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发行人语-让「文化」、「创新」、「用心」形塑台湾价值《交流杂志99年12月号第11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26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俨然成为经济大国,过去台湾引以为傲的经济相对优势渐失,面对两岸之间以及全球化的竞争,台湾经济必须重新寻找新定位、新方向,才能继续向上发展。
今年六月,两岸两会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不仅为双方经贸建立制度化环境,开启互惠合作之门,同时提升台湾竞争力,加速融入亚洲区域经济整合,有利全球布局。但ECFA绝非万灵丹,台湾若想攀登世界之顶,与其他国家相较长短,还是要从「培养软实力、强化经济体质」做起。
「软实力」是一种潜在、隐性的力量。老子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就是指天下最大的力量,是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散发出一股令人向往、为人所接受的无形力量。相较于大陆庞大的经济总量,台湾能与之抗衡的莫过于「软实力」,而在众多软实力当中,最突出的就是拥有「具特色的中华文化」。
大陆历经十年文革,传统中华文化受到斲伤,然而台湾不仅传承先民留下来的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环海,人民的善良勤奋、诚实包容、开放进取,逐渐融合成一个多元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洋文化,一个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多数游客认为,台湾最吸引人的是人民的纯朴、好客、热情、开放自由的环境、四处潜藏的生命力,以及多元融合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善用这股力量,掌握先机,积极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广纳大陆市场和资源,让台湾经济转型,脱胎换骨。
马总统今年在就职二周年记者会上揭示「六国论」,将「文化兴国」列为台湾未来黄金十年的政策指导原则,就是希望借由政府的力量,积极培育人才,挹注民间资金,协助企业建立品牌,整合行销与通路,开拓海外市场,带动台湾整体文创产业的发展,让台湾的经济迈向另一个高峰。
提到「品牌」建立,要从台湾的产业型态说起。过去台湾被誉为「制造业王国」,代工产业成绩斐然,全世界有目共睹,但随著全球化的来临,世界经济版图剧烈重组,拥有廉价劳动成本的新兴国家纷纷抢食这块大饼。台湾究竟要如何摆脱代工的宿命,转型发展更具潜力的产业,「创造自有品牌」成为企业永续经营的一个可能。
许多数据显示,台湾在创新能力、专利生产力的世界排名,有极亮眼的表现,对台湾的品牌建立有正向加分作用。近几年来,台湾青年屡屡在创新比赛中,创造佳绩,令世人惊艳。但一个成功的品牌,靠的不单是企业的创新与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深入人心」,而其关键点在于「品质」与「服务」。从代工到品牌形塑,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是台湾企业建立国际品牌的动力,而提升「Taiwan」价值,更是我们连络世界的新契机。

回页首