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台湾科技新蓝海◆文/张曲辰《交流杂志110年6月号第17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粮食安全是当前各国最重视的课题之一,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少国家开始控制粮食输出,对粮食自给率偏低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大警讯。台湾长期粮食自给率偏低,根据农粮署公布108年以热量计算的粮食自给率才32%,低于日本的38%。抢救粮食大作战,是台湾的当务之急,其中透过农业科技化的手段进行转型升级,是进行式,也是大趋势。
智慧农业加快农业转型 滑手机也能掌握农事
台湾粮食自给率偏低的因素很多,从传统生产型态来看,主要原因有四:一、工业化对农业带来的冲击;二、农业产值低、劳动量大,降低年轻人投入的热情;三、农村人口老化,根据农委会调查,农业人口约60万,平均年龄以50岁以上占绝大多数,预估未来10 年将有 11 万农民因高龄化退场;四、国人饮食习惯改变,传统农作物非唯一选项。由于极端气候常态化、农业就业人口老化、年轻新血断层等课题,正在挑战台湾小农经济型态。
要解决上述四大问题,智慧农业应是最佳解决方案,借由导入科技能量,协助农民智慧化耕种,甚至用科技创新产销模式,打造超越传统农业的产值,可说是未来农业转型的主要途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为了消弭全球资源分配不均的落差,正与各大组织用人工智慧发展三大领域:农业机器人、土壤与作物监测、预测分析,致力改善全球的营养摄取均衡与确保粮食安全,并借此扶持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内的粮食生产问题,善待小农、消除贫穷限制。
在当前气候变迁和自然资源枯竭的情况下,人工智慧能透过许多方式解决农业问题,而智慧农业与最夯的科技产业结合,减省大量人力,可吸引年轻人目光,进行多元栽种,扩大农作物的品项,且应用范围广,举凡农园的日照、温度和湿度远端数据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监测、果实采摘、病虫害防治,以及区域性范围的3D植被检测,都能轻松解决,农民不用顶著艳阳出门,只要滑一下手机,就能一手掌握农事。「世界农化网」报告显示,以应用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市场有望在2022年达到184.5亿美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13.8%。
台湾科技是智慧农业的坚强后盾
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有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台湾在科技领域的表现亮眼,近年台积电在半导体制程大幅突出领先,更成为全球焦点。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 2020 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排名第 11,在亚太国家中居第 3;另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EF)「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2020年因疫情关系,暂停公布),台湾的创新力,高居全球第4。如此丰厚的本钱,将科技与农业结合,应是如鱼得水。
座落于桃园市芦竹区的「源鲜智慧农场」,将光电技术结合水耕蔬菜,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源鲜董事长蔡文清出身高科技产业,曾因罹患肝癌,几乎被医生判了死刑,后来仰赖另类疗法、排毒与改变饮食而康复,启发他转行进入生产健康食材的行业。2008年,他自组研发团队,投入农业种植、自动化、水处理和植物光源开发等多项技术,并运用AI系统控制、管理及营运,从微生物液态肥的制作,经过养液培生、基础孕苗、植栽培育、光合增养、自动采收包装及配送市场,都由AI系统控制及运作,节省人力之外,也强化健康成份,提高种植效益。
台湾的农业改良技术早就闻名全球,1971年由我国、美国、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等7国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成立的「亚洲蔬菜研究中心」(2008年4月14日更名为「亚蔬—世界蔬菜中心」),就设在台南善化,累积了深厚的研究实力,2006年正式开园的「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更是世界唯一的农业专业科学园区,以发展农业科技、形成农业科技产业群聚为目标,目前已有100多家农业生技企业进驻,涵盖天然物健美、水产养殖生技、生物性农业资材、畜禽生技、生技检测服务、节能环控设施等六大产业,如今AI人工智慧技术愈来愈成熟,对台湾智慧农业的发展必将如虎添翼。
「荷兰经验」打破先天环境限制
环视全球,利用科技改善农业问题,创造高产值,以荷兰最具典范性。荷兰人口约1,700万,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2%,比台湾约5%还少很多,且位处温寒带地区,日照短、温度低,不适合作物生长。在先天环境、气候不利的情况下,荷兰透过科技发展出高度自动化与标准化的温室系统技术,使农业不受气候与耕地的限制,荷兰同时也全力发展适宜温室生产的高产值经济作物,使农业成为该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荷兰每年农业净出口值约130亿美元,蔬菜、种子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
荷兰的成功经验,说明科技可以解决气候、耕地、人力及先天环境的限制,创造出更大的效益。近年政府倡导「新农业」所涵盖的「技术创新强势出击」一项,便是致力研发自动化、智慧化的节能设备,提升农业经营效能,并且创新产业价值。过去台湾多引进日本、荷兰等温寒带国家的温室系统,在技术设计上并不适合台湾亚热带的环境,导致营运成本过高,无法形成产值效益。工研院进驻中创园区后,整合自动化、感测控制、光源、微环境、病源体检测等技术,已逐渐建构适合台湾气候的温室系统。例如导入适合温带地区生长的作物草莓,以温室系统技术成功培育,在科技调控的操作下,晚秋到早春皆能采收,不仅延长草莓生长期,产量也较传统栽培方式提升至3倍之多。此套温室技术前也与民间业者进行合作,在苗栗大湖、云林虎尾、南投草屯、桃园大溪等地区建置推广案例。
青农偏爱无人机施药 具「三省」优势
此外,当前台湾公部门与私人机构也积极推广其他智慧农业的运用,以无人机农业喷药为例,经农委会推动国内无人机施药评估与相关技术规范制定后,国内愈来愈多青农投入相关行列,到今年3月为止,全国拥有无人机农喷双证照的农药代喷人员已经超过500人,1年内成长近5倍。无人机施药具有省工、省时、省水优势,且可减少药剂使用,兼顾环境友善效果,并可应用新的科技帮助青农返乡,让代喷业未来能在农业发展占一席之地,且经过农业药物毒物试验所进行3年水稻无人机施药安全评估与化学农药减量试验,验证20种水稻用药可达到防治效果,未来也可以应用在大面积栽培作物上,如凤梨、茶叶、玉米等等。
私人机构方面,例如由科技部与农委会辅导的禾生科技,为了解决养殖业的问题,结合人工智慧、物联网、水产养殖、行动科技、自动控制等跨领域专业,设计智慧水产养殖即时监控即时改善系统。此系统提供即时监控水质有毒浓度,水质危险时间通常发生在半夜,系统可24小时持续监测水质。水质若有异常,系统会自动发送预警讯息至养殖户的行动装置,同时会自动启动水质改善系统。水质监测数据上传云端资料库,可作为未来水质分析的依据,改善长久以来水产养殖低成功率的潜在问题。
AI农业 台湾迎新蓝海
「靠天吃饭」的农耕型态曾主导人类数千年的农业历史,尤其是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的台湾,更因夏季高温、多台等气候特性,使得农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以2009年莫拉克台风为例,当年在台湾南部引发大规模水患,造成农渔损失高达百亿以上。拜智慧科技所赐,既可为台湾农业解决困境,也点燃新希望。尤其青年返乡及新一代农夫接班后,提高了运用新科技的接受度,为农业注入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科技元素,协助农夫进行相关决策。
据美国杂志《财富》报导,农业科技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投资新领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新项目,尤其是农业,利用科技解决土地管理、水源不足及劳工短缺的农耕问题,同时利用科技提升产量及质量,这个新范畴名为「Agtech」(由Agriculture 及Technology两个词组成)。不过目前应用AI技术的农业新创企业仍以欧美地区国家为主,亚洲国家普遍处于落后状态,以台湾的科技实力及政策支持,迎头赶上,大步迎向农业新蓝海绝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