化成型机取代人工吹制,生产食品玻璃容器出口,是台湾最早的弹珠汽水玻璃瓶厂,1974年,联成玻璃再度改名为华夏玻璃。

90年代受到低廉的工资与土地成本影响,台商纷纷登陆中国大陆设厂,接棒的华夏玻璃第三代董事长廖霞荣也同样挥军中国大陆,陆续于无锡、江门等地扩张,年产20万吨玻璃,之后又在广东江门、安徽凤阳及浙江长兴等地新设立玻璃厂。 

为了因应快速变动的市场需求,廖霞荣先后在上海跟广东设立2家模具制造厂,产品线多达5百多种,年营收超过新台币45亿元,国人熟悉的爱之味罐头玻璃瓶,以及星巴克、资生堂、兰蔻等企业品牌,都是华夏玻璃的客户。

新一代接棒 百年老厂也走文青风创新品 

过去,华夏玻璃在台湾不上市、不上柜,也鲜少接受媒体访问,直到2013年,廖霞荣的长子廖冠杰从美国纽约返台接班,才让这家低调的玻璃大厂,逐渐声名大噪。190公分的廖冠杰是华夏玻璃执行长,现年37岁的他外貌帅气新潮。走在工厂里巡视,即使穿著工作现场规定的polo衫,仍彷佛自带聚光灯,充满明星气息。

廖冠杰跟弟弟廖唯杰从小在工厂长大,以前除了寒假假偶尔帮忙当个小工读生,替爸爸到新竹市区卖弹珠汽水之外,回到家族的黑手工厂上班,对他们来说,起初并不在人生计划清单内。廖冠杰国中时跟著家人赴美求学,大学念的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康乃尔,他攻读工业工程、财务工程,2008年毕业后,又进入外人称羡的华尔街投行摩根大通上班。「直到有一天我爸打越洋电话来,说他现在准备上台北找买家,把华夏打包卖掉,这招真的有打到我。」廖冠杰说。

难掩工厂即将吹熄灯号的不舍,廖冠杰二话不说回台。二年后又找在日本工作的弟弟廖唯杰一起来帮忙。兄弟档调整战略,在传统的老工厂成立科技和研发部门,提升工厂现场的生产效率与产品毛利、良率,并建立ERP系统,取代古板无效率的纸本作业,让单据与订单透明化、即时可查询。 

他大力整并、精简人力,3年内产品毛利率从7%翻倍成长到14%。2014年更推出自有品牌「AQUA SOUL,水晶灵」,生产如香水瓶、咖啡杯等精品玻璃产品。廖冠杰陆续找上「茶籽堂」等台湾文创新品牌异业合作,推出客制化玻璃瓶,水晶灵每年平均业绩近6亿元,毛利是代工的10倍,他也规划,未来要在新竹一带开设水晶灵的实体店面。

全球最大水针不织布机台 南六企业力挺口罩国家队 

而来到南台湾,总部设在高雄桥头的南六企业,营收120亿元,是亚洲第二大不织布厂。位于高雄燕巢的新厂房,拥有全球最大的二条6米宽的水针不织布机台,去年稳定供应了台湾口罩国家队原料。

打造百亿企业的南六的创办人黄清山,来自台南六甲一处乡下农村。父母亲是农夫,家里七口人时常吃不饱,黄清山小时候曾一度穷到吃蕃薯签过活,生活相当清苦,他没有因此丧志。黄清山从小立志脱离贫困,出社会后,他进入高雄一家饲料厂上班,每天最早到工厂上班,又自愿最晚下班,认真到老板想招他为女婿。

之后,黄清山又在汽车零件厂上班,也当过厨具厂销售员。1978年,在厨具厂当销售员的黄清山,某次去拜访客户时,意外发现用于瓦斯炉上的锡箔瓦斯盘,他认为这门生意有机会发展,便跟家人借了5万元买入机器设备生产。

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本,要记得曾经苦过的日子,白手起家的黄清山,以出身地台南六甲为名,将企业取名为「南六」,找来弟弟负责生产,太太替他管帐。黄清山自己校长兼撞钟,开著一辆小货车全台跑透透四处推销

锡箔瓦斯盘早年是新奇、时髦的玩意儿,市面上大多都是进口货,价格不便宜也没有本土厂商在做,黄清山切入后市场,压低售价、独占市场,成为当时台湾市占第一的锡箔瓦斯盘厂商,也替他赚进人生第一桶金。 

黄清山不以此自满,一路苦著长大的他深谙居安思危的道理,他接著又生产厨房周边用品耗材,也卖菜瓜布,让他被誉为台湾的「菜瓜布大王」。1988年,他认为生意若要做得长久,就得掌握上游的关键布料,便决定投资生产制造菜瓜布的原料,开始生产不织布。

为了打进不织布上游市场,黄清山很注重研发与生产。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传统产业的周期以十年为一个单位,不懂得年年在技术上创新升级转型,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他投资的机器不手软,厂内的生产机台大多来自德国或法国,一台就要价上千万元到亿元不等。

黄清山的投资很快有了回报,由于他生产的不织布品质稳定,80年代末期,他率先拿下台湾华歌尔、黛安芬的订单,生产用于胸罩内衬的不织布。之后,再接再厉又切入其他不织布的相关领域,打入面膜、湿纸巾、手术衣与口罩等相关用品,并先后在大陆浙江平湖以及印度等地建厂,成为联合利华与日本多家知名大厂的供应商。

外销订单稳定输出,2010年,黄清山也在台湾自创南六面膜品牌「诗柔Silk Soft」,他把产品放在邮局通路贩售,成为邮局民营多角化后的畅销品,一度造成抢购风潮。而如今身价超过百亿的他,在事业有成后也不忘本,除了在家乡台南六甲捐助贫困家庭,他还设立中央厨房,做起免费供应当地独居老人餐食的服务。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黄清山二话不说,大量供应口罩的原料不织布,去年总统蔡英文也到南六的燕巢新厂参观,见证台湾的口罩国家队的最强后盾,不只能稳定供应国内需求,还有余力捐出口罩给日本、非洲等国家,隐居高雄乡间的百亿大厂,成为台湾推动防疫外交的最佳助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