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AI科技 借疫使力《交流杂志110年4月号第176期(历史资料)》

新冠病毒以野火燎原之势席卷全球,却让AI 科技大显身手。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为了抗疫网购采买清洁卫生用品囤货, 长期居家也让消费者增加购买扫地机器人意愿, 露营车更因人们为了满足旅游需求而销量大涨。

从生活层面来看, 举凡日常的社交方式、饮食习惯、娱乐型态, 甚至工作模式,因疫情产生长远的改变; 从宏观的全球层面来看,疫情亦使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重塑以往奉为圭臬的全球化浪潮。

本期《交流》杂志特别以「新冠疫情下的AI 运用」为题, 带领读者探讨「后疫情时代」可能的百工群像与生活貌。随「疫」崛起的「零接触」经济,加速「宅经济」的需求, 带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 远端产业、外送行业成为时下最夯。人工智慧加速科技发展, 赋予数据更多意义, 强化产品与服务竞争力, 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需求, 成为疫情下有效降低冲击的保护伞。即使未来疫情缓和,民众消费习惯已被改变,产业数位化布局更是不可逆的趋势。

为满足防疫期间的陪伴需求, 机器人成为市场新宠,甚至协助医疗机构看护与互动。机器人的陪伴,或许可以缓解孤寂感,但真实情感的交流与感动,仍难以取代。然而,自动化机器人的出现,犹如一把双面刃,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面,却引发结构性失业困境难题。

中国大陆在今年3 月召开两会, 为明年的二十大与未来5 年的政策方向预作准备。根据中共发布的种种讯息,我们拼凑出的图像是,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亦为中共建党100 周年,确保政局与经济情势的稳定,至为关键。透过本刊文章分析,可帮助读者对于中共政经布局的意涵,有更深一层认识。

而有别于过去「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随著整体实力的增加及自信的提升,北京持续展现「有所作为」的姿态。透过「海警法」的实施,向周边国家宣示其在东亚不容忽视的角色,其战略意图以及对区域安全的影响值得关注。

两岸互动本应自然真诚,无需太多的政治诠释。来台就学的大陆青年返乡创业及创作,创造的不只是经济效益,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在地认同。从刘二囍的「24 小时不打烊」书店、蔺桃笔下的青年返乡,到陈统奎看到的台湾社区改造,不论是在地耕耘还是输出经验,「台湾经验」正以各种形式散播两岸。而嫁到台湾的大陆姑娘曾丽娜,将台湾视如故乡的投入与付出,形成一股正向力量,默默在台湾社会发芽、发酵。

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一如创意必须以人为本。台北市新增设的5 处新创基地,以「创新的力量」带动「新创事业」,不仅重新诠释文化与创意结合的意义,更是世界看见台湾的窗口。疫情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互动带来许多的改变,各方正为后疫时代做调整的同时,疫情却仍反复起伏,影响世界对经济与产业状况的看法。2021年,疫情仍是影响全球政经最大变数之一。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