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粮食安全是重大挑战◆文/李国安《交流杂志110年2月号第17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3
2020年(民国109年)中国大陆遭受疫情、虫害、水患、风灾等灾害一波接一波的袭击,中共应急管理部在今年1月8日发布《2020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指出「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7.7千公顷,其中绝收2706.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701.5亿元。」而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讯息,2020年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较2019年增加113亿斤,成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再创历史新高。两者讯息颇有扞格,并不符合一年来各界对中国大陆可能爆发粮食危机的疑虑。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大陆在2020年从各国进口大量主要粮食,进口幅度较2019年显著成长,其中玉米及小麦都超过1倍以上,似乎印证部分粮食短缺的问题,对习近平常说的「中国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已构成一大挑战。
国际粮食及食品价格 普遍上扬
今年1月7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报告显示,在乳制品和植物油价格的驱动下,全球食品价格连续第七个月上扬。小麦、玉米、高粱和大米的出口价格都持续走强,一部分原因是对北美洲、南美洲和俄罗斯作物生长条件和收成前景的担忧。从2020年全年来看,大米的出口价格同比增长8.6%,玉米和小麦的出口价格同比分别增长7.6%和5.6%。
根据中国大陆调味品协会今年1月19日汇整多家研究机构对2021年主要粮食价格的预测,基本上都抱持上扬的看法。例如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认为,受天候影响、各国政府补充库存,继续压缩供应,2021年大豆、玉米和小麦价格将进一步上涨。高盛(Goldman Sachs)指出,2021年农产品市场将迎来持续多年的牛市行情,中国将成为关键驱动因素,预计中国将持续数年的进口热潮,这不仅受到中美贸易战后重新进口的刺激,也因为国内生猪存栏不断扩大后的饲料需求。高盛预估,2021年中国玉米进口总量将上升到3,300万吨,到2023年时进口量将最高达到5500万吨。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预测, 2021年大豆、玉米和小麦将比2020年均价分别上涨约18.5% 、18.3% 和9.1%;如果2021年反圣婴现象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超过预期,将可能刺激大豆等价格出现更大涨幅。
缺粮危机否?中国大陆加码收购五大粮食
2021年伊始,中国大陆主要粮食大豆、小麦、玉米等价格延续2020年上升趋势,进一步上涨。从2020年的6月份到2021年1月份,大豆期货价格持续上涨,在今年1月中旬创下高峰,8个月累计涨幅近50%。美国大豆期货盘面价格也在不断持续刷新6年半新高。根据芝加哥期货(近期合约)国际大豆价格近期曾涨至约1.62元人民币/斤,较2020年3月上涨66%,创下近6年半以来的最高价格。在成本推动下,豆粕也明显跟涨。豆粕价格与养猪成本密切相关,将影响猪肉价格。玉米价格虽有所调控,但上涨趋势未变。小麦在1月中旬创下价格高峰后,虽有滑落,但上涨趋势尚未改变。
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共官方在2020年的粮食收购虽然持续加码,但自2018年美中爆发贸易战以来,粮食供应多元化越来越受到中共中央关注,进口对于保证粮食安全,不可或缺。从中共海关公布的各项主要粮食进口数量来看,2020年均创下显著成长,尤其玉米及小麦更是超过1倍以上,据统计如下:
1.大豆:进口10,033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较2019年成长13.3%。
2.玉米:进口1,130万吨,较2019年成长135.7%。
3.小麦:进口838万吨,较2019年成长140.2%。
4.大麦:进口808万吨,较2019年成长36.3%。
5.稻米:进口294万吨,较2019年成长15.6%。
保粮增产 祭出粮食「三稳」政策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粮价持续上涨,习近平反浪费及「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谈话,让粮食安全议题在2020年下半年几乎成为中国大陆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相关保粮增产措施也相继推出,粮食「三稳」(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成为最高准则,尽量「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首先,提高粮食自给率。中共从2020年7月开始要求各地农民进行「退耕保粮」。例如四川成都农业农村局下发文件,要求对全市果园及林木园恢复水稻种植的情况进行调查及上报;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则指出,实施「退耕保粮」是全国性的任务。江西、湖北等地也发出通知强调,保证水田只能种植水稻,已经种植花生、粟米、蔬菜等其它作物,全部铲掉,翻耕种植水稻。
其次,整顿农地。中国大陆人口占全球约20%,但只有全球约8%的可耕地。为落实「藏粮于地」的战略,中共中央开始积极整顿农地,推动耕地保护措施。根据2019年10月14日中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未来重要粮食政策之一,就是坚守耕地保护红线,2020年落实12,436万公顷耕地保有量,以及10,307万公顷的永久基本农田。
第三,立法保护耕地。2020年3月30日,中共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其一,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其二,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同年7月17日,发改委投资165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1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指出,首先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其次,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第三,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目前,中国大陆各地已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据中共官方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后,可以保障95%的口粮和90%以上的谷物需求。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第四,改造盐碱地。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在中共官方的支持下,于2020年宣布启动「十百千工程」(计划在中国推广海水稻10万亩、在海内外开展盐碱地改造100万亩、推进在中国布局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用8到10年的时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并在中国10地开启海水稻万亩片种植示范。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致辞时表示,海水稻团队目前已在中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
农业现代化仍是重大挑战
今年1月13日,中共国务院新闻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 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18年以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接下来,将加强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加快生?体系现代化。重点推进「四化」(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
美国农业以不足全美2%的人口,生产出全球约30%的农产品,有赖于大规模生产、品种改良与科技的运用。中国大陆相对而言,除了耕地面积过于零碎、种子培育及改良技术落后、机械化与科技运用不够普遍化,以致粮食成本及价格往往高于国际,都是现阶段必须面临的问题:包括本土粮食滞销、农民弃耕、农地荒废、农村人口严重老化。
现代农业是科技密集产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图像处理、无人机、机器人等数位科技与新型设备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中国大陆农业人口知识水准普遍较低的情况来看,要真正迈向农业生产现代化,仍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