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济协议:机会与威胁的政治经济分析 文/蔡增家《交流杂志99年6月号第11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两岸经济协议:机会与威胁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前言:全球化、自由化与再管制
自从一九八○年代之后,全球化与自由化便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中探讨的重要议题。一个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应该要采取自由化的开放措施,抑或是封闭化的管制措施,自由化还是管制化,俨然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争辩的两种不同路线。过度自由化会伤害国内弱势产业的发展,而过度管制化也会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该如何从自由化与管制化取得平衡的政策呢?一九九八年Steven Vogel提出「再管制」(re-regulation)这项概念,便是尝试为国家面临全球化的竞争,提出两全其美的作法。
所谓「再管制」有四项概念,首先,它认为没有一项经济政策是完美的,每项自由化措施都是隐含著机会与威胁,而政府的功能便是要趋吉避凶,让机会极大化、威胁极小化。其次,「再管制」并不是全面性的自由化,而是政府依照国内产业的性质异同,采取不同的开放或管制措施,来取得国家最大的利益。第三,面对外国产业的进入,政府更应该强化法令制度的健全性,塑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最后,关于国内产业的冲击,政府应该要积极辅导进行产业升级,以提升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Steven Vogel的「再管制」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面对全球化、自由化的开放浪潮,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封锁自己,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尤其是以外贸出口为主体的台湾。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如何利用自由化的开放措施,降低自由化的产业冲击,以及争取国家最大的经济利益,目前两岸所要签署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便是这种概念下的重要产物。
二、签署ECFA的国内政经效益
从二○○○年以来,整个国际经济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转变。首先,是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方兴未艾。二○一○年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协定成形,二○一二年东协加三架构也将正式确立,而在这两个区域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当中,台湾都被排除在外。东亚市场加上欧盟、美国占我国出口比例的八十九%以上,台湾无法参与东亚区域整合,这将会大大减弱我国产品出口到这些地区的竞争力。
其次,是中国大陆与韩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大陆是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市场,韩国则是我国最主要的市场竞争者。二○○二年之后,韩国成功地利用中国市场为跳板,将品牌与市场拓展到全世界,反观我国却逐渐成为亚洲四小龙之末。而中国大陆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成长更是全球一枝独秀,今年更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反观我国,却迟迟无法全面进入大陆市场。
因此,我国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主要有以下三项目的:首先,是避免在这波东亚区域整合下「被边缘化」。目前在东亚国家当中,只有台湾与北韩尚未与东亚国家签署任何自由贸易协定,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与影响。透过ECFA这项协议,让我国产品出口到大陆及东南亚市场,可以和他国一样享受优惠的关税待遇,而与日本、韩国及东协国家站在相同的竞争地位。
其次,是从过去以来,我国若欲与世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他国明知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有利于双边经贸发展,但都因忌惮大陆的态度而迟迟无法签署。两岸签署ECFA之后,大陆将不会再反对我国与他国签署FTA,这将可以积极推动台湾经贸的「国际化」,并能进一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而与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签署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让台湾融入国际经贸体系,成为东亚经贸的重要平台。
最后,是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大陆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内需消费越来越强劲,受限于两岸经贸现况,台湾企业无法与日韩企业竞争,来分享中国内需市场的大饼,这使得台湾企业的对外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与大陆签署ECFA之后,不但可以促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更可以让台湾企业将中国市场作为拓展全球市场的重要跳板,同时也让台湾成为全球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
三、签署ECFA的国际政经效益
二○○八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但是大陆市场却逆势大幅成长,这让中国大陆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大陆市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其重要性有多大呢?举例来说,从二○○七年七月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便一直持续下滑,但是对中国大陆市场的出口却持续上扬。因此,到了二○○八年七月,中国便顺势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
在韩国方面,韩国大企业从一九九八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韩国在前十年对大陆投资是以制造业为主体,以欧美等海外市场为主力。但是到了二○○八年之后,却改以服务业及流通业为大宗,同时以中国内地市场为主力。例如,韩国第五大集团乐天企业,便积极收购抢滩中国大陆零售业,希望在二○一二年之前挤入中国前十大超市。
在日本与韩国都逐渐以大陆为主要市场之后,两岸若签署ECFA,自然会对日、韩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效应,尤其是韩国为我国最主要的海外市场竞争者,其忧心更是甚于日本。特别是今年以来,大陆采购团多次到台湾大型采购,间接冲击韩国产业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面对这种情势,韩国政府拟定FTA战略,以加快与他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来因应,例如去年与欧盟签署韩国—欧盟FTA,并将与中国签署双边FTA。
日本方面,日本是我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台湾许多企业都与日本企业签订双边技术合作。两岸签署ECFA,日本担心关键性技术经由台湾流入中国大陆,因此日本希望在两岸签署ECFA之前,能够先与台湾签署台日投资保障协定,以维护日本企业的权益。
四、如何趋吉避凶:签署ECFA的潜在威胁
依照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定充满著机会与威胁。现今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国内讨论最多的,便是这项协议对台湾产业的冲击,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
首先,是对国内弱势产业的立即性冲击。其实目前两岸拟签署的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只是一项架构、纲要与目标,具体的内容都必须等待日后再进行协商。但是,针对目前两岸所迫切需要进入对方市场才能发展的产业,则可以先以免关税,或以优惠市场开放的条件来进行协商。至于,会受到市场开放的产业,则由日后双方的协商,来订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政府也可以在这段时间,进行产业升级与辅导,降低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由此可见,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不但不会对国内产业产生立即性的影响,而且可以对我国亟需拓展大陆市场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助益。
其次,是对国内农业发展的影响。从其他国家签署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我们可以发现,农产品开放都是一项关键性的议题。我方目前与大陆协商的内容当中,并不包含农产品开放的议题,因此不会对国内农产品产生冲击。自从马总统于二○○八年五月就任以来,我方并未增加开放大陆任何一项农产品进入台湾,而过去所开放的大陆农产品,都是台湾所没有生产的农业项目,例如木材或是谷类等产品。因此,两岸签署ECFA,不但不会对国内农业产生任何影响,相反地,我国可以在ECFA的协商架构下,与大陆建构两岸农产品智慧财产权协议,以保护国内农民的权益。
最后,则是两岸签署ECFA,是否会造成台湾对大陆市场的极度依赖。自从两岸开始进行ECFA的协商之后,国内有些民众认为,两岸签署ECFA将会让台湾进一步港澳化。其实以实质的内容来看,两岸目前所协商的ECFA,与大陆和香港所签署的「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CEPA)是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为,我方与大陆所协商的ECFA,只是两岸特殊的经济架构协议,只规范两岸经济合作事宜,而不涉及主权及政治的协商。我方与大陆协商签署ECFA,其另一重要目的,是希望在和大陆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后,台湾能够与日本、美国及东南亚国家签署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换句话说,两岸签署ECFA并非全部,大陆市场也并非台湾出口市场的唯一,但两岸签署ECFA,却是台湾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开端。
五、结论:ECFA—全球化下的最适选择
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全球化是国家经济面临生存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从世界上将近两百个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可以清楚看出。而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在这波浪潮下,如何趋吉避凶争取国家最大的利益;另外,自由化也是国家经济面临最重要的一项课题,这从世界各国签署两百四十七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可以看出端倪。自由化下的市场开放,一方面充满了机会,一方面也布满了威胁,端看政府如何让机会最大化,让威胁最小化。
从二○○○年以来,韩国利用中国大陆市场为跳板,不但从金融危机的泥沼当中走出,也成功地将其「现代」及「三星」品牌行销全世界。反观台湾在同一个时期,受限于当时政府的政策,让台湾企业无法在相同的条件上与韩国企业竞争,更让台湾无法进入东亚区域整合的行列。因此,与大陆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将是打开台湾当前经济困境的最佳方式。它不但可以让台湾企业进入大陆广大的内需市场,更可以让台湾充分融入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这是台湾的唯一机会。
任何一项的经济政策都会充满机会,也布满威胁。打开中国大陆的市场,进入东亚经济整合的行列,可以让台湾经济注入一股活水,提升台湾的产业竞争力。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会对台湾国内产业产生冲击,政府面临这种威胁,早已经订定好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对于国内弱势产业不列入早期收获清单,并积极辅导产业转型,以降低市场开放的冲击;其次,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大陆进口商品实施监测机制,并建立两岸贸易救济制度;第三,在与大陆签署ECFA的同时,同步与日本、新加坡及美国协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拓展我外贸空间;最后,启动贸易自由化产业辅导计划,对于劳力密集产业争取延长降税时间,提供资金协助以及辅导技术升级,利用这波自由化的机会,推动台湾下一波的明星产业。
由此可见,在做好相关的「再管制」配套措施后,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其实是利大于弊,也是我国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最适选择,我们应该要勇于开拓台湾经济成长的另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