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三次「江陈会谈」协议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文∕杨开煌《交流杂志98年6月号第105期(历史资料)》

一、前言 

   自从去年「五二○」以来,两岸关系飞速发展,单以两岸两会的董事长级别的见面会商,就有三次,而且每次都有十分具体的成果和成效,呈现出几乎是无障碍的沟通,全顺利的谈判。虽然知情者都知道,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当前的快速变化,只是对过去十余年两岸关系,迟滞不前的「补课」而已。特别是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区域经济整合的压力,和以往蹉跎消耗的岁月,如今站在台湾生存发展的立场,加快清理以往的障碍,以便及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也确有其急迫感。尤其,以此次「江陈会谈」所签订的三项协议,都具有外溢的效果。因此,从两岸关系的长远来看,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高度重视。


二、第三次江陈会协议的主要特色

  第三次江陈会是今(二○○九)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在大陆的南京举行,此次签订的协议,包括了定期航班、金融合作以及司法协助三项,从其外溢的效果来看,这将是两岸关系另一个阶段新的、重要的里程碑。

  第一项「定期航班」:对两岸人民而言,就是真正意义「直航」的实现。虽然还存有航班次不足,和延远权的问题仍待改善,但是大体而言,两岸人民的往来不论在时间、经费和便利性而言,已经大大提升。未来,两岸人民的交流益加呈现对等化的互动,这就必然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巿场的存在就是利益的存在,导引两岸有关的单位不得不去思考新的协议。

  「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基本上已经排除了两岸人民往来人为的非必要障碍,这就意味著两岸人民直接往来,一日生活圈的便利性基本形成。因此,两岸人民对自己的政府以及对对岸的当局,在签证便利化方面的要求也会随之而至,特别是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彼此往来固然可以有所规范,但总不能比出国更麻烦。所以,直航所带动的社会交流,已经不是「统、独」问题,而是治理的问题。换言之,直航会开启一个人民选择政府的新时代,两岸之间,除了「经济引擎」的推动之外,「社会引擎」的马达也将开始运转。这与以往的两岸之间,只有经济单一引擎的推动方式当然有所不同,而且不仅仅是量的差异,甚至交流的内容与方法都将有所变化。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项「金融」:金融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正式开展经贸往来迄今,依官方的统计,台湾在大陆的直接投资已累计约四百八十亿美元,双方的年贸易额已近一千三百亿美元,互为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然而,以往双方一直没有开展规模化的直接金融合作,彼此之间,有关货币兑换、清算、资金支付和贸易结算等业务,往往通过第三方辗转进行。此一现象,长期存在于两个主要的贸易伙伴间,这不仅使相关投资和贸易活动承担高昂的成本、巨大的风险,而且还使有关业务的开展效率大大降低,这是世界经贸间非常罕见的现象。

  两岸金融的不合作,已经严重地制约两岸经贸关系,成为两岸经贸正常化发展的主要大瓶颈,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过去的台湾执政者一直认定两岸的金融往来,将冲击「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及房地产市场,金融冲击也将容易受到大陆经济及金融的影响,整体金融风险必然升高」。另外,也有人认定大陆的金融业入台之后,会控制台湾的股市,扰乱台湾的金融等等。

  这些片面之辞的问题,不仅在于当他们只以主观的想像去否定金融往来的全面功能;更重要是在他们眼里,台湾彷佛是一个无政府的放任之岛,外资来台可以为所欲为;同时在他们眼里,完全没有台商的利益和需求。所以在民进党掌权之际,就可以长期不顾台商的经营处境,绝不开放金融业的往来。

  如今两岸两会终于签订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一方面是为解决台商融资困难提供条件,为提高台商竞争力架设了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台湾金融业来说,就像是取得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门票」。当然此次所签订架构协定,还只是搭一座桥而已,未来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涉及相当专业的问题,都需要后续具体协商落实。

  至于大陆的金融业来台,则由于台湾原本就是开放外资在台经营、竞争,所以陆资自然也受此规范与管理。台湾的金融业是否会因为两岸金融规模的不成比例,而屈居劣势呢?台湾大学财金系教授黄达业表示,虽然台湾银行业规模不能跟大陆银行相比,但台湾金融业在管理、营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进军大陆的前景仍有可为。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朱云鹏认为,虽然由于民进党当局的拖延,台湾金融机构已错失了数年进入大陆市场的机遇,但现在起步也还不是太晚。即使台湾银行现在已无法跟大陆第一线银行竞争,但仍有实力跟第二线的金融机构竞争,并开创出自己的市场与客户群。

  总之,在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之后,两岸经济关系正式开启了人、货、财三通的新局面,也就是两岸经济关系市场化时代的开始。对台湾的企业而言,这意味著不论你是否进军大陆,华人之间的竞争都已经摆在眼前,机会也摆在眼前,所以之后的两岸交流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意愿的问题,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是无法避免的一部份;这是第二个特色。

  第三项「司法互助」:大家都知道两岸在法律方面的相互协助,最早是透过两岸的红十字会,在一九九○年九月曾经有过「金门协议」,当时主要是针对双方「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及「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从这些谨慎的用语,可以体会出这是以两岸民间协助为主的法律协助。以后两岸的「主权」争议,越来越突显,特别在李豋辉和民进党掌权的时代,两岸类似这种涉及公权力的议题,不但不可能签订协议,甚至连启动谈判大陆方面也有顾虑。所以近廿年来,两岸相关的法律协助,就完全依赖「金门协议」。

  然而近二十年以来的两岸交流 ,复杂性早已远远超过一九九○年的规模和水准,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规范,是以大陆就容易成为台湾的犯罪,特别是民事罪犯者逃避法律制裁的天堂,不过碍于政治一直无法解决,对两岸的公权力都是伤害。因此,第三次江陈会就可以签订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应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从两岸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代表了对台北公权力的司法管辖权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两岸关系,建立预防犯罪的机制。

  从司法管辖权的认可来看,应该说这是北京当局对台湾政府的司法管辖权,从不否认到承认的里程碑。以往在「金门协议」中,其实北京当局已经很清楚地理解到,无论如何,不可能否认台北当局对台澎金马地区,行使管理的事实。因此,虽然是由双方的红十字会签字,但是背后不可能没有政府的背书,所以是一种默认的表现。而此次是公开由政府授权团体协商,再以文件形式确认,所以说是公开承认。去年年底胡锦涛在「胡六点」中指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个人以为此次两会签订了「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的协议,就是「胡六点」有关两岸「政治关系务实探讨」的具体表现。

  从预防犯罪机制角度来看,由于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观光客的开放,以及未来陆资来台、陆生来台等等开放措施,两岸居民赴对岸旅游、探亲、经商、就学、就业、就医甚至长期居住会越来越普遍,两岸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也会更加密集,自然其中犯罪的机会也增加。特别是,两岸跨境违法犯罪的机率,可能大大增加,侦防和侦查的手段和方法也将更加复杂。而此次的协议内容,包括了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两大部份,前者包括:交换涉及犯罪有关情资,协助缉捕、遣返刑事犯与刑事嫌疑犯,并于必要时合作协查、侦办。后者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罪赃移交、罪犯移管(接返)、人道探视、执行请求等等,基本上两岸之间可能使用与可以使用的各种预防的方法都已经穷尽,尽可能地维护两岸人民生命、生活的安全,财产的合法保障。

  总之,「共同打击犯罪与司法互助」协议的签订,除了公权力的伸张,保障两岸人民的安全,更代表了两岸政治关系探索的起步;这是第三个特色。

三、两岸关系的隐忧

  由于「九二共识」的重新认可,以及两岸当局思维的转变,当前的两岸关系迈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虽然,两岸的协商已经逐步顺畅,但是这不意味者两岸关系从此一帆风顺,至少存有以下的隐忧。

  首先,两岸和解的基础尚不稳固:此处所谓的不稳固,主要有二层的意义,第一是和平时期理论的探讨不足,以目前两岸领导人的论述来看,大陆方面相对比较清楚,按大陆的说法是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初级阶段。换言之,和平发展是必经途径,和平统一是和平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台湾方面则只强调「不统、不独、不武」,这是目前马政府的大陆政策,但显然不是马的大陆政策目标。因为如果是目标,则两岸除了「九二共识」也就不必再有其他的作为。但是,马政府的大陆政策是有积极作为的,所以显然不是维持现状,而是在三个「不」的基础上去改善关系,改善关系自然是为了创造和平。于是大家就会关心和平之后的目标,从台湾的立场来看,如果没有和平之后的目标论述,就是没有主体性的和平,这样的和平就会受制于人,这对已经当家作主的台湾人民而言,就会产生潜在的忧虑。

  第二是和平的策略规画不足,以目前的两岸关系的论述而言,两岸的和平策略应该是「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经后政」,然而仔细推敲,这些方案只是粗略的愿望,不能称之为策略。因为难易之间、政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特别是经济议题与政治议题间,还存在著不可通约性,如果台湾方面在经济议题相对获得满足之后,拒而避谈政治,或是两岸因政治议题而破局,或是再经政党轮替,新朝不认旧帐,都可能带给两岸和平的重大威胁。

  所谓的和平的策略规画,就是指两岸都有自己的和平路径图,除了实现和平的愿望规画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必须罗列和平可能的障碍,与规避或排除障碍的方法,最终才有保证和平的实现的可能。从历史来看,有了这些保证和平也未能必然实现。但缺少这些规画,和平就几乎无法实现。然而,目前的两岸仍然是以经济优先的策略未变,故而相关的对话自没有认真严肃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两岸的和平就有隐忧。

  第三,是台湾对两岸和平的贡献不对等:两岸的和平是两岸共同的愿望,然而创造和平的两造必须都能有所贡献,和平才能有所保证。而两造的贡献越是对等,和平才越有保障,因为不对等的贡献会使得破坏和平的成本增加。

  以当前江陈会的成果来看,目前的两岸和平中,台湾的贡献是十分有限的,所幸目前的成就,也可以视之是为两岸和平创造物质基础;而所谓对和平的贡献,并不完全是指有形实力的贡献,更在于无形的和平设计以及贡献的质量。

  所谓和平设计,是指和平的一方所设计出的和平方案,能否也保障到对方的利益,从而使之成为两造和平的主要方案。如果是,则居小的一方对和平的贡献,也必然不小于大的一方,因此大的一方就不会轻易破坏和平的局面,否则必将冒险失去现存的利益。

  所谓和平贡献的质量,是指和平双方,以何者为基础,一般而言,双方的和平基础可能是相互保证毁灭或无法毁灭的和平,相互利益共享或共同体的和平,相互价值与理想共享的和平。以上述的三者而言,双方如能拥有价值与理想共享的和平,当然是高质量的和平,因为这样的和平是双方完全没有非和平想像,武力解决从不存在于双方的方案之中。其次是利益共享的和平,这就会迫使双方以理性计算非和平解决的成本,则正常情况下,双方会避免非和平手段的诱惑,但是也有可能错估形势出现意外,或是经过精算非和平的利益大于和平,则有可能采取非和平的手段。第三种情况,必然导致双方进行军备竞赛,从而出现关系的紧张,最终极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

  两岸之间的和平,基本上也不脱上述的和平内容。过去相当时期的无战争态状的和平,是属于毁灭与吓阻下的和平。如今马政府经营的和平,是属于相互利益共享或共同体的和平,但这样的和平是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式和平。在此种和平状态中,台湾对两岸和平的贡献是不对等的,也就是对台湾缺乏保障的和平,因此台湾有必要使双方的和平,转移到相互价值与理想共享的和平。此一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实在与大陆的民主交流、治理交流的课题上,唯有如此,台湾才能在两岸和解的过程体现出无法取代的贡献。然而,这绝不意味著台湾可以教大陆如何民主,而是在中共也承认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之后,台湾愿意开放自身的民主经验,证成中国特色民主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享历程交流经验,共促两岸的和谐。

  如果我们结合前一段的忧虑,我们可以说当前台湾在两岸关系中和平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两岸关系的民主化。而今的问题,是台湾当局是否觉察此一论述的战略意涵,进而在交流中去逐步加以实践。

四、结论

  第三次「江陈会谈」成功地签订了两岸的三项协议,从长期来看,将深刻影响两岸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第三次江陈会之后,立足台湾更需要一个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自我论述,而从当前两岸各自的内在逻辑来看,「民主」对话有可能成为两岸共同话题。在台湾经历第二次政党轮替之后,基本上积累了若干民主的经验,同时也由于民主的经验,提供了台湾社会的无穷创意。这些发展和变迁,应该说为台湾提供重新认识和理解大陆、理解共产主义的自信,假如台湾的领导人在这一方面能看得更远,则在处理两岸关系上就能发挥更大的能量。然而,台湾目前仍处在民主转型阶段,政府统治虽有合法性,但治理的合理性的尚待考验。两岸关系是台湾永远的议题,任何领导人治理的最大考验,就在于处理好此一议题。但是处理好不能只是「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经后政」,必须在接触的心态上,逐步调整为「亦易亦难」、「亦急亦缓」、「亦经亦政」。基于长期的考量,只有在两岸和平的贡献上对等与互惠的原则,才能使两岸关系得以长期和平、稳定,所以台湾在两岸关系中,台湾仍有努力的空间。(作者系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