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的国际空间从对立到理解 文/邵宗海《交流杂志97年10月号第101期(历史资料)》

从台北对外关系的寻求突破,到北京持续不断的杯葛阻挠,我们可以发现两岸关系的发展,就因为在这方面共识建立不易,不仅导致双方和谐与善意的倒退,而且增加了台湾海峡紧张对峙的状态。显然的是,过去台北在开拓国际空间理由里,不论提及要抑制台独主张,或宣称生存空间,北京都不曾接受过这些说辞;而另方面,北京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因而必须封杀台北所有国际空间,也难说服台北因而放弃务实外交的努力。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必然是「零和游戏」的结果,当非两岸当局所愿见到。
       所以马英九在二○○八大选赢得胜利之后,便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两岸在国际社会应该和解休兵,并在国际组织及活动中相互协助,彼此尊重。不但如此呼吁,马英九还具体建议「未来我们也将与大陆就台湾国际空间」进行协商。
       当然,对岸也有善意回应。胡锦涛在马英九胜选之后就表示,愿意优先讨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活动的问题。接著,马英九在今年六月十八日接受纽约时报专访中透露,胡锦涛曾在稍前的十三日告知台湾谈判代表,他确信两岸可以找到处理外交竞争的方法。
       两岸领导人之所以都有这样「休兵」的看法,是因为双方都了解到,目前在外交角力或竞争情况下,除了「相互挖掘对方墙角」之外,台北与北京到底还有多少能开拓的空间。如果「空间」是极端的狭窄甚至完全没有存在,两岸当局是否应该思考,若开拓邦交只能从对方挖掘过来的邦交国,并且必须是建立在对方也是邦交国折损的感性基础上,那么双方在外交战场上的开火,到底对各自的理念与努力能产生多大的正面意义?
       或者说,又对两岸关系的修补有何种助益?所以,下面二个层面的「数据与说明」,正好来佐证上述的假设与思考。
       国际上与两岸均无邦交、但目前尚可争取建交的国家只剩下五个
       全世界的国家与地区,除台湾与大陆之外,共计一百九十七个。而其中加入联合国为会员国的有一百九十一个国家(不含大陆)。至于没有在联合国会员名单之内的则有教廷、巴勒斯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马尔他骑士团(Sovereign Military Order of Malta)等六国或实体。
       我们先以与台北建交的二十三国来分析,发现其中有二十二个为联合国会员国,而非会员国则是教廷。根据中华民国外交部网站资料,我国目前拥有的二十三个邦交国为:帛琉共和国(Republic of Palau)、吐瓦鲁(Tuvalu)、马绍尔群岛(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索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吉里巴斯共和国(Republic of Kiribati)、诺鲁(Republic of Nauru)、瓜地马拉共和国(Republic of Guatemala)、巴拉圭共和国(Republic of Paraguay)、圣文森(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贝里斯(Belize)、萨尔瓦多共和国(Republic of El Salvador)、海地共和国(Republic of Haiti)、尼加拉瓜共和国(Republic of Nicaragua)、多明尼加共和国(Dominican Republic)、宏都拉斯共和国(Republic of Honduras)、巴拿马共和国(Republic of Panama)、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圣露西亚(Saint Lucia)、布吉纳法索(Burkina Faso)、圣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Sao Tome and Principe)、史瓦济兰王国(Kingdom of Swaziland)、甘比亚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Gambia)、教廷(The Holy See)。
       再以与北京建交的一百七十四个国家与地区为例来说明,其中有一百六十九个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另三个邦交国则不是联合国会员国,根据大陆外交部的资料来看,这三个国家是纽埃、库克群岛与目前为联合国观察员的巴勒斯坦人民解放组织。至于在台北外交部列为全世界国家中之一的「欧盟」,但北京不认定是国家,反与北京建立了外交关系。
       以上面的数据来分析,联合国共计一百九十二国家里(包括北京),与大陆建交的有一百六十九个,与台湾建交的有二十二个,二者相加起来数目则共计一百九十一个,剩下唯一的会员国,目前与两岸均无外交关系,是位在尼泊尔之旁的不丹王国,它在一九七七年曾在外交上承认中共,但双方并没有建立邦交。对台北与北京来说,能在联合国内部争取邦交对象而不挖对方墙角的竟然只有不丹一个国家而已,外交开拓空间之有限由此可见。
       再探讨非联合国会员国的开拓空间,看起来情况也好不到那里。若依非联合国会员的状态来说,北京已在其中与四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邦交,包括纽埃、库克群岛、巴勒斯坦,以及欧盟;而台北也与教廷维持外交关系,剩下的四个可称为「国家」的非联合国会员国,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各国议会联盟及马尔他骑士团,严格来说它们只是宗教或慈善事业的政治实体,虽与世界上部分国家建立邦交,但与两岸的往来并不密切,因此,要争取这些国家的邦交,也非易事。
       上述数据统计,说明了两岸在外交上的角逐,能发展与开拓的空间根本就是有限。若在这种情况下仍去奢谈外交的突破,显然只有对彼此的邦交国进行挖取。但是这样策略是否奏效,只要看下面一段的分析与数据说明就可有更清楚的轮廓。
       过去游走在两岸之间、寻求台北与北京施惠的国家,可说是「罄竹难书」
       根据笔者参考两岸相关文件所做统计来看,若将台北在一九八八年总计有二十二个邦交国为基础说起,那么到了二○○八年止,台北能在北京历年来在国际社会里予以杯葛与打压下,竟然还有二十三个国家维持外交关系的数字,这样的一个数字对比,好像是看到了台北奋斗的痕迹。
       但是在这二十年的过程里,台北共计争取二十个国家次(因内有多个国家与台北在建交后又断交,接著又再复交以及断交)与它建立外交关系,这二十个国家次,除帛琉外,其余十九个国家次均是从中共的邦交国中挖掘而来。但是相对来说,台北在这段期间也有十九个邦交国被北京抢走(其中包括了南韩与沙乌地阿拉伯等重要国家)。这一来一往的戏码里,凭心而论,实在看不出台北所谓的「外交突破」有多突出,当然同样的也未感受到北京的「外交封锁」有多犀利。因为在双方如此绞尽脑汁来极力设计外交胜局的情况下,结果并没有绝对胜利的一方。
       而且除此之外,我们也可看到一些善于游走两岸,向双方当局叫喊价码的国家,他们有些甚至在过去二十年期间以建交、断交、复交又断交的手段来游走于两岸之间,进出数字达四次之多。居其首者当推在非洲的赖比瑞亚。有三次者也有几内亚比索。如再以过去两岸在外交战场上近六十年相互角逐的历史来看,中非共和国还可登上榜首,它自一九六四年与中共建交后,就游走两岸之间寻求「利益」,到一九九八年统计前它与北京再度恢复邦交为止,它已经七度在北京与台北之间进出。
       看到这样的数据,心中不禁会涌起一些疑惑,以中共已名列GDP世界第四的大国以及台湾早是世界第十五大贸易国的地位来说,为什么会那么轻易的被非洲或太平洋岛屿的小国玩弄在股掌之中?对台北以及北京来说,明知金钱购买的外交不可靠,又何必借此来彰显自己吹唬的「外交突破」或「外交封锁」?再进一步来说,如果台北与北京停止了这种挖墙角的举动,将本来金援这些国家的经费投入到彼此的民生建设,又可造福两岸人民多少?
       这样简单明瞭的道理,深信不是两岸当局的领导人完全无知,而在于彼此不愿放松所谓的「面子之争」,特别对北京来说,外交上不能对台北有所松绑,因为一旦有缺口而不能抓紧补上,恐怕就是导致黄河决堤。另外对台北来说,争取邦交国正如同是对自己能否「继续生存下来」的证明,因此采取宁滥勿缺。但问题是,双方交锋了五十余年,特别是最近十七年,看不出来胜利到底是在站在那一边?如果最后结果只是两败俱伤,到底意义何在?
       因此,基于这样的认知,马英在上台之后就提出两岸「外交休兵」的概念,也获得胡锦涛的善意回应。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在奥运会场上同意称呼「中华台北」的用心,也看到马英九前往中南美访问愿意在美过境低调的苦心,甚至在「参与联合国」的问题上,马也一反以往台北传统作法,不再强调国家名义和会员资格。当然,我们己经看到一些后遗症的出现:譬如说,巴拉圭新总统鲁戈曾在今年九月二日正式宣布,他们将不会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台湾。这虽然与台湾过去的金援外交有关,但是如果巴拉圭对台北的「疏远」,并没有因而让北京见猎心喜,进而企图拉拢巴国,那么两岸的「外交休兵」就见曙光。
       最后,两岸外交休兵之效果当然会有下面这些「双赢」的结果:
       1、节省双方在外交角力中所耗之金钱及物力,进而转而投资各自内部的建设,造福民生。
       2、在此一定期限内可望建立双方基本的互信基础,因为没有外交上的抗衡与外交挖墙角的图谋,而两岸的正面冲突机会就会减低。
       3、同时在此一定期限内,也可望让双方对两岸共享国际空间产生对话机会,进而可让彼此静下心来稍微思考如何创造「双赢」的局面。
       也许,「外交休兵」一词在两岸并不适用,但是其意涵应为双方当局所理解。当两岸之间的和解,为目前台海最优先考量的情势时,这应是台北值得尝试的方向,也是北京可以考虑的方案。(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本文刊于97年10月「交流」杂志第101期〉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