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双英辩论中的中国化与全球化 文/彭思远、林建甫《交流杂志99年6月号第111期(历史资料)》

一、前言
四月二十五日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之下,总统与最大在野党主席透过电视直播方式,就影响台湾未来的「两岸经济协议(ECFA)签署」议题展开辩论。诚如马总统开场所言,这是二次政党轮替后,朝野领袖首次公开的政策对话,意义重大。
辩论之胜败自在人心,不过在双方理性且专业的论述下,充份的描绘出了台湾目前现况。首先,两党均同意的共识是「台湾必须面对全球化」,不同之处在于「台湾如何全球化?」及「台湾应该何时开放?」
然由「交易成本理论」与「中国已经崛起之事实」来看,台湾的全球化一定不能没有中国大陆,且若大陆能成为首个达阵目标,将可为我国企业打下厚实基础。另外,关于何时应该开放,由双方论辩之「对大陆开放程度的多寡」及「循序渐进开放」的分歧研析,简要说明ECFA签订的必要性与时间性。

二、辩论争点共识:台湾必须面对全球化
辩论刚开始,也是最重要的争点就是「中国化与全球化」。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说,民进党跟国民党两岸思维最大不同就是「民进党是走向世界,再跟世界一起走向中国,国民党是透过中国走向世界」,「不签ECFA就不能跟其他国家签,难道台湾人只有这选择吗?难道没有第二条路吗?」
民进党的政策是「跟随世界走向中国」,国民党的政策则是「透过中国走向世界」。马英九总统回说:民进党的全球化是「没有中国大陆的全球化」。
这段辩论其实点出了国、民两党的主要共识,那就是:台湾必须面对全球化,也无可避免与中国大陆互动。双英的歧见只是在如何全球化及如何与大陆互动。
事实上,现在谈全球化,没有不谈中国大陆的;尤其以台湾与大陆的地缘及人文关系,更无可能排除中国大陆而谈全球化。原因之一是中国大陆已是世界市场及世界工厂;再者,台湾确实受到北京的牵制,更不可能在与大陆敌对下,绕过大陆而谈全球化。马英九说,当然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中国大陆却是「最大的篮子」。
蔡英文所谓的「跟随世界走向中国」,其实仍是过去「中转间接通航」的思维模式,难谓是有效的「替代方案」;至于她所提出的经由WTO或APEC等机制与美、日、欧盟、东协谈判,则属一厢情愿,亦欠缺可行性与说服力。
双方另一重要共识是:台湾与大陆互动,有极高的政治风险。蔡主席几度提及应有战略及政治上的风险意识;马英九则干脆明白指出,北京的目标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他当然知道这种风险。双英皆有风险意识,歧见在于因应风险的对策。蔡英文主张回避拖延,马英九则主张积极迎对;也就是说,马、蔡歧见只在观点的异同,而不是「卖台」与否。
综上,或许两国对于如何开放的想法有所分歧。不过理性来看,全球化必定要包含大陆,既然两党已经对台湾必须全球化达成共识,且亦明白「政治上的高风险」,若再考量全球对于经贸协议趋之若鹜的情况,把握当前的ECFA签署机会,应是正确的选择。

三、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主寇斯(Coase, R.H.)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论点,在于对厂商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厂商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形成厂商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形成的组织体。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很难进行明确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总体而言,简单的分类可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1.搜寻成本:商品资讯与交易对象资讯的搜集。2.资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资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资讯交换所需的成本。3.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4.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5.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6.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大陆实施改革开放以及台湾开放赴大陆探亲与投资之后,情势大反转,台商与外国企业纷纷前往中国大陆投资。台湾所以会与大陆有如此密切的往来,就是经济学上的「交易成本」因素使然。一方面,两岸文化相近,就连送红包、搞关系等陋习也都一样,两岸所说的语言也相通,交易成本小,让台商很容易赴大陆投资。
再者,一九九○年资讯科技业起飞,接下来的二十年间网路革命席卷全球,企业经营模式有著很大的转变,特别在于资讯的交易成本变了。过去的台湾,诚如马总统所言,一九七○年代在通讯、资讯及交通不发达的环境下,台湾人提著一只○○七皮箱全球跑,一步一脚印,以走遍世界的方式拓展业务,利用搜寻及资讯成本昂贵的条件下,获取不错的利润,并将台湾人吃苦耐劳、肯拚的精神表露无遗,给全球各国留下深刻印象。
但随著时空环境变迁,虽台湾精神依旧,但近年来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如以往。因现在环境已大不同,透过电视、通讯及网路,新产品的讯息可以快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资讯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世界是平的」的观念已成为一般民众琅琅上口的口号。通讯技术日新月异,交通运输便利,网路无国界,「地球村」俨然成型。台湾人过去在「资讯缺乏」年代的「一步一脚印」行销方式,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因应「地球村」来临,搜寻与资讯交易成本的影响性必将势微,未来发展的模式,将更依赖市场而形成的需求。而当前全球最火热、拥有最大的内需市场就是中国大陆,也是为何各国企业抢破了头,也要挤进中国大陆。
同时,资讯快速传递将使更多商品进入「微利」时代,如何比竞争对手取得更低的成本,将会是决定商品胜败的关键。因此,五%~二十%的关税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近年关税减让、洽签FTA等议题如此火热原因。
显然,以台湾现况来看,企业「吃苦当吃补」的精神犹在,不过时代变迁下,亦需因应国际趋势转变而调整。在台湾角色的定位上,相较于西方人我们具有与大陆同文、同种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又比大陆人更能接受且了解西方文化,在兼具双面优势下,台湾极适合成为双方引界的主要桥梁。再辅以台湾「吃苦、肯拚」的精神,两岸的开放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大契机。

四、中国大陆已经崛起
除上述交易成本低及大陆有最大的内需市场因素外,中国大陆已经崛起成为经济大国,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若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事实上是更有利台湾于国际间的发展。
或许不少民众可能与蔡主席有类似的看法,认为签定ECFA不只是经济的问题,更牵动东亚地区的战略问题,并质疑马总统「将会改变东亚战略平衡,后果你有没有想过?」蔡主席强调,民进党对国际经济整合跟两岸经贸正常化抱持正面的态度,而且台湾必须注意,不要促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架构」。
蔡主席几度强调的战略观点,是认为台湾应当对「阻止中国崛起」承当起国际角色;然而,一来「中国崛起」未必不利两岸「和平发展」,其次中国崛起难道应由台湾率先出头阻挡,台湾又阻挡得了吗?
甫于四月十三日结束的「胡欧会」,或可提供些许线索。胡锦涛公开回应国际间(特别是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争议,表明「(人民币)尤其不会在外部压力下加以推进」,立场明确,人民币走势不会受限于国际压力。而之前立场十分强硬的美国,态度明显软化,欧巴马表示:「在人民币汇率这个问题上,美方尊重中国主权,希望双方通过对话合作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另外,美国财政部原订于四月十五日发布的「受操纵货币」的报告,亦紧急推迟,谁强谁弱,明眼人一看便知。
事实上,此并非中国第一次拒绝美方的要求,特别在金融风暴以来,中国大陆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国际媒体更早已提出「G2」的言论,中国崛起已经是事实了。我们冷静地视察亚太地区的变化,并非如蔡主席所说的,ECFA签订会改变亚洲战略平衡;不签ECFA,亚洲政治经济架构还是会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五、与中国大陆的互动太多?太少?
既然开放已经是共识,那么下一个重点,就是为对「台湾与大陆的互动『太多?』或是『太少?』」。若「太多」,我们可不用冒进,但若「太少」则需要加紧赶工。
蔡英文主席于辩论间提出,民进党对大陆开放的四个重要原则,包括「掌握主控权」、「循序渐进」、「遵循WTO协定」及「维持整体贸易平衡,不能过度向中国倾斜」。民进党不能过度倾中的言论,明白表示民进党认为台湾对大陆的开放已经太多了。
马总统则说明,今年东协加一已正式施行,二○一二年东协加三开始运作,台湾并没有第二个八年可以等待。执政党立场与民进党相反,认为台湾开放程度远不如其他国家,因此要加快脚步,跟上东协等国之步伐。
进一步观察民进党论点,北卡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林环墙说:「按照行政院主计处资料,在二○○○至二○○八年民进党执政的八年期间,大陆商品进口总额(不含香港部份)平均每年成长二十二%,但同期间台湾出口到中国大陆的平均每年成长率竟高达四十一%,将近两倍于大陆进口成长幅度!台湾出口市场集中大陆的程度,也由二○○○年的不到三%,成几何级数快速增加到二十六%,若加计香港部份,台湾四十%的出口集中于中国大陆。这个集中比例,将近两倍于台湾出口至美国、日本、德国三个科技先进国的总合。」
另外,民进党前立委林浊水对该问题的看法是:「民进党名义上不能说政策完全没锁国,但实际上没锁住。」他曾表示:「在二○○○年国民党政权被轮替前夕,资讯硬体产业留在台湾制造的已经不到五十%,到了二○○五年竟只剩六.八%,而在大陆生产的比例高达八十一%。」
随著台商外移,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依存度如今超过四成,更是世界第一,高过韩国足足一倍。两岸经贸整合的程度极为惊人。苏州是大陆第一大科技城,二○○九年的外贸总值为二○一四五亿美元,占江苏五十九.五%,全国九.一%,实在惊人。更惊人的是苏州出口企业中,台商不只囊括前三名,且在前十大中占了七大。这情形是在陈水扁开放笔记型电脑西进后,就开始持续了好几年的现象。
从一九八七年到二○○八年,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占对外投资的五十三.六六%,估计已达一千五百至两千亿美元。创造出口总额达一.八兆美元以上,占同时间大陆对外贸易十二.七四%,雇用劳动力约一千五百万人。向大陆缴税超过一千亿美元。由两岸产业高度整合情形来看,蓝营上下批评台湾前几年经济不振,是因为对大陆锁国,完全是无厘头。面对大陆,台湾已属全球最不锁国国家。以绿营人士的观点来看,台湾与大陆间之开放程度,显然有过度之虞。
相对于很多民进党支持者,一再强调阿扁时代没有锁国,林浊水先生不愧是民进党里的先知,他对很多问题都有深邃的看法,能够有专业论述。他都承认民进党是锁国,只是要锁没锁住。不过,台湾对大陆过度开放的论点也是有问题的。
林环墙副教授及林浊水先生引用的数据都是绝对数字,进一步的数据检视,则需要看成长率、市占率或排名的变化。台湾产品在大陆进口市场的市占率,由二○○○年的十一.一%,下降到二○○七年的七.八%;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全球排名,由二○○○年的十七名快速跌到二○○七年的十八名。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市占率,由三.三三%下降到一.七三%;排名则由第七名下降到第十二名。同时期,韩国的产品在中国大陆市场、世界出口的成长率都远大于我们。这都是政策的绑手绑脚造成的,台湾人不怕挑战,怕的是没有机会。
再者,民进党引用数据的盲点,在于两岸的经济问题上,只看到制造业。虽然制造业在民进党政府设立种种关卡下,登陆有上限。但厂商可以迂回前进,透过海外,再转进大陆,人员、厂房机器设备都可以达到西进目的。然而,现在经济最重要的服务业,尤其金融、教育业,都是特许行业。没有政府的同意、政策的放行,不开放就行不得。从二○○○年后,大陆银行业开始国际化,到香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台湾一点机会都没有,连台商都被逼的到香港上市上柜。教育事业,过去不承认大陆学历,不准陆生来台,更是完全没有往来的可能性。
因此,虽数据上确实指出,对于大陆的开放程度,台湾近几年来明显增长,但相较其他国家,或是制造业外移的产业,台湾对大陆的开放程度恐怕还是太少。

六、「循序渐进」开放的分歧
为减轻国内劳工及弱势产业的冲击,「循序渐进开放」是两党都同意的论点,不过对于循序渐进开放的标准,蓝绿双方却出现不同认定标准。蔡英文主席认为,国民党要利用大陆市场拓展台湾经贸实力,但是与大陆经济往来,应该要有主控权、循序渐进,让弱势产业有调整的时间,要有替代性的就业机会。她认为「台湾最大问题是工作机会不足,不能假借自由贸易之名,为少数产业取得关税优惠,要维持整体外贸平衡。民进党忧虑国民党背离这些原则,没有平衡跟战略思考,产生跟其他国家的落差,变成更向中国倾斜!」
而马总统在办论中,已正面回应此问题。ECFA本来就只是一个架构协议,并非一次到位全部开放,且政府亦已针对十七个开放后的弱势产业,进行沟通及研拟辅导政策,说明政府已发现问题,并著手配套政策。
另外,关于蔡主席根据GATT第二十四条及该条瞭解书(Understanding),要求WTO会员所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其自由化之程度,必须达到「绝大多数贸易」(substantially all the trade,SAT);达成这个自由化程度的时间表,原则上不应超过十年,质疑政府承诺不再开放八百三十项农产品的可能性。
对此,马总统以各国洽签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实际情形,说明有WTO会员签署之FTA的SAT低于九十%之情形;而过渡期超过十年者亦有相当数量,过去两百七十二个生效的协议,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后,审查过程中没有一个被打回票,显示不违反WTO国际规范。
对于上述争议,台湾未来在ECFA签署后,是否必须在十年之内解除「绝大多数贸易限制」(九十%以上),将视两岸谈判而定。此问题相当专业,或待专家学者,或甚至国际贸易专家解决之。
不过,或许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台湾何时要开放?」,「何时才是台湾准备好的时机?」。东协加一今年正式上路,而日本近年积极朝「建立亚太经济共荣圈」目标前进,韩国企图心更明确积极与全球各国签订FTA,两国扩展外贸的企图心相当明显,因此「东协加三」于二○一二年正式运作的可能应该是高的。
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外贸之事实不用多做例证,台湾真的没有本钱等到东协加三开始运作,才开始找出路。商场如战场,我国早就应该快速提出因应之道,甚至比竞争对手早一步完成布局,取得先机。现在为时还不晚,主要竞争对手韩、日都尚未与中国及东协施行经济合作,我国应该积极把握机会,现在不签,两年后可能就真的晚了。

七、结论
这场辩论创造最重要的政治效应是,两党首度将两岸议题作为一个「政策」加以探讨。尽管胜败评判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两党领导者都展现了高度的民主风度,用理性辩论讨论政策的优劣,而不在「倾中卖台」的民粹语言中纠缠。
再者,首次两党领导人的辩论,成功的示范、建立执政与在野两党良性沟通平台。公开辩论除可将「政策」之优劣,一次说明白,同时透过电视现场转播的优质管道,让一般民众了解重大政策的利益与冲击。
其实,就台湾的艰困情势而言,几乎没有一种「没有风险的大陆政策」,也不会有一个「没有中国大陆的全球化」;蔡指马的冒进不是办法,马则说蔡的躲与拖何尝是办法?然而,台湾其实可以在蔡的「防备」与马的「进取」之间找到一条出路。
双方对于「利用中国大陆市场扩展台湾经贸实力」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原则,是有「交集」的。例如蔡主席提出「要操之在我,要进退自如」、「循序渐进」和「遵循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国际协定」等原则,马总统强调「先把ECFA架构建立起来,以后不是要一步到位,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ECFA有投资保障,也有智慧财产保护;有货品贸易,也有服务业贸易,跟世界贸易组织(WTO)规范是一致的」且强调「如果ECFA谈判不能使台湾整体经济获益,我不能接受,我们宁可破局,也在所不惜」,显示双方对于如何「确切保障台湾权益」,是有基本共识。
在此良性典范下,未来两党更应善加利用此平台,执政党捍卫政策推行,在野党提出政策不足及改革方向,多沟通,朝野透过对话协商,进而促进台湾健全发展。
另外,由于目前两岸正针对ECFA协议内容与早期收获进行协商,殷切期待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政策辩论」后,替朝野对话打开一扇窗。针对ECFA早期收获产品范围以及协议实质内容中,如何争取「不设定在一定期间之内解除绝大多数贸易限制」等协商策略,进行「对话」,俾使能在未来协商中,提出有利于台湾长期发展的利益最大化协商策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