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防堵金融灰犀牛 两岸政府出招遏制房地产炒作◆文/巫雪花《交流杂志110年2月号第17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在华人社会里,不管时代的浪潮怎么冲刷,都冲不掉「有土斯有财」的观念,进而导致华人地区的房价节节高升。年轻世代因买不起房成为「无壳蜗牛」,成为跨越海峡的两岸共同课题,但由于两岸政治体制不同,打房的手段也各有差异。
大陆「土地财政」造成高房价
中国大陆与台湾最大的不同,在于「土地一律国有」,民众付费购买的不是土地,而是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让土地成为大陆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模式被称为「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得以透过操控土地供需获取大量税费。
随著城市扩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制度也导致中国大陆房地产价格飙涨,甚至因为过度征收农地,引发农民抗争等社会争议。虽然中国大陆地方政府特有的「土地财政」是造成高房价的元凶之一,但这种成功也让基础建设得以快速完成。
牺牲了未来世代的买房梦,意味著人口外流及消费不振,甚至还会导致投资成本过高等长期不利因素,加剧贫富差距。以北京为例,由于北京高昂房价令不少「北漂」青年却步,选择到周边城市燕郊居住的北漂青年多达30万人左右,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得耗时4个钟头在通勤上。 
官方在2016年起开始针对房地产过热制定政策,并在该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并在之后陆续推出配套政策,2019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约谈部分房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要求这些公司落实「房住不炒」的议题。
祭「房住不炒」策略抑房价
官方连续几年祭出「房住不炒」策略后,中国大陆房市似乎开始有跌的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20年12月1日发布的「中国住房大资料分析报告(2020)—城市房价预警与房企品牌价值测度」显示,去年房地产市场,似乎已告别「只涨不跌」的时代。
中国大陆从2019年10月份到2020年10月份,有9个城市房价年度跌幅在5%以上,最高年度跌幅为9%。房价下跌的原因,报告认为除了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影响外,2017年上半年前就已经有部分城市因为地产调控加码引发下跌。
台湾高房价,成为年轻族群「心中的痛」,政府实施打房政策多年,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大量海外资金导致特定地区房价飙涨,然而政府祭出限制房贷杠杆成数,逐步推行囤屋税等方式,逐渐压下消费者购置住宅的贷款等导致高房价的行为,让房市转趋温和。
根据《好房网》针对首购族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政策是对自然人第3户以上限贷6成,对口袋不深的购屋族影响不小,甚至也会冲击到中小建商,让他们因现金周转率不足而退出市场。但这样的情况却对大建商影响甚微,甚至大建商还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形成大者恒大的情况。
台湾抑房价多管齐下
台湾部分中小建商可能遭遇金流周转不灵,或是国际经济情势变化,一旦没有充裕的资本支撑,就容易让购屋自用的客群暴露在风险中,尤其是高风险的预售屋,一旦资金不充裕的中小型建商受央行打房限缩土建融资政策影响,导致营建成本增加情况下,如果遇到无良建商留下烂尾楼跑路,受害的恐怕还是辛苦攒头期款买房的购屋族群。
综观台湾的房价走势,据《财讯》报导,2014年房价来到最高点后,政府开始打房政策,包含启动囤房税、研拟房地合一税等,让房价开始松动,一路下修到2018年起,全台房价又开始陆续止跌,直到2019年美中贸易战资金流转移,2020年政府防疫有成,资金再度回流,也让房价来到新高点。
面对这波居高不下的房价,市场有风声认为政府可能会祭出「私法人购屋管制」,然而内政部次长花敬群先前受访时就提到,一旦房价持续上涨、炒作现象持续,以及私法人不必要住宅数量累积、囤房问严重,就是适合推动的时机。
花敬群在接受《财讯》杂志访问时也强调,红单歪风不应存在,提到将「民法」逻辑上的私契放在房市上炒作,「这就叫乱象」。他指出,因为自住需要而缓涨的房价是正常现象,政府不会干预,但会优先处理「炒作」,因此政府不会采取囤房税般「通杀」的概念,会具体找出乱源加以管制,例如先前政府就采取选择性的信用管制,即指买到第几户就限贷,属于通案方式处理,这是可以采取个案检讨方向前进。
两岸政府出奇招打房 落实居住正义
综观两岸打房策略,为了防止金融灰犀牛,两岸政府都出奇招,然而政体差异,连带让两岸政府在祭出打击手段时有不同考量,相较于台湾政府在抑制房价与尊重自由市场间寻求平衡点,中国大陆政府就采取监管措施。例如面对同样的预售屋问题,对岸当局祭出预售屋监管,意味著对高周转、高杠杆的房企变相打房。
据陆媒《第一财经》报导,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曾指出,大新规强调「预售款监管额度与开发企业信用等级挂钩」,这意味直接点名信用较差、未正常履约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按较高额度予以监管。
以「昆明监管新规」为例,若建商一年内有一次不良行为就将监管资金从25%调高为30%,后续的地产开发也因信用减分,将波及土地竞拍、建案审批。
从上述例子来看,中国大陆政府面对市场仍然采取高度监管的方式进行。但干预自由市场,是否会带来后续问题、两岸打房政策是否能达到稳定房市,落实居住正义,还有待观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