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差异化经营大陆民营银行崛起中◆文/迈博《交流杂志109年12月号第174期(历史资料)》

中国大陆自2014年启动民营银行试点,短短几年间,多地纷纷成立。截至2020年底,大陆已有19家民营银行,且角色定位各异,落实差异化经营,对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及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发挥一定作用。台湾早在1990年代初就开放民营银行,历经行业过度竞争的的阵痛期,到近几年趋于稳定,台湾的民营银行发展经历,值得大陆参照。

过去大陆的商业银行,多追求规模,偏好「做大做强」,产品服务模式差异不大,导致金融供给过度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国有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三农」等比较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短缺,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形成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做小做精 补足做大做强

传统商业银行大多通过铺设物理网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以抵押物作为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然而这种运营模式和风险管控手段,并不适用于无抵押物、缺乏信用积累的小额分散客户。随著中国大陆中小企业、三农、个人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借助创新技术,在管道覆盖、风险管控方面有所突破,「做小做精」的民营银行因此孕育而生。

民营银行大爆发 累计成立19家

传统的大陆商业银行,偏重为国有企业和基础雄厚的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民营银行是由民间资本出资设立,更倾向把客户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民营银行的发展,有利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国大陆官方对开启民营银行的关键决定,在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上决定「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和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紧接著2014年初,就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同年,原银监会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规定同业负债不得超过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

2016年年底,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代表民营银行正式进入依法依规常态化设立的新阶段;2017年4月,原银监会再颁布《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检查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是否超过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为民营银行可能出现的弊端,预先设立法规的制度保障。在相关法规完善后,2017年出现大陆民营银行「大爆发」。

从2014年至2020年底,短短6年间,大陆已成立了19家民营银行,分别是2014年12月成立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2015年成立的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2016年成立的重庆富民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湖南三湘银行;2017年成立的福建华通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吉林亿联银行、威海蓝海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安徽新安银行、江苏苏宁银行、辽宁振兴银行、梅州客商银行;2019年成立的江西裕民银行,以及2020年4月刚成立的江苏锡商银行。

各显神通 特色金融服务吸客户

「普惠金融」是民营银行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当初开放的初衷,不过要生存发展,则必须追求差异化定位。目前中国大陆的19家民营银行,各显神通,可粗略分为个存小贷、小存小贷、公存公贷和特定区域存贷款等4种经营模式。

以第一家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个存小贷为其特色,借助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在2015年5月,推出了定位大众客户的首款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并结合应用场景,陆续推出一系列小额信贷产品,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普惠金融业务体系。

又如浙江网商银行,善用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获取客户资源和交易场景,并加入物流资料等即时资讯,建构完整的交易资料数据网路。相比于传统银行的客户,浙江网商银行主要针对阿里巴巴、天猫及淘宝用户,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并基于创新风险管控,2017年6月起,将这种金融服务从线上卖家延伸到线下的中小型经营者。

天津金城银行,立足于天津自贸区,辐射京津冀、环渤海以开展「公存公贷」业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连结,积极发展对公的供应链业务,并确立财政、旅游、汽车、物流、医疗卫生、节能环保、航空、电子商务等八个细分市场,建立事业部体制,深化细分领域专业度,客户多为产业链条上下游优质中小客户。

上海华瑞银行,将其自身定位为「服务自贸改革、小微大众和科技创新」,做为首家注册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法人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的融资,包括为进出口业务提供支付结算、跨境融资等服务,客户以本地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主。

民营银行挑战多 小银行可能被收购

总体来说,加快民营银行设立,有利于从供给侧增加金融供给,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对稳定民间投资增速,也有积极意义。从长远看,民营银行聚焦普惠金融,发挥自身体制和机制优势,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具有很好的前景。

对大陆而言,放开民营银行准入,既可以丰富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又可以与传统大银行形成互补、错位竞争,聚焦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金融需求,弥补普惠金融的不足。

台湾先行 金融竞争力高

尽管如此,仍面临不少挑战。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报告》,接受问卷调查的民营银行回馈情况来看,可归纳为四大挑战,分别是:资金来源单一且产业受到限制、部分小型民营银行可能面临退出或被收购风险、资本支撑不足且抗风险能力较弱、公司治理机制待完善等。尤其民营银行经营还面临诸多困难。比如银行不良贷款尚未见顶;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远程开户存在帐户限制等。

中国大陆开放民营银行6年,台湾则从1990年代初就开放,当时台湾政府为顺应金融自由化潮流,致力金融效率提升,开放台湾设立民营银行,带动10多年来民营银行的激烈竞争。除了开放银行新设外,原有公营银行也在民营化的呼声下,逐渐走向公股化或民营化,使得台湾原本以公营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慢慢走向以民营银行为主轴的开放竞争产业。

开放初期,民营银行核准家数过多、企业财团操控银行董事会以及退出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引发过度竞争、银行经营状况恶化等危机。但政府从2001年起,推动数次金融改革,缓解银行过度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减少银行数量、鼓励银行机构合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设立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

截至2020年9月底,台湾有38家银行,这样的行数已维持多年,经营状况也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各项财务指标提升。尽管开放之初曾一度出现波折,但开放民营银行,对于提高台湾金融业的经营效率、竞争能力以及健全金融法规起了积极作用。

大陆正逐步开放民营银行,然而民营银行相关理论所强调的「鲶鱼效应」,未必能在大陆体现,目前试点的民营银行数量少、体量小,难以对银行业形成「鲶鱼效应」,产生的示范效应有限。

鲶鱼效应 需扩大试点

《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报告》建议,应进一步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范围,并对民营银行的试点经验推广,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体制优势,带动整个银行业提高效率。若持续推广,并深入到三农等最基层群众,如何应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曾撰文指出,要探索创新适合中小企业和农户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从三方面著手:

一是与地方县乡村级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利用「熟人社会」的特点,培养客户的诚信意识,提高违约成本。

二是在大多数地区农民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还不能确定产权和流通的情况下,创新抵押方式,将智慧财产权、专利、存货、应收帐款等,纳入抵押物范围,增加银行信贷风险的缓释手段。

第三则是通过工商、税务、法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途径,获得企业信誉状况,并与电商等第三方合作,利用大数据及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情况。

民营银行的竞争力,在于金融科技创新。大陆民营银行在战略上仍要重视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科技手段有效地建立风险管控体系,补足自身不足。

不可讳言,民营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著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只有突破传统信贷观念,树立全新的信贷文化和理念,建立与战略相符的风险体系和流程,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