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ECFA与台湾经济发展大战略 文/朱云鹏《交流杂志99年2月号第10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二○一○年起,台湾经济面临了艰困的挑战。根据「ASEAN+1」的时程,自二○一○年元月一日起,东协国家九十五%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产品,开始适用零关税。从这一天起,相较于东协国家,台湾在中国大陆市场中将处于相对不利的竞争地位。在二○○七年,出口至中国大陆的纱线与布料类(纺织纤维业)分占台湾此类出口的四十六%与四十二%,塑胶产品平均占台湾其总出口的八十三%,机械业制品则占十四点九%。相同的产品,东协国家不需再被课税,自然可以低于台湾产品的价格出售。如此一来,这些对于台湾出口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将严重地被打击。数据上亦显示,从二○○四年起,台湾产品出口至中国大陆,相对东协国家,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面对如此挑战,我们该如何因应﹖或许会有人想到与中国大陆采取双边关税协定,然而,如此的作法在WTO下是不可行的。为了要与东协国家一样享有零关税,我们必须效法东协和中国大陆,先有一个「架构协议」,亦即先拟好未来合作的「章节目录」(即使没有实质内容),然后先就部分产品的关税,实施「早期收获」,这就是「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以下简称「两岸经协」)之议的由来。日前,经济部公布早期收获的清单,包括石化的基本原料、塑橡胶原料、人造纤维原料和石油化学品,纺织中上游的砂、线,中游的织布,工业用纺织品和其他纺织品,机械及零组件工具机、产业用机械、机械零组件,与汽车、面板等这几大类。这些项目都是在东协加一架构下受影响较大的产业,列入早收清单可以降低厂商面临的威胁。然而,「两岸经协」即使签署,亦仍需送立院审议通过才能生效,预估这些早收项目,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开始降税。因此,协商「两岸经协」有急迫性,希望台湾各界早日达成共识,以力抗东协加一对我国的威胁。
  大约十年之前,曾经有好几位欧洲国家的领袖发表声明,呼吁必须「扩大全球化的赢者圈(expand the winners’ circle)」,重视就业以及劳工技能的培养与维护,让全球化的果实由全民来分享;但后来这种看法被其他议题(像九一一恐怖攻击)掩盖,而中断了讨论。如果全球化的果实无法由全民共享,不能把赢者圈扩大,而是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造成同一国家境内有人因全球化得到很多利益,而有些人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遭受损失,甚至蒙受失业的威胁,这个国家将如何对未来经济成长的型态产生共识呢﹖因此,今日我们必须重新重视此思维,让全民凝聚共识,愿意去了解「两岸经协」对于台湾的影响,进而支持政府并成为协商最好的后盾。
  台湾是小型开放经济,过去多是透过对外贸易来参与全球化。而这段历史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早期经济成长同时达到「均」和「富」两个目标。当时台湾致力于发展劳力密集的出口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和都市边缘家庭的剩余劳动,而吸纳的劳动愈多,低阶劳动力的薪资愈高,所得分配就愈平均。台湾借由扩大就业与提高薪资,达成均富并行,同时也使经济快速成长。
  然而,今日我们不可能期待制造业再扮演同样的角色,制造业必须走向自动化以及技术密集化。为了让人民共享全球化果实以期凝聚共识,在新的一年,我们会特别强调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服务业。目前产业升级条例已经落日,我们期待新提出的产业创新条例,能够早日通过立法程序。新条例中将明确规定,政府所有机关,都必须提出其主管事业的产业发展计划,使各服务业主管机关的角色能够从原先单纯的管理角色,扩大到同时负责发展,也就是促进其所主管产业的成长和就业。经过这样的转变,再配合民间充沛的活力,台湾的服务业势必会诞生不同的面貌。服务业兴盛起来,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提升,带动薪资的成长,这是让全球化果实由全民共享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
  在签署「两岸经协」,让国内厂商得到较优惠的关税以进入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之后,我们必须深切思考的是,如何在同一个起跑点上,与来自各国的厂商竞争。台湾产品的品质无庸置疑,重要的是,要如何行销至全世界﹖我们不能一心依赖以往的分工模式来发展经济,若想至全球市场竞争,就必须发展关键技术、拥有自己的品牌。
  以农业而言,台湾农业技术已拥有十分良好的基础,包括花卉、水果、种苗、有机农业以及水产养殖。过去台湾的茶,是由英国首任驻台代表郇和所「发掘」,由英商陶德所「推销」到世界的,现在台湾的农产品一样需要这样的人才。台湾产品必须「联合行销、进军世界」,针对不同的产品,设立整合行销公司,而且这应该是由各地农产运销合作社协同国际行销公司一起来做。如果这些农产品,都可以配合台湾农村特有的文化风情,行销到全球,并且让消费者都清楚地知道这是”Come from Taiwan”,就可以借此打响台湾的品牌名号。此外,如同法国销售酒的同时,也出口文化,吸引观光客到法国酒庄参观一样。台湾产品如果可以成功地行销到全世界,这些物品的产地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观光胜地。另以泰国为例,他们的外贸部有计划地鼓励商家在全世界设立泰国菜餐厅,同时推销了泰国的饮食、文化、家具、音乐以及艺术品,也借此吸引外人到泰国观光。
  不仅农产品,台湾其他的传统产业更应该借由品牌塑造,来缔造其产业的第二春,其中包括成衣、食品和餐饮皆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循,像台南企业(成衣)在大陆的Tony Wear、康师傅的泡面、旺旺的食品、顶泰丰、85℃…等都是。
  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今年初的东协加一只是开端,未来还会有东协加二、加三等,韩国、日本、印度、澳洲以及纽西兰等国都会加入这个体系。根据过去的经验,这样的体系成型之后,将会产生所谓的「贸易转向效果」,体系内的贸易以及投资量将大幅增加,与体系外的经济体形成差异,因此台湾绝对不能置身在体系之外。
  为提升台湾农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让全民同享迈向全球化的益处,我们希望行政部门做好沟通和准备,获得多数民众的支持,能在今年积极寻求和对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在这个同时,我们亦须加强台湾与东协国家以及美、日等传统贸易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力求达到「壮大台湾、结合亚太、布局全球」的目标。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